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友人郭晴湖與徐燕謀書墨跡紀事"/>
鄒綿綿
一件見證現(xiàn)代學人交誼的書信
——錢鍾書友人郭晴湖與徐燕謀書墨跡紀事
鄒綿綿
辛卯(2011年)端午前夕,可謨兄(書信人郭晴湖次子)自天津郵寄來其父郭晴湖遺作書信墨跡“與畏民書”、“與燕謀書”兩件,囑我就兩件書信的寫作時間、書信內(nèi)容及相關背景分別加以箋注。來信中還告知兩件書信的由來,前者“與畏民(鄭姓,1912—1993,系書信人內(nèi)弟)書”是受信人生前將此書信交還外甥可謨保存;后者由久居上海的受信人徐燕謀胞弟徐熙載(1909—2003,名承烈)生前交還世侄可謨保存。這些便是我有幸見知兩件書信墨跡的原由。
“與畏民書”內(nèi)容主要是述書信人1963年新春,與友人白蕉、鄧散木(三人曾相繼被打為“右派”,后摘帽)聚首北京事,其中頗有涉及現(xiàn)代藝苑逸事,因限于本文題旨,故在此不作詳述。僅對“與燕謀書”作一介紹,并就書信內(nèi)容及其相關背景,在記述中略作鉤隱,以能真實地反映書信人郭晴湖與受信人徐燕謀,以及錢鍾書三位前輩學人的交誼,體現(xiàn)這件書信的文化價值。
在此先把這件書信照錄如下(〔 〕內(nèi)文字為筆者所加):
燕謀吾兄:十八、廿八兩示收到。旬日來與幼孫同患感冒,而內(nèi)子又在京,身兼執(zhí)爨護雛二役,實為狼狽。三中全會公報計劃之周至,遠景之宏偉,令人神王〔往〕。而領導之功過亦曾提及,立言且極耐尋味,此尤一往所無。惜未能與足下促膝長談也。冬至已過,嚴寒將臨,極念!望加意攝衛(wèi)。
默存惠示《管錐編(選錄)》,報以長句一首,附后乞正。順頌新祺!
弟晴湖白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奉讀《管錐編(選錄)》,不勝望洋向若之嘆。因成長句一首,未達宏旨,便摭浮辭,幸恕庸妄。
圖一 郭晴湖“與燕謀書”手跡
世上唯學者文人交往不涉利益最堪玩味默存吾兄粲正:
來今往古在胸中,萬派千流日向東。瀛海神山應可近,藐姑仙子若為容。
遇圓成璧以喻析理明融圓到君能賦,翻水為文語最工。自是乾坤郁奇氣,風流一代許誰同。
(圖一)
為便于讀者對書信內(nèi)容的理解,有必要先對書信人和受信人作一簡要的介紹。
圖二 《晴湖詩稿》、《徐燕謀詩草》書影
書信人郭晴湖(1909—1990),名則瀜,字晴湖,以字行。號肆園。福州人。1933年5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無錫國專。①旋獲上海光華大學文學士。曾執(zhí)教在私立無錫中學、上海光華大學附中、光華大學(任講師)。抗戰(zhàn)時期在上海,利用時任光華教師的公開身份,參與“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祖國珍貴文獻事業(yè),秘密擔任了鄭振鐸與時任光華大學校長張壽鏞(1876—1945,著名藏書家,時主管古籍版本鑒別及價格審定)之間的聯(lián)絡人。還作為鄭振鐸的幫手,負責辦理圖書點查、登記、編目等事務。②建國初期,舉家由滬遷居天津,曾執(zhí)教在天津第三中學。1958年被打入“右派”,后摘帽。工古文,善詩賦、書法。在滬時曾與沈尹默、王福庵、白蕉、鄧散木等往還交流書藝,與白蕉、鄧散木多有詩賦酬答。然其一生交往最久遠且甚相知者有徐燕謀(承謨)、徐熙載(承烈)昆仲及錢鍾書(默存)、楊絳(季康)夫婦。③
