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世界經濟結構轉換與亞洲的新興經濟體

        2016-06-08 08:42:52平川均
        南洋資料譯叢 2016年2期
        關鍵詞:國家經濟發(fā)展

        [日]平川均

        ?

        世界經濟結構轉換與亞洲的新興經濟體

        [日]平川均

        引 言

        本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結構正在經歷巨大轉變。在1997年亞洲貨幣危機爆發(fā)10年后的2008年,另一場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并席卷全球。由美國的雷曼兄弟破產引起的次貸危機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歐洲,其次是日本。此外,此次危機比起危機爆發(fā)中心地區(qū)美國的情況要嚴重得多。更不必說,危機也打擊了東亞——這個世界的制造業(yè)基地。

        即便危機后新興經濟體面臨嚴峻挑戰(zhàn),它們依舊對世界經濟產生了相比過往更加強有力的影響。最大的變化在于,在這半個世紀里實現(xiàn)了一種新的發(fā)展結構的轉換,改變了以往以發(fā)達經濟體為基礎的結構。的確,這并不是一個線狀的現(xiàn)象。鑒于此,對新興經濟體的評估也曾搖擺不定。經過了幾個世紀,經歷了一條曲折的路線,結構上的新變化似乎出現(xiàn)得緩慢而平穩(wěn)。從基于東亞經濟發(fā)展的分析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在過去的10年中包括目前的世界金融危機在內的全球經濟變化是很鮮明的。

        本文第一部分,我們將首先研究19世紀80年代后發(fā)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活動,并證實這兩種經濟體的關系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第二部分,我們將會研究新興經濟體的發(fā)展機制,這已是導致此次結構轉換的主要因素。二戰(zhàn)后新興經濟體按照NIES①本文中,NIES指中國香港、中國內地、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這5個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模式實現(xiàn)了快速發(fā)展,但稍后我們也將證明這種發(fā)展模式在世紀之交又有了新的變化。第三部分,我們將會研究東亞在這次結構性變化中的自助行為,以及產生的新的地區(qū)問題。最后,在第四部分,我們將會探討在當前全球不景氣的情況下發(fā)達國家采用的多種政策對東亞新興經濟體的影響。

        需要提及的是,在這份報告中,我們把新興經濟體稱為POBMES(潛在的大市場經濟體),其為引起此次變化負主要責任。我們認為,通過我們的研究可以闡明在21世紀初期世界經濟中的新興經濟體的發(fā)展機制,并呈現(xiàn)出當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特點。

        一、世界經濟和東亞的結構性轉變

        (一)兩次金融危機與東亞

        2008年9月爆發(fā)的由美國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破產引發(fā)的世界金融危機,蔓延至歐洲和日本,并在2009年轉化成全球性危機。金融危機的影響通過歐洲區(qū)域的資本大量用于購買美國次貸證券傳導到歐洲地區(qū),而對于日本的影響則是在日本出口貿易對美國存在極大依附的條件下由其貿易停滯所產生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各地區(qū)不盡相同,但它已經成為超越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危機。

        圖1呈現(xiàn)并證明了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起,日本幾乎一直持續(xù)著泡沫崩潰后的最低經濟增長率,但美國和歐洲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仍有相當高的經濟增長率。然而,進入本世紀以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此外,經濟危機對美國以外的發(fā)達經濟體的影響甚至更大。2009年,美國的增長率為負3.1%,歐盟為負4.2%,而日本的增長率則是世界最低的負5.5%,與新興經濟體形成了鮮明對比。新興經濟體,如中國、NIES和東盟,保持著2.7%的平均增長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盡管受到危機的影響,這些國家的經濟也可以像發(fā)達經濟體一樣實現(xiàn)V形復蘇,甚至實現(xiàn)相對更快的增長。

        圖1 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1991-2017)

        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這些構成了整個東亞地區(qū)中心的新興經濟體經歷了兩次危機,但這些危機同時又像是它們不斷提升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的契機。圖2主要描述東亞地區(qū)的經濟增長狀況。從中可以看出,盡管東亞遭受了較發(fā)達經濟體來說更為嚴重的危機(如1997亞洲金融危機),卻也依然能夠迅速恢復。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東亞經濟復蘇中也可以得出相似結論。

        圖3試圖將這種變化定性為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轉變。圖3通過引用美國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經濟數據,顯示了歐洲和日本,以及東南亞、NIES、東盟、印度相對美國的追趕速度及其變化情況。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重要的轉變。

        圖3 主要國家和經濟體相對美國的追趕速率(1985-2015)

        仔細分析東亞經濟的發(fā)展軌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東亞經濟總量在1995年達到了一個峰值,這個數值在當時已經非常接近美國的經濟總量。緊接著,東亞經濟經歷了一次大萎縮,而在世紀之交又回到了追趕狀態(tài),直到2010年最終實現(xiàn)對美國的超越。此外,可以看出,其在2011年與歐盟持平,并于次年超越了歐盟,躍居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網絡。

        縱觀此后東亞經濟的內部結構,我們可以看出,2010年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1年,在這一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這一變化改變了引領東亞發(fā)展走勢的最主要的經濟體。直到2005年左右,東亞的經濟曲線一直是與日本經濟曲線平行,在此之后變?yōu)榕c中國平行。盡管日本和美國的經濟曲線或多或少是并列變化的,但是NIES、東盟5國和印度等經濟體的發(fā)展卻一直受到中國的引領。

        這種結構意味著發(fā)達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份額有所下降,而在中國帶動下的東亞和其他發(fā)展或轉型中的經濟體的份額不斷上升。這種結構實際上是日本對于東亞的份額相對下降、發(fā)達經濟體對于世界的份額相對下降的格局。這一結論可以從圖4中得到證明。

        圖4 主要國家和經濟體在世界GDP(名義GDP)中的結構轉變(1985-2015)

