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田 王玉靜 景麗偉 張 超 邢鳳梅 汪鳳蘭 張小麗 安紫薇 邵 通
(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
河北省社區(qū)老年人身心狀況、社會支持與居家不出的關系
張?zhí)锿跤耢o景麗偉張超1邢鳳梅汪鳳蘭張小麗安紫薇邵通
(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目的探討社區(qū)老年人身心狀況和社會支持與居家不出的關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唐山市和保定市全市各抽取1個社區(qū),對社區(qū)內所有年齡≥60歲的常住居民1 359例,采用統(tǒng)一的調查量表:一般情況問卷、老年抑郁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生存質量簡表(WHOQOL-100)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等進行調查。結果社區(qū)老年人的身體、心理、社會支持、功能獨立性是該人群居家不出的重要影響因素(P<0.05);居家不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低于非居家不出老年人。結論身心狀況較差、獲得社會支持較低的老年人更傾向于出現(xiàn)居家不出。因此,社區(qū)工作者應從以上方面著手,加強其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社區(qū);身心狀況;社會支持;居家不出
居家不出是指排除臥床不起,由于疾病不愿外出的人,受訪者每周外出≤1次,持續(xù)時間>6個月〔1〕。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居家不出已經(jīng)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之一。因此,對老年人居家不出的相關因素加以分析,有助于降低老年人居家不出情況的發(fā)生,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同時也將減少家庭和社會負擔。
1材料與方法
1.1對象2013年7~9月從唐山市171個社區(qū)和保定市159個社區(qū)中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各抽取1個社區(qū),以社區(qū)內年齡≥60歲的常住居民為對象。排除MMSE得分≤19分,臥床和(或)癡呆者〔1〕,嚴重的視力、聽力障礙,言語障礙,不配合調查者。符合要求的調查對象1 415人,實際調查1 359人,應答率96.0%。
1.2方法對社區(qū)內符合條件的60歲以上老年人,采用統(tǒng)一的調查量表進行面對面訪談式調查,確保社區(qū)內每一位符合要求的老年人均能被調查,調查問卷當場收回,并逐份檢查。
1.3調查內容
1.3.1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民族、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經(jīng)濟收入、居家不出與否等。
1.3.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調查采用日?;顒幽芰α勘?ADL)〔2〕。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22。ADL量表包括2部分內容14項:一是軀體生活自理量表(PSMS),包括如廁、進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6項;二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包括打電話、購物、備餐、做家務、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藥和自理經(jīng)濟8項。量表最高分為56分,最低14分,14分為完全正常,15~21 分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22分為明顯功能障礙。
1.3.3老年抑郁調查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3〕,共30個條目,總分為30分,0~10分為正常,無抑郁癥狀;11~20分為輕度抑郁;21~30分為中重度抑郁。本研究GDS≥11分視為有抑郁癥狀。
1.3.4社會支持調查選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4〕,共10個條目,包括主觀支持度、客觀支持度及社會支持利用度。總分即10個條目計分之和(65分),<20分為較少,20~30分為一般,>30分為滿意。得分越高顯示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
1.3.5生存質量調查由赫元濤等〔5〕根據(jù)英文版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簡表(WHOQOL-100)結合我國國情制定量表,共26個條目,其中2個條目用于測量總的生存質量和健康狀況,剩下的24個條目分為4個維度: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和環(huán)境領域。采用5點計分法,總分≤70分為低水平,71~96分為中水平,≥97分為高水平。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4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行t檢驗及方差分析。
2結果
2.1身體狀況對老年人居家不出的影響有聽力障礙以及慢性疾病是老年人居家不出的影響因素(P<0.01),見表1。
表1身體狀況與居家不出〔n(%)〕
項目n居家不出P值視力障礙是44982(18.3)0.08否910133(14.6)聽力障礙是38478(20.3)<0.01否975137(14.1)慢性疾病是972173(17.8)<0.01否38742(10.9)
2.2老年功能獨立性對居家不出的影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照料、助行工具和功能障礙是影響其居家不出的重要因素(P<0.05),見表2。
2.3心理情況與社會支持度對老年人居家不出的影響抑郁狀態(tài)和較少的社會支持是老年人選擇居家不出的原因(P<0.05),見表3。
表2功能獨立性與居家不出〔n(%)〕
項目n居家不出P值需要照料是21485(39.7)<0.01否1145130(11.4)助行工具使用18262(34.1)<0.01不使用1177153(13.0)功能障礙是222158(71.2)<0.01否113757(5.0)
表3心理、社會支持與居家不出〔n(%)〕
項目非居家不出(n=1144)居家不出(n=215)P值抑郁是284(70.3)120(29.7)<0.01否860(90.1)95(9.9)社會支持度較少28(60.9)17(37.8)<0.01一般331(75.2)146(30.6)滿意785(89.9)52(6.2)
2.4生活質量與老年人居家不出非居家不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居家不出老年人(P<0.01),見表4。
表4生活質量與居家不出(x±s)
項目非居家不出(n=1144)居家不出(n=215)P值生理領域61.2±10.745.8±11.7<0.01心理領域81.2±13.167.3±16.0<0.01環(huán)境領域57.6±12.146.8±13.6<0.01社會關系領域59.1±13.151.8±13.6<0.01