有《晴湖詩稿》寫印本一冊(由錢鍾書為之題簽)行世(圖二)。其書法出入“二王”,作書用筆直起直落,灑脫自然,點畫妍美生動,得清脫自然之妙。為友人錢鍾書稱譽為“揮毫珠玉,詞翰雙絕”。當代書壇巨擘沙孟海見其《晴湖詩稿》寫印本,品味其書法后道:“好功夫,不簡單!”④
受信人徐燕謀(1906—1986)名承謨,江蘇昆山人。早年就讀于蘇州桃塢中學,與錢鍾書為該校同學。后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于上海光華大學商學院。歷任光華大學、湖南國立師范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諸校英語教授。“文革”前,受高教部命編訂大學英語教本,其中高校英語專業(yè)四年級教本(七、八兩冊),即其所主編。時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楊西光擬以外語系主任職授之,為其堅卻,謂學校行政,非其所長,愿盡力教導學生,培養(yǎng)人才。⑤工詩,有《徐燕謀詩草》(由郭晴湖手寫全帙,由錢鍾書題序,并補遺)印行。(圖三、四)⑥
有關書信人和受信人,以及錢鍾書三人的締交,竟全是緣自錢鍾書父親,郭、徐二人的老師無錫錢子泉(基博)先生。先說受信人徐燕謀,他就讀光華大學時,從徐志摩受業(yè)英語,詩文則為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后為光華文學院院長)錢子泉所劇賞。1930年,徐燕謀由錢子泉師的推薦,到校址在無錫南門外羊腰灣的私立無錫中學任教該校高年級的英語,是為他以英語教學終其身之始。私立無錫中學,創(chuàng)建于1920年,由教育家高陽創(chuàng)辦,為無錫歷史上第一所私立完全中學。學校聘請國學大師唐文治先生出任校長,聘錢基博孿生胞弟錢孫卿(1887—1975,名基厚)等為校董。作為教育家的錢基博為提高該校的師資力量,就召引門下高材徐燕謀到該校執(zhí)教。至1933年秋,郭晴湖取得光華大學文學士后,亦由錢子泉師的推薦到私立無錫中學任高中二、三年級國文教員(同時徐燕謀胞弟徐承烈亦從光華文學院畢業(yè)后也由錢子泉師推薦到私立無錫中學任教)。由是徐氏昆仲與郭由同事而相識,由于徐燕謀、郭晴湖二人均好吟詩遂結交。這從《晴湖詩稿》收有詩作《燕謀見惠名酒感而作此》有句:“羊腰灣里忽嘗檨(即芒果),武定樓(燕謀寓居滬武定路)中夜啜粳?!彼浖礊槎送跓o錫任教,后又同回上海任教,課余常談藝論詩至深夜的交情。1934年秋,徐、郭二人又同應錢子泉師之召,先后回母校光華任教(徐承烈仍留在錫中任教,直至抗戰(zhàn)爆發(fā)后返滬)。遂與當時已在光華大學外文系任講師,兼任國文系教員的錢鍾書(1933年,從清華大學畢業(yè),移居上海,同年9月始任教光華大學)結交。其間錢鍾書、徐燕謀、郭晴湖頗多詩作唱酬,三人并有詩作同刊于《光華半月刊》。⑦
圖三 錢鍾書撰《徐燕謀詩草序》手跡(局部)
1985年,錢鍾書在《〈徐燕謀詩草〉序》起首寫道:“余十三歲入蘇州一美國教會中學。燕謀以卓異生都講一校。彼此班級懸絕若云泥,余仰之彌高而已。越一年,君卒業(yè),去入大學,在先公門下,為先公所劇賞;君亦竺(篤)于師弟子之誼,余遂與君相識。后來兩次共事教英語,交契漸厚?!保▓D三)其中所謂“兩次共事教英語”,一次即在上海光華大學,還有一次,因時至1939年,抗日戰(zhàn)爭正處在艱難時期。國民政府為維持戰(zhàn)時教育局面,籌建了如國立湖南藍田師范學院等六所師范學院。錢鍾書父親錢基博先期在藍田任教,便發(fā)信與電報要他入湘任教,同時召學生徐燕謀也一同前往。同年秋,錢鍾書、徐燕謀、鄒文海等五人結伴由上海出發(fā),歷經(jīng)艱難同赴湖南任教。