        (二)東亞經濟的潛在發(fā)展的可能性

        在2003年高盛集團的投資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金磚四國”一詞,并預計到205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日本和美國將會是G6中僅有的兩個發(fā)達國家,而其他發(fā)達國家將被金磚四國所取代(Wilson and Purushothaman,2003)。如果目前的增長持續(xù)下去,東亞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在2025年預計將達到40%,就和它曾在1820年(Gill and Kharas,2007)所達到的一樣。亞洲開發(fā)銀行在2011年的報告中指出,在此種情況下,預計到2050年,亞洲將會占有超過一半的世界GDP、貿易和投資的份額,而占世界GDP的份額將從2010年的27%(ADB,2011)增長到2050年的51%。而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fā)銀行進行這一估算的前提是,亞洲國家能夠克服稱為“中等收入陷阱”的障礙。讓我們考慮一下這種可能性。

        首先看圖5和圖6。其中圖5表現(xiàn)的是人均GDP和人口之間的關系,而圖6顯示的是在過去的10年中人口和經濟增長速度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高人均GDP的國家往往人口較少,而有大量的人口國家往往擁有較低的人均GDP,盡管這些國家在過去的10年一直保持著高增長率。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東亞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在亞洲,人口較多、經濟水平較低的國家都開始逐漸發(fā)展,并有非常大的的發(fā)展空間。但另一方面,就如很多人設想的那樣,這在未來也非常有可能會帶來食品、資源和能源問題以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并且對全球的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壓力。不過話說回來,基于人口數量的市場規(guī)模擴大的可能性非常之高,這也表現(xiàn)了其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圖5 亞洲國家的人口數量與人均GDP(2010)

        圖6 東亞國家的經濟增長和人均GDP

        二、全球經濟的中心位移

        (一)從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到潛在大市場經濟體增長結構的變化

        東亞的發(fā)展在未來會一直持續(xù)嗎?對于東亞國家是否可以繼續(xù)過去幾十年的發(fā)展模式,并最終達到發(fā)達經濟體水平這一問題,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fā)銀行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這一問題體現(xiàn)了東亞新興經濟體的結構改革(World Bank & DRC of the State Council,2012),不過在本文中,我們所關注的是全球經濟的結構以及調查東亞所實現(xiàn)的發(fā)展機理。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上文提及的金磚國家(BRICs)。這個概念由高盛(GS)的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在2001年首創(chuàng),是由4個高速發(fā)展、在未來對發(fā)達經濟體可能造成“威脅”的國家名稱首字母組成的縮寫詞(O’Neill,2001)。當然,有高增長可能性的國家并不僅限于金磚國家。2005年,以奧尼爾為中心的高盛研究小組聲稱,接下來的十一國(N-11)會是另外11個有高增長可能性的國家。但需要指出的是,高盛作為一家投資銀行,提出金磚國家與N-11的術語很可能是為了更好地獲取投資。事實上,這些新的術語本身并沒有明確概念。“金磚國家”在思想上能夠帶來可靠感,但其自身經濟發(fā)展機制并不是十分清晰。由此,我們可以把這些經濟體定義為市場潛力大的區(qū)域,也基于此,筆者將使用“潛在大市場經濟體”(PoBMEs)一詞來表示這些一般性經濟體。金磚國家就是一個典型的潛在大市場經濟體。

        潛在大市場經濟體的特點是什么?它們運行在怎樣的機理之下?當我們將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新興經濟體的發(fā)展與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NIEs)的經濟增長進行比較,這些問題就會變得很清晰。從表1可以明顯看出一些潛在大市場經濟體的特點。(1)兩組間存在世界人口規(guī)模的差異。(2)在貿易份額方面,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所占比例高,而金磚國家所占比例低。(3)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的產品制造業(yè)所占份額高,但這種趨勢在金磚國家并不明顯。眾所周知,俄羅斯在對外經貿上高度依賴資源出口特征顯著,而中國對外貿易中制成品出口特征顯著。巴西和印度則處于這兩個國家之間。印度的勞務輸出份額一直呈迅速上升狀態(tài),這種勞務輸出急劇增加可以與被稱為業(yè)務流程外包(BPO)(Hirakawa,Lal, Shinkai, and Tokumaru, eds., 2013)的產業(yè)聯(lián)系起來。表2顯示了勞務輸出的組成,這基本上可以確認,在1995年到2008年期間勞務輸出的價值有極大的提高。同一時間,“通信、計算機和信息部分”的增加也很顯著,尤其是在印度,此類別規(guī)模極大。

        簡而言之,在20世紀,新型工業(yè)化國家通過制成品出口成功地發(fā)展起來,而21世紀,潛在大市場經濟體和金磚國家通過出口各種物品,如制成品、資源和服務也進入全球化經濟中。在這個世紀,人口規(guī)模被視為決定市場的規(guī)模是其關鍵性原因。

        表1 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和潛在大市場經濟體的比較:人口、貿易比率、制成品和服務的出口份額

        注:貿易比率:商品貿易/GDP;制成品出口份額:制成品出口/商品出口;服務出口份額:服務出口/(商品出口+服務出口)。資料來源:calculated from World Bank (2010)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0, and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Republic of China (2010)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10。

        表2 金磚國家和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的勞務輸出(1990年、2006年)

        表3 資本、勞動力和市場的空間關系變化:一個概念圖

        表3概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20世紀在發(fā)展中地區(qū)實現(xiàn)增長的兩個發(fā)展組之間的差異。我們可以從這些數據中確認潛在大市場經濟體與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發(fā)展本質的不同,從對資本、勞動力和市場空間認識方面,概念化東亞發(fā)展中經濟體的發(fā)展結構。在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早期發(fā)展階段,工業(yè)化是通過在低水平工資的基礎上,將產品投放到發(fā)達經濟體的市場所形成的高競爭力來實現(xiàn)的。來自發(fā)達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引導東亞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追求低水平的工資,這給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帶來了發(fā)展機會。然而,在潛在大市場經濟體的發(fā)展階段,新興經濟體市場本身就是投資和進入的目標。雖然仍存在基于低水平工資的投資,但更重要的投資目的是進入增長或者預期增長的新興市場。在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發(fā)展之前的階段,其目標是進入戰(zhàn)后普遍被發(fā)展中國家接納的進口替代的市場。資本將目標指向了進口替代市場。

