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2015年歲末,由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依據大規(guī)模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利用語言信息處理技術在監(jiān)測數據的基礎上提取的2015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新鮮出爐。
這十大熱詞分別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為國護盤;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我想靜靜;嚇死寶寶了;內心幾乎是崩潰的;我媽是我媽;主要看氣質。
看到這些詞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也應該是大家常用的。網絡用語的盛行,讓整個社會的“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得非常微妙,互聯網與社會現實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讓人一時之間已無法清晰分辨“網絡”與“現實”。然而,客觀情況是,社會大眾之間在面對“信息傳播”的“洪流”時,“分流”現象愈發(fā)明顯。這不禁讓筆者想起從事新聞記者職業(yè)時的一次真實經歷。
2008年7月至2014年6月,筆者就職于邯鄲日報社邯鄲晚報編輯部,是一名文字記者。2010年10月13日,邯鄲晚報一版刊發(fā)了一篇新聞特寫《亮麗的廣場 市民的樂園》,內容是叢臺廣場開放首日記者的觀感。這篇稿件是由筆者采寫的。當天上午,報社的一位同仁撥通采訪一部電話找筆者,問“你寫的廣場在哪兒呢?文中沒有交代啊?!惫P者連忙說:“叢臺廣場都報道過十幾回了,就在人民路與中華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他反問道:“你自己知道,別人就都知道嗎?”此語一出,筆者無言以對。
“我知道的,受眾也一定知道嗎?”筆者不禁自問。讀新聞學研究生期間傳播學課程中講到的“信息不對稱”理論在腦海中浮現。
一、“信息不對稱”與“信息溝”理論
1970年,美國經濟學家阿克勒夫(George Akerlof)提出了信息不對稱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表述為信息在相互對應的經濟個體之間呈不均勻、不對稱的分布狀態(tài)。
“信息不對稱”的概念是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內容,指“市場上買賣雙方各自掌握的信息是有差異的,通常賣方擁有比較完全的信息而買方擁有不完全的信息”。信息不對稱簡單講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
傳播學里的“知溝”理論就可以看作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1970年,美國傳播學家蒂奇諾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一種理論假說:“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就越有擴大的趨勢”。這就是“知溝”理論的誕生?!爸獪稀睆母鼜V泛的意義上來說也是“信息溝”(information gap)。日本學者兒島和人認為,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信息溝——知溝”的存在是一個事實,它不僅表現在貧困和富裕階層之間,而且會廣泛地表現在性別、年齡、職業(yè)、行業(yè)、群體、地區(qū)、民族、國家以及文化之間。
二、傳媒發(fā)展使“信息不對稱”愈演愈烈
“杯具、小蘿莉、小月月、神馬都是浮云……”網絡時代,新生事物、詞匯真正做到了日新月異。這些詞語,乍一看不知所云,只有深知其中“典故”的人們才能做到會心一笑。近幾年的社會現實表明,網絡愈是迅猛發(fā)展,社會人群中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就愈是嚴重。年齡、性別、職業(yè)、地域、生活方式……差之毫厘,別以千里。時下很多人常常感嘆,“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這種“不明白”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010年,邯鄲晚報曾做過一篇預告性的新聞報道,說時任央視戲曲頻道著名主持人白燕升要來邯就中國傳統(tǒng)戲曲研究作報告,有意參加者可到市社科聯領取門票。稿件見報當天,多名讀者撥打采訪部電話,詢問市社科聯所在地。一名中年婦女“票友”專門來到報社,詢問市社科聯具體地址和聯系電話。此事例再次告訴筆者,“我們知道的,讀者不一定知道”。從事記者這一職業(yè),要求新聞從業(yè)人員整日穿梭于城市的角角落落。一兩年時間,記者就幾乎走過每一條街道,采訪了每一個職能部門??墒瞧胀ò傩漳兀砍鞘谢M程突飛猛進,很多人雖然一直生活在這里,但他們對這里卻越來越陌生。
不同個體之間由于信息儲備不同會造成“信息不對稱”,除此之外,認知水平的差異也會造成該現象產生。同樣以邯鄲晚報刊發(fā)的稿件為例,一篇介紹新型融資方式的稿件見報后,不同讀者提出的問題是不同的。有人問機構在哪里,有人問誰可以采用該種融資方式,有人問此種融資方式是否合法……同樣一篇新聞稿件,讀者的問題各有千秋,緣于認知的不同。
在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的6年時間里,依筆者個人體會而言,社會發(fā)展愈快,“信息不對稱”情況愈烈;傳媒愈發(fā)展,“信息不對稱”情況愈明顯。
三、記者應成為信息不對稱社會的平衡者
信息爆炸時代,信息經濟之火愈演愈烈。不夸張地說,眼下,信息就是機遇、就是商機、就是發(fā)展之機。一方面,社會大眾對各種信息如饑似渴;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這一現實將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信息溝壑”越拉越大。
2007年,時任邯鄲日報社社長、高級編輯李文海的著作《守望報業(yè)》出版,其中有一篇文章,名為《努力打造對社會高度負責的媒體》,當中寫道,“我認為一個責任心很強的媒體,會時刻關心著民生,不以善小而不為,不因困難而棄之。同時,我也認為,為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知識和實用信息,滿足讀者多方面的需求,是媒體服務讀者的一個方面……打造一個對社會高度負責的媒體,關鍵是要建設一支對社會高度負責的隊伍,真正做到政治強、業(yè)務精、紀律嚴、作風硬”。
“時刻關心著民生,不以善小而不為,不因困難而棄之”,這就是記者日常工作中應堅守的原則。唯此,媒體才能起到平衡作用,讓讀者獲得有效、及時的信息,使“信息不對稱”的差距逐漸減小。常常換位思考,常常想到讀者的需求,或許正是年輕記者需要做的。做一名對社會高度負責的記者,許多年輕記者都才剛剛起步。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李文海.守望報業(y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