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在門診,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向醫(yī)生訴說著自己的苦衷:我是上小學的時候得的病,那時候小伙伴們對“小弟弟”的大小非常關注,本來就很內向的我從此再也不敢和同伴上廁所了。只要廁所里有人,我就緊張膽怯,尿不出來。如果廁所里沒有人,我的小便就很正?!,F(xiàn)在我剛參加工作,非常害怕上廁所。醫(yī)生聽后和藹地告訴他,這可能是心理失衡造成的尿羞癥,通過心理治療就會好起來。
尿羞癥,醫(yī)學名稱為境遇性排尿障礙綜合征,又稱害羞膀胱綜合征、公廁恐懼癥等,是一種社會恐慌癥?;颊咴谟兴嗽趫龅那樾蜗拢o張羞怯,出現(xiàn)排尿困難或無法排尿的情況。國際害羞膀胱綜合征協(xié)會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14.4%的人有偶爾或經常的尿羞經歷。美國最近的調查顯示,約有7%的人不同程度患有此病,男性多于女性,但就此求醫(yī)或尋求心理咨詢的較少。
尿羞癥的典型表現(xiàn)就是當事人在有他人在側,或聽到聲音時就會解不出小便,甚至獨自在廁所隔間里,只要外面有人也無法解出小便。情形嚴重的在朋友家都無法上廁所。更嚴重者甚至在自家上廁所,只要室內有人,或聽到一點聲音,照樣無法解小便。他們在外的憋尿時間長達數(shù)小時,回家才能“解放”。由于外出不敢喝水及長時間憋尿,患者的心理及身體受到了極大傷害。
一般認為尿羞癥是一種心理疾病,伴有顯著的生理癥狀,也就是說是因心理而引起的生理功能障礙。患病的根源因人而異,有些人可以追溯到以往在情緒、生理和性方面受到的傷害。當他在公共廁所需解小便時,如有他人在場,過往的體驗立即被重新感受到,然后引發(fā)焦慮、害羞等情緒,使心跳加速,膀胱的內、外括約肌皆不由自主地收縮。在產生這些生理反應的同時,當事人的內隱行為,也即內在的認知、思維、想象會同步啟動,通過內在自我對話告訴自己:公共廁所里的其他人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他的隱私,還會看出他的緊張、羞怯的心理。這種想法使他更焦慮,只有離開公共廁所,感覺才會好一點。而逃離廁所的回避行為雖然能減少焦慮,卻是一種負性強化,加劇了當事人對下次上廁所的害怕。患者在一次或幾次不愉快的排尿經驗后,變得對在他人面前排尿感到焦慮。為了遣散這種焦慮,患者往往用更大的努力排尿,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排尿變得越發(fā)困難,反過來增加焦慮?;颊咭虼烁械叫邜u,不得不限制自己的生活以逃避這種場合的發(fā)生,如不去公共廁所等。
治療尿羞癥時須先排除生理問題,再逐漸克服恐懼,加上擴約肌放松運動的輔助,可以慢慢恢復膀胱的“自我管理”能力?;颊咦畲蟮睦щy是無法對別人開口講述他的隱疾,一旦打破這一關,治療起來其實極為容易。通常,治療師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法,運用情境分析技術,找出患者焦慮癥狀的關鍵因素來源,然后幫助患者學習相關的社交技術,提高患者面對特殊情境的信心,從而降低或消除患者在這種情境中所產生的焦慮。
治療尿羞癥最通用的方法是緩慢暴露法。它的理論依據(jù)是,一個人越多地面對讓他產生恐懼的場景(事物),他就越不懼怕那個場景(事物)。為了得到應有的效果,在患者做這些害怕的事情的時候需要把“難度”慢慢加大,因而治療過程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階段。
對尿羞癥患者來說,在公廁里小便是他們所害怕的事情。緩慢暴露法要求他們逐漸在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重復地小便。從“安全”的情況開始,慢慢地加大難度。每周最少兩次,最好每周多訓練幾次。例如讓患者在朋友的陪伴下到廁所解小便,最初,朋友會在讓患者感到舒適的遠距離等候;隨后會不斷地更換廁所,朋友等候的距離逐漸縮短,一直到患者在解小便時,即使隔壁房間里有人都不在乎。最后,患者到公共廁所,在人來人往的情形下解小便,他仍然感到自然、輕松。此法治療8~10周,患者的焦慮感會明顯減輕。
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因為尿羞癥患者有四分之一同時會有沮喪癥和恐慌發(fā)作的精神科疾病,必須做更深入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