        在此有必要提到印度業(yè)務流程外包(BPO)產業(yè)的發(fā)展。印度式的離岸服務業(yè)的快速增長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也同時見于中國、菲律賓以及越南。繼印度之后,這些國家也非常可能會實現(xiàn)出乎意料的迅速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可通過IT技術的創(chuàng)新來實現(xiàn)。相比之下,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能夠基于廉價勞動力發(fā)展生產制造業(yè),印度和其他幾個國家也可以發(fā)展基于廉價勞動力與人才的通信技術服務性行業(yè)。

        在服務行業(yè)中,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式發(fā)展將通過刺激內需和產業(yè)升級,進一步發(fā)揮促進潛在大市場經濟體式發(fā)展的作用。

        回顧過去,在20世紀70年代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的發(fā)展模式變得更加清晰,即出口導向型或者說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式的發(fā)展模式。在這樣一種發(fā)展模式中,來自發(fā)達地區(qū)的外國直接投資扮演著重要角色。來自發(fā)達經濟體的直接投資在為發(fā)展中經濟體提供資金和技術保障的同時,也使發(fā)展中國家的商品市場擴大。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的國內公司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實現(xiàn)成長。從世界直接投資的投資目的地可以看出,上世紀70-80年代間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是大量直接投資的目的地。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直接投資轉向了金磚國家(Hirakawa and Aung,2011;Hirakawa,2013)。從貿發(fā)會議直接投資統(tǒng)計數字可知,2000年左右,世界直接投資項目受援地區(qū)的約80%分布在發(fā)達地區(qū)。然而,進入本世紀,發(fā)達地區(qū)的份額收縮,并在2010年跌破50%。相反,發(fā)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成為主要的受援地區(qū),尤其是東亞地區(qū)的潛在大市場經濟體。2010年,中國收到了8.8%的外國直接投資,東亞發(fā)展中地區(qū)收獲29.1%的總投資(UNCTAD FDI Database)。就日本的投資目標來看,日本的直接投資目標已經逐漸且穩(wěn)步地由低工資地區(qū)向本地市場轉移。

        圖7 關于日本制造業(yè)企業(yè)未來3年有前途的投資目的地反應變遷的調查

        圖7顯示了有關中期有潛力的國家/地區(qū)反應的結果。開始于1992年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中國普遍被認為是中期最有前途的國家。但可以看到,2003年至2004年間,人們對投資目的地的興趣擴大到了金磚國家,而不是中國以及如印尼、泰國和越南等潛在大市場經濟體。2012年對日本制造業(yè)企業(yè)在海外運行情況的一項調查,給出了有潛力的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印尼、泰國、越南、巴西、墨西哥和緬甸)的幾個有利因素,其中第一個最大原因是“本地市場的未來增長潛力”;第二個有前途的原因是“低水平的工資”,但是它的份額已經很大程度地下降,其他因素還包括目前的市場規(guī)模、優(yōu)秀的人力資源、第三國出口基地、穩(wěn)定的政治經濟條件等。從圖8中,通過同樣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觀察到現(xiàn)有的目的地的多種特征,從中可見市場基地的份額明顯增加。本世紀開始之前,制造企業(yè)市場基地的份額在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中所占比重是巨大的,尤其是擁有很多的制造業(yè)基礎的東盟和中國。然而,進入本世紀之后,生產基地的份額處于下降狀態(tài),而市場基地的份額卻處于持續(xù)上升狀態(tài)。

        圖8 日本海外企業(yè)基地的組成特征

        (二)東亞地區(qū)和新的產業(yè)集群的“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先前提及的2007年世界銀行預測的“越南將在2010年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成為現(xiàn)實,那么,將有超過95%的東亞人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此后,與收入水平相對應的增長模式的改變也便非常必要了。否則,中等收入國家將難以擺脫始終處于以低水平工資為競爭優(yōu)勢的成熟工業(yè)主導的貧窮國家,和以創(chuàng)新為優(yōu)勢、以工業(yè)中迅速的技術變革為主導的富裕國家之間的困局。這就是所謂的人們已廣泛關注到的“中等收入陷阱”(Gilland Kharas,2007,4-5)。

        亞洲發(fā)展銀行2011年8月的股票報告中預測的一部分也持相同觀點,這份報告基于過去25年里的增長表現(xiàn)把亞洲分成3組,并認為第二組在未來5-10年將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第一組包括7個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迅速成長的經濟體,它們通過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成為一個高收入的發(fā)達經濟體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文萊、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中國澳門、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第二組包括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巨大經濟體,是已經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11個經濟體(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柬埔寨、中國、格魯吉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最后,還有來自3個地區(qū)(東亞太平洋地區(qū)、南亞和中亞地區(qū))的31個國家①31個國家包括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庫克群島、朝鮮、富士、伊朗、基里巴斯、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lián)邦、蒙古、緬甸、瑙魯、尼泊爾、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薩摩亞、所羅門群島、斯里蘭卡、塔吉克斯坦、東帝汶、湯加、土庫曼斯坦、圖瓦盧、烏茲別克斯坦和瓦努阿圖。,它們需要較長時間來緩慢發(fā)展起來(ADB,2011,1)。針對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報告提出了如下表述:“傳統(tǒng)的低工資制造業(yè)出口模式對中等收入國家并不是很奏效。它們似乎被困在了一種低速增長狀態(tài),除非它們改變傳統(tǒng)策略并向價值鏈上游移動?!蠖鄶祦喼藿洕w——包括中國、印度、印尼和越南——必須要證明自己能夠規(guī)避這一陷阱和多數拉美國家所經歷的增長緩慢的結局?!保ˋDB,2007,34)。

