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宇
?
試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觀點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穆宇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從頭至尾都提到了實踐的觀點,不僅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發(fā)展了新唯物主義,而且第一次以嶄新的姿態(tài)闡述了科學的實踐觀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決定作用。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美好社會狀態(tài)的一種描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茖W的實踐觀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實踐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魯塞爾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超過費爾巴哈走向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1]恩格斯對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又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2]它是立足于科學的實踐觀的基礎上,從根源上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不足之處,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的立場、觀點、方法,從根本上同一切舊哲學劃清了界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世紀40年代以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把德國古典哲學發(fā)展到了巔峰,在德國哲學界占據(jù)著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在這樣的世界觀的指導之下,當然不可能出現(xiàn)科學的革命的社會主義理論。19世紀40年代以后,費爾巴哈發(fā)表了一系列反對中世紀神學和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著作,如《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等,這些著作宣布了唯心主義的破滅和唯物主義的勝利。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費爾巴哈的評價還是較高的。盡管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反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關于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活動本身的方面,但是,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沒有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更沒有從實踐去理解,而僅僅從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和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還是一種機械的和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屬于資產階級視野下的世界觀。所以,馬克思說費爾巴哈是不了解革命的和實踐批判的,因而不能成為改造世界的革命和指導工人階級運動的理論武器。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克思提出了改造舊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思想,建立新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之成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指導理論。
(一)社會的物質性
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是否具有物質性這一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產生后得到了正確的認識和解決。費爾巴哈認識到了人是屬于自然界的,但沒有看到人也可以作為主體能動的改造自然界?!八讶酥豢醋魇恰行詫ο蟆皇恰行曰顒印?。[3]馬克思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不足之處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4]馬克思的這些論述表明了用實踐的方式去認識和理解感性的人的活動以及在人的社會生活中用實踐去檢驗人的思維的客觀真理性。
(二)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是現(xiàn)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的內在依據(jù),我們需要從人與動物和人與人的區(qū)別兩個方面去認識和理解關于人的本質。
從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來看,“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盵5]人的本質是勞動,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自身價值,勞動是最基本的人類實踐活動,通過一定的物質使人的本質得到證實。從人與人的區(qū)別來看,馬克思指出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币簿褪钦f,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與生俱來就有的,也不是從所有個體的人身上抽象出來的共同性。而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系和歷史條件下的人。因此,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而不是抽象的、亙古不變的。
(三)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社會就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結成的社會關系,比如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的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fā)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盵6]實踐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切現(xiàn)象的最后根據(jù)和最終科學說明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指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就是從實踐出發(fā)去認識和理解社會,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作實踐去理解”。就是把實踐的觀點運用到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去。人們在進行物質創(chuàng)造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物質生活,在改變生產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觀世界。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在本質上是人的實踐活動的歷史。
(一)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也是馬克思主義描繪未來的理想王國,更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的目標追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理論正確與否,在理論的范圍內不能解決。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边@就要求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凡是被實踐證明的正確認識,我們就應該毫不動搖的堅持,凡是被實踐證明的錯誤認識,我們就應該及時的糾正。同時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偉大實踐的進程中,堅持真理的發(fā)展,不斷提供新的理論經驗和新的認識工具,從而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
(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加強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統(tǒng)籌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進一步解決好城鄉(xiāng)差距不斷拉大、東西部發(fā)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民主和法治不夠健全、社會缺乏公平和正義、誠信和友愛日趨淡化、人與自然不和諧等日益尖銳的矛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堅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把改革與發(fā)展的成果與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全面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治理機制創(chuàng)新發(fā)展、確保社會充滿活力和安定有序,做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統(tǒng)一與協(xié)調發(fā)展。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科學和迷信是對立的,是水火不容的,堅持科學就必須反對迷信,堅持科學就必須破除迷信。實踐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切現(xiàn)象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據(jù)和最終的科學說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精神,自覺從那些不合實際和脫離群眾的觀念、做法、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錯誤認識和教條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中解放出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并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1]田心銘.“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研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2:14-2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13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363.
穆宇(1993-),男,漢,重慶綦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