他們這次長途跋涉的艱難情形,徐燕謀在長達一千八百七十言的《紀湘行》長詩中作了藝術再現(xiàn),而小說《圍城》的第五章,也正取材于這次遠行。徐、錢二人在湘西“國師”期間,除了一同教授英語外,就是談天論詩作詩。二人暴謔狂吟,無話不談。錢鍾書《槐聚詩存》中《戲燕謀》諸詩,便可見得。又如徐燕謀有詩,題為:“鍾書君《圍城》一書,雖成于滬,而構思布局實在湘西窮山中。四十年前坐地爐旁聽君說書中故事猶歷歷在目。今年(1978年)到京,出示海外有關《圍城》書評,而國內(nèi)竟無能舉其名者,可嘆也?!痹娫唬骸盎依镪幒伟挝闯?,君來叩戶說《圍城》。十年劫火詩書盡,故事遍傳海外名。”當時二人詩作,常同載于《國師季刊》。這些便是錢序中與徐燕謀“后來兩次共事教英語,交契漸厚”的出處。而錢鍾書與郭晴湖的交誼,如錢鍾書在1941年春撰寫的《徐燕謀詩序》中有云:“儕輩與君(指徐燕謀)相處,以郭君晴湖為最久。晴湖,春榆侍郎從子也,亦出吾父門,雅擅筆札,作詩小有《吳會英才集》風致,頗共余唱酬?!雹嘤秩珏X鍾書還為《徐燕謀詩草》書錄燕謀遺詩六首,并有跋語云:“右詩六首皆燕謀去歲北游時寫示,末首則君愛婿潘郎搜得,蓋絕筆也。寓樓把別,遂隔幽明。追念平生,悲來橫集。晴湖郭兄,友君執(zhí)友,詞翰雙絕,為君寫定全稿,因敬錄寄供補遺云。丙寅(1986年)二月默存錢鍾書?!保▓D四)由此可知他們?nèi)说慕徽x長達半個多世紀。又錢鍾書能為他人的詩稿兩次撰序,并為他人的詩稿補遺,這也堪稱絕無僅有。而且兩次題序的時間相隔四十多年,足見兩人交情之深且遠矣。
再說書信從起首“十八、廿八兩示收到?!笨芍@件書信是收到“兩示”之后的復信。接著以告知“旬日來與幼孫同患感冒,而內(nèi)子又在京(書信人有女兒工作在北京,夫人才因事赴京小?。?,身兼執(zhí)爨護雛(做飯、帶領幼孫)二役,實為狼狽”以說明遲復的原因。書信時在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不久。而在三中全會之前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從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長達三十六天),12月13日,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發(fā)出了思想解放的先聲。對此,書信人與全國人民一樣無不為之歡欣鼓舞。所以書信中有“三中全會公報計劃之周至,遠景之宏偉,令人神王(往)”之語。接著書信人憑著知識分子特有的“敏感”,而對《公報》中述及對以往“領導(人)之功過”評價的措詞感覺“極耐尋味”,而且為以前所無。對此苦不能與受信人當面作些探討。由于書信時“冬至已過,嚴寒將臨”,所以尤念老友的身體狀況并希望多加保重。信末,由于同年(1978),書信人、受信人曾同赴京,并在三里河錢鍾書寓所三位老友聚首。對此,《晴湖詩稿》收有詩作《京中晤燕謀、默存賦呈》:“北秀南能自有真,支離掉臂亦精神。扢揚風雅吾何敢,卻望云龍拜下塵?!逼鋾r,按三位老友錢鍾書、徐燕謀,和詩人郭晴湖的社會地位、名望而言,也確實是懸若云泥。然而這些并不能影響他們之間的友誼。錢鍾書將自己新著《管錐編(選錄)》分贈二位老友。書信人讀后自覺“不勝望洋向若之嘆”,為此賦了一首七律,在準備郵寄給老友錢鍾書之前,趁此書信的機會就先把這首詩賦錄于信末,以求得到受信人的指正。書信人所作《奉讀〈管錐編〉(選錄),不勝望洋向若之嘆。因成長句一首,未達宏旨,便摭浮辭,幸恕庸妄。默存吾兄粲正》一詩,后收入《晴湖詩稿》內(nèi),題目改為《讀默存大著〈管錐編〉賦呈》,并將詩中最后一句改為“風流一代復誰同”,即把原來句中的“許”,改作“復”。對于這一修改,不知是否為接受了受信人的建議,或為書信人自行修改,已不得而知了。上述便是這件書信的全部內(nèi)容和相關背景,至于有關書信中脫漏了書信寫作的月份,鑒于書信中述及的“三中全會公報”,“冬至已過”,“順頌新祺”諸語,書信的寫作時間應該是1978年12月31日無疑。
