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先波
五年,從“不太情愿”到“不愿離開”
文/王先波
和老同志在一起(右一為王先波)
2011年7月的一天,縣領導找我談話,調我去老干部局工作。領導說了六條理由,語氣鐵板釘釘。我跟領導說:我身體不好、聽力有點差,伺候不了老干部,干不好老干部工作。讓我到教體局、發(fā)改局工作行不行?領導不允,就此打住。
那天下大雨,縣里一位領導把我從鄉(xiāng)里接到城里,又由另一位縣領導把我送到了老干部局。人不多,氣氛還好,領導說了一些鼓勵的話,和新單位的同志們見了面,就算是把我安頓了。
老干部局在后街,雖然偏僻,但又處在鬧市區(qū)。之前,我很多次從老干部局門前路過,望也沒朝里邊望過。后來創(chuàng)衛(wèi),就把這里搞熱鬧了,北門上賣菜的、賣水果的、賣農副產品的,經營小吃的、擺夜市的,連擺地攤的都被趕到這里來了,一下子成了繁華的農貿市場。
平日里,賣東西的把老干部局的大門全給擋了,單位的小車有個事半天開不出去。院里的衛(wèi)生間也成了公廁,一撥又一撥趕場的、做生意的理直氣壯地來上廁所。更有一些找不到廁所的,干脆跑到辦公樓后面的空場里、陰溝里大小便,弄得我們哭笑不得。
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我服從組織安排,開始日復一日地和老年人打交道,并很快和不少老年人成了朋友。
我剛到老干部局的時候,管理著29位離休干部,現(xiàn)在數(shù)來數(shù)去只有16個了,四五年間就走了13位。我一看到死里逃生,為革命勝利拋頭顱灑熱血作出重要貢獻的離休干部,不由得就想起操勞一生的父母,心里有些酸楚。
小時候我經常聽父母說,他們是民國11年、民國12年出生的,我查了萬年歷,應該是1922年、1923年。只是他們沒有離休干部那么好的福氣,在1989年的農歷八月、九月雙雙離去了。他們有了孫子,該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卻離我們而去了,他們勞累了一生,我們卻沒有盡到一份孝,這是我終生愧疚的一件憾事。
26年過去了,父母時時讓我難以忘懷,如果那個時候家庭經濟條件、醫(yī)療條件好,如果那個時候有合療政策,如果……我的父母能活到現(xiàn)在該多好啊。到老干部局來工作,這是我和老干部的一種緣分,上天把老干部賜為我的再生父母,對他們報好恩、盡好孝,也可告慰九泉之下我的父母!
我曾在一萬多人的鄉(xiāng)鎮(zhèn)當過黨委書記,手下管理著一百多號干部,一年要支配1000多萬資金。到老干部局工作后反差很大,心中一度非常失落。但既來之、則安之,慢慢平靜下來,漸漸在不斷接觸老干部中建立了感情,就一點點找回了在父母身上沒有盡到的心思。
生活中,離休干部原則性、紀律性都是很強的。黨章規(guī)定黨員每月要繳納黨費,這么多年他們就是按月交,他們本人來不了,就叫子女、親屬到局里來交,不欠一個月,也不提前一個月交。每月5號支部黨員會、20號全體離休干部會,堅持了20多年,不論天晴下雨,老同志都會提前到會。看他們年歲大了,行走不方便,我們想把每月兩次的會合成一次,他們卻不贊成。
干老干部工作沒有不受窩囊氣的。2015年9月的一個晚上,我剛睡下不久手機響了,離休干部孫如的養(yǎng)子說孫老在醫(yī)院去世了,問我咋辦?我愕然:你的父親去世了你不知道怎么辦?凌晨1點多吧,我還在聯(lián)系單位的同事時,電話又來了:現(xiàn)在不去,他就讓我見不到人了!2點剛過,我和司機到了醫(yī)院,孫老的養(yǎng)子和另外一個“驢友”在病房門口沖我大發(fā)雷霆,質問我這個局長怎么當?shù)?!我問他們打算怎么辦?他們說不知道!我用征詢的口氣和他們商量,一旁孫老養(yǎng)子的娘對我破口大罵,話說得很難聽。哎,人停在床上,我總不能跟他們較勁吧。我聯(lián)系殯儀館,雙手捧著裹尸布幫他們把逝者從七樓抬上車,送到殯儀館,我們給他放了第一掛炮,上了第一炷香,燒了第一張紙錢,就像我父親一樣安頓畢了,養(yǎng)子才把管事的人找了來。
等我們給孫老舉行了告別儀式,目送他進入火化爐,又幫家屬處理好撫恤金等事宜,他們家人總算還對我說了一聲謝謝。
一路走來,接觸過的老干部大多性情溫和,但我也曾見識過他們的“脾氣”:有一年春節(jié)座談會上,縣委縣政府向老干部通報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當縣長匯報漢陰中學將遷建的時候,一名離休干部拍案而起:膽大包天!漢陰最高學府往哪里遷?因為時機不成熟,這件事擱淺四年后,老干部接受了,對新建的高中校舍在視察時予以肯定。
做老干部工作,我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
我送走了“犧牲”的13位離休干部,除了我出差沒參加的三位,其余都親自為他們主持了告別儀式。
每年春秋兩季我陪老干部在市縣范圍視察,招呼他們吃飯,攙扶他們上下車,直到把他們安全送到家為止。
每月都到老干部家中走訪,陪老干部拉拉家常,看看他們吃的、住的、穿的有沒有啥問題,問問老干部身體狀況,心里想些什么,幫他們跟兒女撥通電話嘮叨幾句。每到老干部家,他們都要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看著我們吃著、喝著,他們總是樂呵呵,美滋滋的。
離休干部有什么難事,總喜歡找我,我也其樂無窮。
兒女都在上海定居的劉叔,和老伴租住在房管所的公房里,屋頂漏水嚴重,我為此多次去他家里仔細詢問、查看,積極聯(lián)系房管所等單位尋找解決方法,最終通過住建局,在一個月內幫劉老徹底解決了問題。
宋老膝下三個女兒都已出嫁,小女兒夫妻感情不和離異了,沒有職業(yè),還要撫養(yǎng)兒子上學,生活十分困難。家訪時宋老欲言又止,我得知情況立即聯(lián)系宋老所在社區(qū)到他家實地查看,及時向縣、鎮(zhèn)申報,為其小女兒辦理了城鎮(zhèn)最低生活保障。
一人獨居的陳老,住房離廁所較遠,時有漏水現(xiàn)象,要求老干部局協(xié)調一套廉租房。我到他家實地察看后,及時與有關部門聯(lián)系落實了住房問題。但是跟陳老的兩個兒子溝通,他們極不贊成,說是陳老住遠了,外出買菜很不方便,他們照顧起來也不方便。最后,我和他們商定,由兩個兒子負責安排房屋維修,與鄰居協(xié)商,在自家住房內改建簡易衛(wèi)生間,解決了陳老的實際生活困難。
幾年相處,我與老干部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平時在街角路口遇到了,他們總是大老遠沖我打招呼,那親熱勁讓我心里無比溫暖。
從5年前的“不大情愿”到如今的“不愿離開”,1800多個平凡的日子里,和老干部朝夕相處,我的心頭時時泛起在父母身上才會體會到的一種情感,真切而溫暖,讓我時時警醒自己,不辜負職責,不怠慢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