3討論
研究〔6〕顯示,ADL評分為居家不出狀態(tài)改善的影響因素,而且居家不出并不是不可逆的。而國外有研究〔7,8〕指出,老年人居家不出會導致身體功能、認知功能衰退,ADL下降,病人心理負擔增加,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不規(guī)律,與外界溝通及生活自主性缺乏。亦有研究認為,ADL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ADL得分越高,居家不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越差。因此,社區(qū)人員應注重對于老年人ADL情況和居家不出進行指導干預,以改善老年人的ADL情況,可同時降低老年人的居家不出發(fā)生率。
老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支持情況是影響老年人居家不出的重要因素。本文中老年人有抑郁狀態(tài)居家不出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國外的研究結果〔9〕。這是因為我國社區(qū)模式尚不健全,老年人思想也比較保守,即使出現(xiàn)心理問題也不會及時診治。隨著社會支持的提高,居家不出的發(fā)生率隨之下降。國內外研究〔10,11〕表明,強大的社會支持除了對精神健康有益外,還能減輕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的發(fā)展,改變患者的行為,因而社會支持是慢性疾病治療和康復的重要途徑。提高社區(qū)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度,可有效減少居家不出的發(fā)生。
生活質量的四個維度均是老年人發(fā)生居家不出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非居家不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居家不出老年人,這與前人研究結果〔12〕一致。因此,為減少老年人居家不出的發(fā)生,政府應該加強社區(qū)老年人服務設施的建設,加大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指導,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社區(qū)應積極開展老年人交流活動,減少抑郁的發(fā)生;同時,家庭成員應和社區(qū)工作人員應密切關心老年人的身心狀況,為其提供優(yōu)質服務,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4參考文獻
1McNulty TC,Fisher AG.Comparison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of older adults who are homebound and nonhomebound〔J〕.Phys Occup Ther Geriatr,2013;31(2):89-102.
2Hokoishi K,Ikeda M,Maki N,etal.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 and the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in a variety of health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ves〔J〕.Aging Ment Health,2001;5(1):38-40.
3劉杰,王瑛,王曉慧,等.中文版老年抑郁量表在城市社區(qū)老年人群中應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1):39-41.
4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4;4(2):98-100.
5郝元濤,方積乾.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現(xiàn)代康復,2000;4(8):1127-9,1145.
6王素冬,邢鳳梅,吳曉路,等.社區(qū)housebound老年人5年后轉歸及影響因素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41(1):76-80.
7Takemasa S,Nakagoshi R,Murakami M,etal.Factors affecting quality of life of the homebound elderly hemiparetic stroke patients〔J〕.J Phys Ther Sci,2014;26(2):301-3.
8Watanabe M,Takemasa W,Takamaro M,etal.Incidence of disability in housebound elderly people living in a rural community〔J〕.Nih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05;42(1):99-105.
9Choi NG,McDougall GJ.Comparis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etween homebound older adults and ambulatory older adults〔J〕.Aging Ment Health,2007;11(3):310-22.
10Lacasse Y,Wong E,Guyatt GH,etal.Meta-analysis of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Lancet,1996;348(9035):1115-9.
11房海英,張志軍,馮雪艷.腦梗死患者的心理狀況及其對社會支持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20):2197-8.
12邢鳳梅,姚三巧,景麗偉,等.煤礦老年職工居家不出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7;23(8):946-8.
〔2015-02-11修回〕
(編輯李相軍)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8-1983-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8.093
通訊作者:景麗偉(1980-),女,博士在讀,主要從事老年慢性病及保健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BRK005);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HB12SH048);唐山市科技局項目(13130209b);河北聯(lián)合大學青年研究基金(Z201342)
1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yī)院
第一作者:張?zhí)?1979-),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老年慢性病及保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