        然而,無論是金磚國家還是更廣泛的潛在大市場經濟體,所有國家和經濟體更進一步地發(fā)展都是無從說起的。我們稍后將會看到,目前,一些國家和經濟體處于穩(wěn)步發(fā)展的狀態(tài),而有些并不是這樣,但中期增長的前景還是相同的。

        然而,以下事實將普遍存在。近幾年來,東亞被普遍認為在進入21世紀后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yè)附加值的生產區(qū)域。在20世紀70-80年代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主導了東亞發(fā)展中經濟體,東亞被建設成出口商品加工區(qū),以吸引外國公司來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日本向這些區(qū)域出口生產資料和原材料,這些原料通過加工和裝配后被出口到美國的發(fā)達市場。這就是所謂的日本-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美國(Japan-NIES-US)三角結構,在這種發(fā)展結構下,實現(xiàn)了生產的增長卻限制了東亞區(qū)域的發(fā)展。盡管如此,通過從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向更高附加值產業(yè)集群的轉變,東亞看到了一個新的增長三角結構的誕生,一種穩(wěn)定的產業(yè)升級正在平穩(wěn)地推進,日本和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出口高附加值的原料和半成品到中國和東盟,低附加值產品反而被出口到美國和歐洲的發(fā)達市場。這樣,區(qū)域內制造業(yè)附加值的數量推動東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增值生產網絡。根據“日本經濟貿易產業(yè)?。∕ETI)白皮書”,2002年“東盟+6”(中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生產增值超過歐洲成為世界第一,此后也將穩(wěn)步領先于美國和歐洲(METI,2008)。

        此外,這也擴大了區(qū)域內市場,成為東亞市場發(fā)展的機遇。據聯(lián)合國貿易與發(fā)展會議(UNCTAD)關于2004年跨國公司研發(fā)(R&D)方面投資的調查,這些投資主要分布區(qū)域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巴西、中國香港、韓國、泰國以及先進國家(UNCTAD,2005,133),以金磚國家為首的東亞地區(qū)成為投資的目的地。下列機構對當地市場發(fā)展的提升做出了預測:京都精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以及東芝、夏普、大金、日立等在中國的公司;印度理工學院和在印度的尼桑、鈴木公司;朱拉隆功大學和川崎重工,昭和電工等在泰國的公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松下、三菱重工等在新加坡的公司;河內大學和在越南的久保田公司;國油科技大學和在馬來西亞的日立公司(日經新聞,2013. 8. 8)。

        國家層面,包括印度在內的東亞的研發(fā)投資正在顯著增長。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文件,美國研發(fā)投資在全球研發(fā)投資的份額1999年為最高值38%,2009年為31%。包括中國、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泰國等多個國家或地區(qū)在內的研發(fā)投資份額由24%上升到32%(其中中國占12%,日本占11%)。整個東亞在全球研發(fā)投資中所占份額已經超過美國,尤其是中國近10年來的研發(fā)投資增長了約20%(NSB,2012,Chap. 4)。

        對于東亞區(qū)域內貿易的擴張和國際分工的發(fā)展已做了大量研究,東亞貿易網絡已通過國際分工得到整合,并開始著手建立自力更生發(fā)展的機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快東亞經濟一體化一直是中國努力的方向,東盟旨在于2015年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作為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制度框架。

        上述事實表明深化研究的必要性,不能僅局限于內部研究,要以更為廣闊的視角看問題。東亞中低收入國家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因為并非每個潛在大規(guī)模經濟體都能達到預估的發(fā)展水平。部分國家、甚至跨國公司正在把目光投向市場發(fā)展?jié)摿Φ目赡苄?,并爭相在東亞地區(qū)投入資金和技術,可以說該區(qū)域有了一個樂觀的前景。

        三、世界經濟格局的持續(xù)變動和一些新問題

        (一)全球金融危機和自力更生的東亞

        在全球金融危機發(fā)生之前的200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曾表示發(fā)展中經濟體與發(fā)達經濟體的商業(yè)周期出現(xiàn)了脫鉤,尤其是亞洲與美國之間(IMF,2007,121-48)。相反地,亞洲開發(fā)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基于亞洲對美國最終消費品市場和國際金融的依賴(ADB,2007a、2007b、2008),對“脫鉤”這一說法持懷疑態(tài)度。然而,這種經濟體之間的聯(lián)系很快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被證實。隨著貿易的停滯,正在蓬勃發(fā)展的東亞經濟很快陷入了蕭條,而這種聯(lián)系隨后也導致了許多問題的產生。

        圖9 主要經濟體工業(yè)生產增長的變化(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

        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東亞經濟表現(xiàn)出了優(yōu)于發(fā)達經濟體的超強恢復力,并且被預計將在全球經濟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圖9所示的是金融危機之前和之后兩個時期的工業(yè)增長率,新興亞洲經濟體的工業(yè)生產領先于發(fā)達經濟體的工業(yè)復蘇。這或許表明了亞洲經濟體脫鉤于發(fā)達經濟體這一現(xiàn)象的加劇。同樣地,對新興亞洲經濟體,尤其是中國的期待也在2008年的夏天不斷增加。2009年末,在世界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形勢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做出了對于亞洲經濟體主導地位的預期。2010年的“日本經濟貿易產業(yè)?。∕ETI)白皮書”中,日本經濟貿易產業(yè)?。∕ETI)更改了其評定,并表示“出于對自身經濟增長的期望,新興經濟體往往能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推動力?!?/p>