圖四 錢鍾書跋《徐燕謀詩草》手跡(局部)
至此,郭晴湖的這件與徐燕謀書信,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書信中的三位前輩學人不僅是同學、同事和詩友之交,而且也是道義之交。同時它也可以為“錢鍾書研究”提供有關錢鍾書平生交游的一些相關資料。
筆者出于對三位前輩的敬仰,遂不揣谫陋地就所知上述書信中的人事情狀及相關背景略述如上。同時筆者鑒于書信人郭晴湖先生早年求學于“無錫國?!?,又與受信人徐燕謀曾同在無錫執(zhí)教的背景,而且在這件書信中還錄有賦呈友人錢鍾書的《讀默存大著〈管錐編〉賦呈》詩,才有意向這件書信墨跡的保存者友人郭可謨兄建議,希望他把所保存的其父郭晴湖的這件書信墨跡捐贈江蘇無錫市“錢鍾書紀念館”,以作為常年陳列品,可使得這件書信的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我想這一建議定然會為友人可謨,以及他的兄姐們所贊成,因為把他們父親的這件“與燕謀書”和同紙附錄的《奉讀〈管錐編〉(選錄),不勝望洋向若之嘆。因成長句一首,未達宏旨,便摭浮辭,幸恕庸妄。默存吾兄粲正》墨跡捐贈并陳列在“錢鍾書紀念館”,這應該是對他們的父親郭晴湖,和父執(zhí)徐燕謀、錢鍾書二位伯伯最好的紀念。
注釋:
①可參見《茹經(jīng)先生(唐文治)自訂年譜》:“(1933年)五月杪,行畢業(yè)禮即放暑假。畢業(yè)者學生郭則瀜等三十余人”1935年3月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發(fā)行;無錫民生印書館版。
②詳可參見拙撰《郭晴湖參與“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祖國文獻史實探究》刊于《中國文物報》2009年5月27日第6版。
③這段文字,曾在《致晴湖(二函)錢鍾書》(由筆者撰寫“附注”一則。而拙注文字有幸得到錢鍾書先生的修改和增益)刊載于1990年10月23日《文匯報·筆會》。
④見拙撰《揮毫珠玉,詞翰雙絕—郭晴湖先生及其書藝》,刊于《書法》1993年第3期,另見浙江美院祝遂之撰《讀郭晴湖先生書法觀感》,刊《西泠藝報》總第23期1987年4月20日第1版。
⑤見于徐承烈(熙載)撰《詩人、學者徐燕謀事略》刊載于《昆山文史》第八輯1989年12月印行。
⑥有關徐燕謀先生的生平事跡和與錢鍾書的交誼,詳可參見拙撰《詩人、學者徐燕謀與桃塢中學》刊于《蘇州日報》2012年10月12日。
⑦所述三位前輩交誼事,除了參見相關詩、序文之外,還見于由徐熙載(1909—2003,名承烈)先生生前與筆者的書信中(至今保存卅余通,內(nèi)容主要涉及為箋注《晴湖詩稿》、《徐燕謀詩草》和錢鍾書《〈徐燕謀詩草〉序》)。
⑧錢鍾書1941年春所撰《徐燕謀詩序》,原以為該序文已佚,不意為徐燕謀、錢鍾書友人、廈門大學教授鄭朝宗發(fā)現(xiàn)尚在人間。筆者由徐熙載先生生前告知并錄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