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磊 李 菲
?
論交通事故導致工傷的賠償制度
馮磊李菲
工傷制度是兼顧維護勞動者利益和分散用人單位風險的法律制度,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日漸突出,對完善社會保障機制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每一種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與此同時,對工傷損害的填補機制的發(fā)展也日漸多元化,形成了工傷保險制度與民事侵權賠償制度共存的局面。兩種制度時見沖突的問題也凸顯起來,而兩種制度各具優(yōu)勢,二者皆不可廢也不可廢其一,當兩種救濟制度發(fā)生競合時如何做出選擇和處理,因各地區(qū)立法對此規(guī)定不同和各地法官對此問題的法理認識不同,導致出現了各地不同的司法判例,法律的統(tǒng)一性嚴重受到了影響。因此,完善工傷保險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競合的法律關系,解決這一沖突問題,對于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尤為緊迫和重要。
交通事故;工傷;權利競合
(一)工傷
工傷是工作傷害的簡稱,亦稱職業(yè)傷害(occupational injuries),又稱為產業(yè)傷害、工業(yè)傷害、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yè)活動或者與職業(yè)活動有關的活動時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傷害和職業(yè)病傷害。
(二)雙重賠償
雙重賠償,亦即“兼得(相加)模式”的適用,是指遭受交通事故的受害勞動者可同時獲得侵權責任法上的賠償救濟和工傷保險給付。雙賠模式下,受害人對侵權賠償和工傷保險補償中任何一個的主張均不影響對另一個的主張,且受害人有權獲得因此而帶來的雙份利益。我國法律沒有“雙賠”及其同等含義的“兼得”、“相加”這些詞語,但是雙賠的判例在國內確實層出不窮。雙賠,不是雙倍的賠償,而是同一個傷害基于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獲得兩份賠償。最初采用雙賠模式的國家是英國,因為這種模式的弊端在運用中不斷顯露出來,因此英國現在已將其取消,但是在我國卻在逐漸的被興起。
(一)司法實務的混亂
因為道路交通事故引致的工傷案件中,作為受害的勞動者是否同時享有工傷保險待遇給付的損害賠請求權和對侵權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問題在理論上存在較大分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對用人單位原因造成的工傷事故采取了取代模式,對第三人原因造成的工傷事故采取的是補充模式還是兼得模式表述不清楚,地方政府規(guī)章立法多元,司法實踐中各地的做法大相徑庭。
(二)法院管轄的沖突
現實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一個職工在A地上班,上下班途中遭受交通事故的地點又處于B地,被告住所地在C地。于是,根據法院管轄規(guī)則,如果受害職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我們知道該案件的管轄法院有以下幾個:1、當被告為受害職工所在單位時,管轄法院是A地人民法院;2、當被告是侵權行為人時,依據被告住所地和侵權行為地的管轄原則,B、C兩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上面事例中的兩種情形下的管轄,看似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形,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處理這類案件是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張某在A省上班,出差去B省回單位的路上,在B省遭遇了交通事故。由于A省賠償標準高于B省,于是,受害者張某在A省法院提起賠償之訴,侵權人則認為應當該案受侵權行為地法院管轄,從而達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管轄法院。
(三)法律適用的沖突
2002年我國開始實施的《職業(yè)病防治法》和《安全生產法》均規(guī)定,受害者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民事賠償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請求。該規(guī)定與國外的補充賠償模式較為一致,即受害者先受領工傷保險給付,后根據侵權責任法確定的賠償額與工傷保險賠償金差額部分主張權利。但即使經國務院修改后于2011年1月1日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也沒有采納該立法意見。
(一)統(tǒng)一立法位階
針對我國現有法律規(guī)定的模糊性和規(guī)定的不明確性,以及不同地方各自出臺了不同的地方規(guī)章,對于審理交通事故致工傷的案件判決結果出現大相徑庭的情形,對于我國在這方面實體法的完善首先應該放在第一位。根據法律效力層次的不同,廢除那些下階位與上階位沖突的法律法規(guī)。我們應當首先統(tǒng)一立法位階,以防止各地區(qū)為所欲為各自出臺不同的法規(guī),防止法律適用的混亂。
(二)統(tǒng)一地方賠償標準
由于我國東西部、南北部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優(yōu)于我國其他地區(qū),然而工傷賠償標準和侵權賠償標準在同一地區(qū)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為了體現公平性平等性的原則,我們可以依據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同,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將同一水平的地區(qū)劃出一個賠償標準,即東部沿海地區(qū)一個標準,中西部地區(qū)另一個標準,以防止“一個省,一個標準”問題,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解決工傷認定與司法沖突問題
工傷的認定是由行政部門管轄,而工傷保險待遇爭議和侵權損害糾紛是屬于司法的范疇,屬于仲裁庭或法院管轄。當工傷與侵權競合時,就有可能存在工傷認定與司法實踐的沖突問題,這就需要司法機關與勞動行政部門加強溝通,相互協作,避免行政系統(tǒng)與司法系統(tǒng)法律適用不統(tǒng)一,從而出現法律適用和程序方面的沖突問題。
(四)解決法院管轄沖突問題
當出現共同管轄的問題時,原告是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法院管轄的。由于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樣,對工傷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的標準各地也會不一樣。這樣,當事人就很有可能選擇對自己有力的管轄法院從而規(guī)避法律。其實我們可以像為解決鐵路運輸糾紛那樣,設立專門的法院管轄這類問題,一是利于此類案件的快速解決,防止法院之間相互推諉或者爭著行使管轄權;二是利于解決法院管轄的沖突問題,防止當事人對法律的規(guī)避。
第一,對于交通事故致工傷的損害賠償,采用哪一種模式處理,不應死板僵化。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借鑒國外經驗必須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切不可囫圇吞棗的借鑒。因此,當侵權人來自受害者所在單位的人員時,宜采補充模式,這樣不至于加重企業(yè)負擔;當侵權人來自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時,宜采用部分兼得的原則,即除對醫(y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實際發(fā)生的損失按照民法的填平原則和同一賠償項目的就高原則進行相應抵扣計算損失外,其他賠償項目則采用兼得原則全額支持。
第二,完全的雙賠模式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合理的。目前國內多地出現完全雙賠的判例甚是令人擔憂,雙賠制度盡管在保障勞動者權益方面有著明顯的意義,但是并不能以犧牲公平原則和民法法理作為此種主張的正當性支撐。
第三,國家立法應當規(guī)范化、明確化。首先,對于交通引起的工傷事故處理方案,我國的立法是不規(guī)范化的,一方面司法解釋實務操作和法律適用領域往往都陷入無法解釋的困境;另一方面是各地方政府和法院私自出臺各種規(guī)章條例,導致出現下位的地方規(guī)章條例與上位的工傷保險法律和司法解釋沖突。其次,我國對此問題的立法是含糊的、不明確的,缺乏一套明確的指導。我國《工傷保險條例》及其司法解釋對此問題是采取雙賠模式還是補充模式亦或其他模式,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導致地方政府和法院立法多元,在法律適用方面也按各自的理解適用,最終出現了因為缺乏明確的標準,而出現“一個地方、一個標準”的尷尬局面,也造成了對此類問題糾紛處理的亂象。
所以,國家在對此問題立法的時候,務必要使其規(guī)范化、明確化,切記不要模棱兩可,也不要允許下位法與上位法存在沖突但是下位法仍然適用的情況存在。(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
[1]李青云:工傷保險與侵權損害賠償競合的法律分析,2012(2).
[2]李清偉:侵權行為法與社會保險法的沖突與融,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馮磊(1990-),男,河北唐山玉田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