        (二)中國經濟的擴大和“中國+1”

        在19世紀80年代的下半年,用雁形發(fā)展模式來解釋東亞經濟被廣泛接受。雁形模式是用于解釋后發(fā)國家工業(yè)發(fā)展的模型,由時任名古屋商科大學教授、后任日本一橋大學名譽教授的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提出。該學說認為,后發(fā)國家應該借此機會發(fā)展一個類似于其進口的產業(yè),啟動本國生產,最終出口。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這種工業(yè)模式將會被新的工業(yè)模式取代并轉移到其他國家(Hirakawa,2013)。雖然這其中有利也有弊,但這種解釋已被世界廣泛接受。然而,在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中國的發(fā)展,有人認為雁形發(fā)展模式已經終結。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斷言就是,隨著龐大的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日本、東盟、中國的工業(yè)發(fā)展將依次停滯(Kuroda,2001,193-34)。確實,中國經濟在進入21世紀后實現(xiàn)了巨大飛躍。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基于持續(xù)數十年來年均10%的增長率,中國的GDP于2010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位,給東盟的發(fā)展亮起了黃燈。

        在這些變化正在發(fā)生之時,發(fā)生了一連串事件導致日本、中國和韓國之間的相互不信任。這連串事件始于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對于中國威脅的討論和對中國的不信任開始蔓延。中國對此采取了相應的反日政策和示威活動。在2010年,中國限制出口生產混合雙動力汽車所必須的稀土,在那之后,中國漁船和日本海岸警衛(wèi)隊巡邏船發(fā)生了碰撞事故。2012年,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購買釣魚島的計劃引發(fā)了日本政府的釣魚島國有化政策,使得關于釣魚島的領土歸屬的爭議問題開始膨脹。中日關系惡化到了1972年中日關系正?;詠淼淖钤銧顟B(tài)。出于這一原因,進入本世紀后,日本企業(yè)實施了“中國+1”政策,在集中于中國的同時向諸如泰國、印尼、越南的東盟國家分散投資的趨勢愈來愈明顯。

        據日經新聞關于2013財政年度上半年(1月到6月)區(qū)域投資價值的報道,對東盟的投資總額為1萬億日元,超出了去年同期東盟投資總額的4倍,是對中國投資總額的2倍。這半年對東盟的投資總額超過了去年整一年度,而中國相較于去年降低了18%,這使得東盟與中國4701億美元的投資額拉開很大差距。

        對越南的投資額為2306億日元,較去年上升了62%。印尼為2440億日元,較去年上升了44%。在對印尼投以關注之余,菲律賓和越南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內需求得到了很好的調整,這些投資被認為是諸如民主化的緬甸重返國際社會、對2015年東盟經濟共同體誕生的期待等一系列事件重疊影響的結果。然而,報紙寫道:“去年下半年,在中國除了反日示威愈演愈烈之外,中國工人的工資也在上升,導致將重心轉移到東南亞的企業(yè)越來越多”(Nikkei Shinbun,2013. 8. 11)。這股直接投資的潮流包含了可能給企業(yè)管理帶來的地緣風險,也造成了企業(yè)對潛在的大規(guī)模經濟體(PoBMEs)進行超過中國的大流量直接投資。

        東亞正在從依照雁形模式規(guī)則的追趕型經濟發(fā)展模式的區(qū)域,轉變?yōu)橥ㄟ^一體化新型機制發(fā)展的區(qū)域??磥聿⒎侵袊氉垣@得利益而中介東盟地區(qū)及其產業(yè)停滯和衰落。企業(yè)尋找新的市場且范圍已經超出了金磚國家,并且得到了潛在大規(guī)模經濟體(PoBMEs)的技術支持。包括東盟在內的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正在不斷向前推進。通過外國企業(yè)誘導的發(fā)展戰(zhàn)略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NIES),為新興工業(yè)化經濟體的工業(yè)化創(chuàng)造了一個高附加值的立足點。這種發(fā)展機制正在通過發(fā)達經濟體的市場競爭機制向潛在大規(guī)模經濟體(PoBMEs)擴散。

        圖10a 歐洲基礎貨幣發(fā)行量(按季度)

        四、全球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經濟和東亞發(fā)展

        (一)發(fā)達經濟體的擴張政策和東亞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發(fā)達國家越來越依賴于金融政策,并將其作為恢復商業(yè)周期的主要途徑。從2009年4月到9月、從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以及從2012年9月至今這些時間段內,美聯(lián)儲(FRB)采取了量化寬松的政策。甚至在歐洲,歐洲中央銀行(ECB)為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導致本國金融或會計部門的崩潰而遭受沖擊的PIIGS國家(包括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和愛爾蘭)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援助。不僅如此,在日本,隨著2013年4月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的上任,從同年4月份開始出現(xiàn)了超前量化寬松(supra-financial easing)的政策。量化寬松正在變成一種全球現(xiàn)象,它使大量的錢流入市場。日本在2001年3月和2006年3月采取的量化寬松政策被認為是自二戰(zhàn)以來金融歷史上這類政策的首次運用(Calderon,2012)。雖然,在二戰(zhàn)前即20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在大蕭條時期也曾經采用過量化寬松的方法,但是它在整個20世紀并沒有建立成一個反蕭條的政策。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這樣的政策在發(fā)達經濟體之間被廣泛地使用。圖10a、

        10b、10c顯示了2000年以來,歐盟、美國和日本發(fā)行的基礎貨幣的變化??梢钥吹?,進入本世紀以來,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貨幣發(fā)行數量有著引人注目的增長。

        圖10b 美聯(lián)儲基礎貨幣發(fā)行量(2000-2012,按月)

