馬富春
張平和同伴在愛心墻邊猶豫了片刻,終于還是撕下兩張寫有“愛心拉面”的便條。在飯店收銀員馬玉的提醒下,他們繞過收銀臺,直接將便條遞到領餐窗口。不到3分鐘,一碗熱氣騰騰的免費拉面就到了張平手中。
今年22歲的張平來自甘肅武威,已經(jīng)在蘭州做了3年建筑工人。他喜歡打長期工,因為“工資比較穩(wěn)定”,然而,在過完年回到蘭州的十幾天里,張平和他的伙伴們沒有找到任何工作。
“我?guī)Я?000多元過來,現(xiàn)在快用完了?!睆埰秸f,要不是有人提到免費拉面,自己“恐怕這一天都要餓肚子了”。
“墻上便飯·愛心拉面”是指拉面館在店里騰出一面墻,有愛心人士捐出拉面時,在愛心條上注明誰捐出的幾碗拉面,然后貼在愛心墻上,有需要的人只須從墻上取下愛心條交給店主,就可免費吃上拉面。
2016年1月25日,田衛(wèi)海首次在網(wǎng)上了解到新疆“墻上便飯”公益活動,頓時感覺這個活動非常適合牛肉面行業(yè)。
作為活動首發(fā)站,田衛(wèi)海的公司率先捐出100碗“愛心拉面”,并在其后每個月捐出50碗面。“如果每個愛心人士都能在用餐時捐出一碗牛肉拉面,那么受惠者的數(shù)量將會非??捎^?!?/p>
收銀員馬玉全程經(jīng)歷了“愛心拉面”活動。她說,活動發(fā)起一個月,飯店總共收到了600碗左右的愛心拉面,其中有300多碗已經(jīng)被領走。“領拉面的人有打工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和殘疾人,但是我們信任他們,從來不問原因。”
有兩個食客讓馬玉印象深刻。其中一位年輕小伙衣著干凈,主動告訴馬玉,自己剛從監(jiān)獄出來,手頭拮據(jù),只好來這里吃免費拉面?!安贿^他也就吃過兩次?!瘪R玉說。 另一位是流浪漢,夏天時喝過飯店提供的免費開水,這次看到飯店做了“愛心拉面”活動,竟主動捐出了2碗面。
活動開展至今,一方面存在便條過剩、無人領取的情況,另一方面,個別顧客卻濫用起了人們的愛心。在蘭州交通大學教授孟憲剛看來,任何公益活動都不能避免“吃白食”的現(xiàn)象發(fā)生,愛心本來就是憑良心的,很難對這種行為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其實,很多背包客、窮游的學生更適合參與這樣的活動,他們在需要臨時幫助的時候得到了社會的支援,就會把愛心埋在心里,之后反饋給社會。
(摘自網(wǎng)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