        圖10c 日本基礎貨幣發(fā)行量(2000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

        在目前階段,大量基礎貨幣的傳播到底是否能夠拯救正在進入蕭條困境的主要經濟體,仍不確定。但是,它的加強未來世界經濟中的過度流通的效果是一定的。2013年6月,在美聯(lián)儲主席貝南克發(fā)表關于削減流通寬松的陳述之后,股票價格和通貨急劇下降。這意味著流通寬松本身具有超越實施國家而影響全球的效果。

        事實上,基礎貨幣量化寬松的政策在發(fā)達經濟體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新的不同的世界。圖11顯示了日本、美國和歐盟基礎貨幣發(fā)行量占GDP的比重。每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體所占比率顯示出了變化。在圖中,將2000年第一季度的數值看作100來顯示所有數據。3個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的變化驚人一致。此外,在該時間段內,GDP的價值從100降到了50,這可能顯示了發(fā)達經濟體基礎貨幣增加的影響是有限的。

        然而,我們應該考慮到這一現(xiàn)象對新型經濟體的影響可能非常巨大?!白刁w”(Pyramis)投資咨詢公司的資產管理顧問魯本·卡爾德?。≧uben Calderon)在一篇名為《量化寬松對新興市場未預料到的結果》的文章中,陳述了量化寬松普遍給發(fā)達經濟體中的貸款者提供貨幣的客觀事實。然而,與預想的相反,由于新興經濟體中的貸款者增加使得流通增加過剩,給新興國家?guī)砹硕喾N問題,比如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商品貨幣化、對報復的恐懼等(Calderon 2012)。圖12關注了國際銀行對私有部門的貸款的地理差異情況。它顯示了發(fā)達經濟體衰減的趨勢,但是發(fā)展中經濟體特別是亞太地區(qū)正在增長。然而新興國家貸款的經濟規(guī)模仍然沒有那么大。超過70%的銀行貸款給了發(fā)達經濟體,但是對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貸款從2005年不足3%增長到2011年不足7%。然而,對于新興經濟體來說,這種從在量化寬松政策下的貨幣本身數量而來的份額增加是引人注目的。從美國新自由主義的追求衍生出來的流動性和不穩(wěn)定性是這些變化的根源。一方面,這帶來了新興經濟體中的通貨膨脹和泡沫,并且加強了貨幣的流通;另一方面,如果創(chuàng)造出一個控制過度流通的系統(tǒng),它可能是一個新興國家得以長遠發(fā)展的大好機會。

        通過20個國家或地區(qū)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以及20國峰會(G20),潛在大規(guī)模經濟體(PoBMEs)增加了他們對全球金融相關問題的表達能力,也對建立只對美國和發(fā)達國家有益的系統(tǒng)而產生的單邊壓力更有抵御力。這些政策并沒有扭轉制造業(yè)國際分工的流動。

        2013年安倍經濟學促使的日元貶值最終帶來了日本公司利潤的改善,但是日本公司的進入東亞新興經濟體的愿望并未改變。日經新聞對100家日本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盡管安倍經濟學產生了日元升值的結果,但是海外市場進入的趨勢和以前相比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關于與中國之間的業(yè)務,盡管存在工資上漲和反日情緒,但是60%的反應是“沒有變化”。在中國以外,生產基地在泰國、越南、印尼、緬甸和其他國家繼續(xù)擴展(Nikkei shinbun,2012. 12. 24,2013. 6. 23)。

        碰巧的是,亞洲開發(fā)銀行研究所(ADB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分析了美國2011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對新興亞洲國家的影響,它給出了下列估計:美國基礎貨幣的海外數量大約是第一季度新興亞洲國家基金的40%(每季度320億美元),前兩個季度的大約1/3(740億美元)。第一季度的金額不能被證實,但第二季度的上述金額,前兩個季度中每個季度的90億美元作為多余的私人金融基金而流出。這些導致了韓元升值,并對印尼證券產生了影響。然而,得出的結論是,流入的過度的私募基金主要流入歐洲,而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過度私人金融基金對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影響最終沒有那么大(Morgan,2011)。通過對在美國對金融自由化的追求之下的個別國家流動性的分析的個別測量是否有效仍然是存有疑慮的。將量化寬松政策采納為發(fā)達國家擴張性的經濟政策的意義在于其對全球的影響??梢哉f一個更具普遍性的評估必須出臺。我將對它產生的調控效果更感興趣。

        (二)東亞與美國的復蘇戰(zhàn)略——貿易秩序競爭中的碰撞

        在安倍晉三的自民黨政府領導下,日本正式進入TPP談判。菅直人開始,日本就一直在考慮加入TPP談判的問題,他接受奧巴馬總統(tǒng)的建議向亞太經合組織召開2010年10月橫濱會議,甚至對次年的野田佳彥政府也帶來了相當的影響。截至2013年8月,媒體報道“國家談判協(xié)議可能會延遲到明年,而不是原計劃的今年?!?/p>

        TPP在2002年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由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首次提出,在文萊加入后,于2005年確定下來,自2006年5月生效。它是一個小國家間的條約,目的是推動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2008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tǒng)布什參加了P4(4個發(fā)起國)關于金融服務和投資的談判。而此后的奧巴馬政府卻又重新考慮是否參與,但在2009 年9月再次決定加入。2009年11月,澳大利亞和秘魯正式成為TPP成員國。越南也作為觀察員國參加談判。2010年10月,馬來西亞加入TPP談判,9個國家組成的談判小組正式成立。在此之后,墨西哥于2012年11月加入,日本在2013年7月加入。目前的談判正是在這12個國家之間進行。

        但是,TPP究竟是什么?可以說,它最初是P4小國家達成的實現(xiàn)自由化目標的條約,但美國加入并取得領導權之后就根本上改變了。今年(2014年)1月,奧巴馬通過了國家出口計劃(NEI),提出要在未來5年內使美國出口總額加倍。在次貸危機期間美國就曾通過NEI計劃來提高就業(yè)率。TPP與經濟復蘇政策緊密相連,這是美國對亞洲采取的重要經濟策略,以應對日益加速的將美國排除在外的亞洲和東亞區(qū)域一體化進程。此外,它對美國還有著政治層面的意義,被用來應對中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上的崛起。從這兩個方面來說,日本參與TPP對美國有極大意義。這就是日本新民黨的野田佳彥和菅直人內閣與自民黨的安倍晉三內閣存在的巨大分歧,但從2010年菅直人上臺之后卻毫不例外地改變了立場,對TPP由敵視轉為接受并參與其中。美國領導的TPP對日本政府施以的壓力非常強烈。在這個層次上,由于TPP只是單純地通過更高的自由度來建立FTA/RPA,因此TPP正在獲得更多的認可,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少。

        讓我們在這里引用一個表格,直觀地展現(xiàn)TPP的意義。表4是參與TPP談判國家的GDP構成。很明顯,在布什政府和奧巴馬政府時期,決定加入TPP時的美國在談判國家的經濟份額中占據主導地位。P4原來國家所占的比例幾乎是微不足道的。這將讓美國出口增加1倍成為可能,也表明了促使美國加入TPP的原因中,經濟效益的目標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同時,它也表明日本對美國經濟復蘇的重要性。日本對推動亞洲經濟的一體化和制度化有著極大影響,因此其對美國重返亞洲有著重要意義。讓我們再次思考美國的戰(zhàn)略目標。

        表4 參與TPP談判國家和日本的GDP構成

        注:新西蘭的數據是估計的。資料來源:筆者自制表格,數據來源于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September 2011。

        美國的戰(zhàn)略目標主要有3個。其一是在參與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東亞經濟的過程中,美國獲得在貿易、投資和其他事項上制定規(guī)則的領導地位。其二,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美國主導的全球規(guī)則應用于日益崛起的東亞地區(qū)。這是美國為阻止亞洲建立基于經濟伙伴關系以貿易和投資為核心的貿易規(guī)則而實行的對抗政策。其三,監(jiān)視快速發(fā)展并在未來可能領導東亞經濟的中國。這就使得利用那些經濟上依賴中國的國家的安全問題成為可能。越南加入TPP談判的決定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針對中國的,為實現(xiàn)經濟上自力更生和國家安全更加自主而采取的措施。日本政府不顧民眾強烈的反對意見而加入TPP談判時,也進行了一次關于中國威脅的大討論。美國正在敲定一項政策,將其國家利益與亞洲的結構性轉變直接掛鉤。這是進入以日本為主要目標的市場的切入點,農業(yè)、保險、醫(yī)藥、知識產權等多方面的大量機會將因此對美國開放。

        回顧過去,自1997年貨幣危機以來,東亞區(qū)域合作一直在不斷加強。經濟一體化作為東盟+3的區(qū)域合作框架的中心而被推動,并且2015年東盟經貿關系將會被確定。自由貿易協(xié)定(FTA)和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EPA)一直在以東盟為核心、日本和中國彼此競爭的狀態(tài)中逐漸發(fā)展。2012年11月在金邊舉行的東盟峰會慶祝了“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框架協(xié)定(RCEP)的啟動,這是一個東盟領導、由日本和中國推動發(fā)展的東盟+3和東盟+6的合并。與此同時,中日韓自由貿易協(xié)定談判也正式開始。

        在促進RCEP和中日韓自由貿易協(xié)定方面,日本加入TPP被視為是要求中國表態(tài)積極參與RCEP。毫無疑問,這也牽涉到中國與日本和美國競爭制定以東亞為中心的貿易和投資規(guī)則的領導權。即使亞太地區(qū)在未來達到共同規(guī)則并成為一個泛太平洋經濟體是一個理想的藍圖,但是過程和規(guī)則制定要如何實現(xiàn)呢?發(fā)展規(guī)則是否會被制定得更加均衡或者說將東亞新興國家的東亞一體化發(fā)展階段納入考慮范圍?或者,規(guī)則會為了發(fā)達經濟體追求最大化的利潤而制定嗎?以上問題尤其包括兩個陣營對規(guī)則制定權的日益增強的競爭:一方是擁有不斷發(fā)展的強大經濟實力的中國,另一方是霸權地位受到威脅的美國以及已經失去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的日本。從東亞地區(qū)的發(fā)展狀況和良好前景來看,在未來的時間里,對東亞領導權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結論:政治經濟變化中的亞太經濟

        東亞發(fā)展中的經濟曾經歷了新工業(yè)化經濟起步的發(fā)展,如今已經達到了潛在的大市場經濟階段。東亞正在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并在戰(zhàn)后美國領導下的全球經濟中逐漸實現(xiàn)一種結構轉變。在這篇文章中并沒有觸及細節(jié)問題,但是二戰(zhàn)后,特別是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處理全球國際政治經濟問題的論壇不是聯(lián)合國,而是七國集團或者八國集團。通過這些論壇,以美國為中心的發(fā)達經濟體壟斷了全球經濟事務。進入這個世紀以來,由于國際財政問題的原因,二十國集團的財政部長或中央銀行官員之間的會晤變得十分重要,并逐漸發(fā)展成為首腦會議。當發(fā)達經濟體由于全球金融危機而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中時,金磚四國也于2009年6月份舉辦了首腦會議,在2013年隨著南非的加入而開辦金磚國家首腦會議。新興經濟體已經開始將其活力傾注到一個新的權力中心。這些事件今后將會自然地反應出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轉變。

        目前為止,發(fā)達經濟體為了擺脫全球金融危機下的經濟衰退而采取的量化寬松政策,即使是在新興經濟體中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對國際金融中資產過剩流動的控制是一個極度困難的問題,因為新興經濟體的發(fā)展才剛剛起步,并且存在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不過,這對潛在大市場經濟體來說,不是絕對的負面意義。挑戰(zhàn)將持續(xù)存在,并且一個系統(tǒng)應該與增長相連接。通過在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的勞動分配,東亞新興經濟體興起了新一輪的增長。在這一趨勢上看不到新的變化。發(fā)展的基本框架是一個支持潛在的大市場的結構。這將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國際金融機構以及研究人員基于東亞的成長而繼續(xù)描繪前景的原因。

        然而,中國有悠久的文明歷史并且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在作為一個大經濟國的中國的復興中,新的問題浮現(xiàn)出來。一是美國霸權主導下的結構轉換導致了現(xiàn)有的系統(tǒng)而造成的挑戰(zhàn),以及國家想要攫取利益而做出的商業(yè)貿易的選擇而產生的問題,尤其是日本。美國主導下的TPP將成為美國繼續(xù)控制增長中的東亞經濟區(qū)的商業(yè)貿易規(guī)則的基地,并且不會把領導權給予一個在不久的將來會擁有更大權力的中國。TPP和RCEP的哪個商業(yè)貿易規(guī)則會被采用呢?事態(tài)發(fā)展到什么程度時,那些目的國,不僅中國,還有其他一些潛在市場國才會被反映在TPP或者RCEP中呢?誰將決定東亞的秩序?這些問題都將使東亞不得不做出重要的決定。

        此外,在區(qū)域范圍內涉及到這一結構轉換也出現(xiàn)了一個政治經濟變化。成員國怎樣可以減少因片面依賴中國經濟而產生的政治經濟風險,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僅僅是日本,還有一些國家比如越南、菲律賓等都與中國有嚴肅的領土爭端問題。這樣的國家安全問題的處理將在未來對TPP和RCEP產生影響。

        東亞必須應對上文提及的涌現(xiàn)出的區(qū)域內或區(qū)域外的問題。這是否會形成一個和平繁榮的區(qū)域性經濟區(qū)?或者,該地區(qū)是否會朝著一個更加復雜和艱難的方向發(fā)展,在東亞區(qū)域各國間出現(xiàn)一種加深相互不信任的束縛的分化現(xiàn)象?應該說,東亞作為一個區(qū)域經濟區(qū),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Itoh, Makoto (2013), Naze Nihon Keizai ha Suitaisitanoka (Why did Japan’s economy decline), Tokyo: Heibonsha Shinsho.

        Kuroda, Atsuo (2001), Made in China, Tokyo: Toyo KeizaisinnpouSha.

        Keizai Ssangyo Sho (Ministry of Economy and Industry: METI) (2010), Tsuusho Hakusho (White Paper on International Trade), Version (2010).

        Hirakawa, Hitoshi (2013), “Akamatsu Kaname and Nagoya High-School of Commerce”(An Essay on the Birth of Flying Geese Model and its Development), Keizai Kagaku (Economic Science), Vol. 60, No. 4, March.

        Hirakawa, H., M. Tawada, R. Okumura, N. Yamori, and Soe Jong Hae, eds., (2010),Higashi Ajia no Shin-Sangyo Shuseki (New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East Asia: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ymbioses in Competition), GakujutuShuppankai.

        英文: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7a),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7: Growth and Chang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7b),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7 Updat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8),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8.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11), Asia 2050: Realizing the Asian Century, Manila: ADB.

        Calderon, R. (2012),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Quantitative Easing on Emerging Markets, http://www.pyramis.com/ecompendium/us/archive/2012/q2/articles/2012/q2/financialmarkets/consequences-of-emerging-markets/i ndex.shtml (access: July2013).

        Gill, Indermit and HomiKharas (2007),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Hirakawa, H. (2012), The TPP and Japan’s Respons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Prospects and Implicatio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Publishing House, Hanoi., Vietnam.

        Hirakawa, H. and Than Than Aung (2011), “Globalization and Emerging Economies:Asia’s Structural Shift from the NIEs to Potentially Bigger Market Economies (PoBMEs)”,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Review, 8(1).

        Hirakawa, H., K. Lal, N. Shinkai, and N. Tokumaru (2013), Servitization, IT-ization, and Innovation Models: Two-stag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IMF (2001, 201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IMF (2009), Survey Magazine: In the News, Nov. 17, IMF.

        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2012), Survey (the 24th) Report on Overseas Business Operations by Japanes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http://www.jbic.go.jp/en/informati on/press/press-2012/1207-7488.

        Morgan, Peter J. (2011), Impact of US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on Emerging Asia, 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321, November.

        O’Neill (2001), Building Better Global Economic BRICs,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66;Goldman Sachs, UNCTAD (2005)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 UN.

        U.S. National Science Board (2012),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Wilson, Dominic and Poopa Pusushothaman (2003), 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 Goldman Sachs 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 99.

        World Bank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PRC (2013), 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Society, World Bank.

        (本文觀點于2014年10月11-12日在中國延邊大學舉行的由延邊大學和韓國高等教育基金會聯(lián)合舉辦的圖們江論壇上提出,修改于日本政治經濟學學會2013年第六十一次會議上所做出的報告)

        沈 度劉弘軼逄亞文毆 孟劉眾明李媛媛譯

        日文:

        猜你喜歡
        國家經濟發(fā)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fā)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亚洲中文字幕诱惑第一页|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 亚洲av不卡电影在线网址最新 | 国产自拍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作者 |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一级免费| 婷婷五月亚洲综合图区| 国产特黄a三级三级三中国| 人妻少妇-嫩草影院|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高清| 蜜桃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白人战黑吊|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日韩一二三四精品免费|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久久|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蜜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av蜜桃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观看| 一道本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99re66在线观看精品免费| 乱人伦中文无码视频| 最新日韩av在线不卡|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 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加勒比东京热中文字幕| 五级黄高潮片90分钟视频|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久久久国产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躁夜夜躁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