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地上的莊稼

        2016-06-02 22:34:35張中坡
        躬耕 2016年5期

        張中坡

        莊稼的播種、成長與收獲,歷來是大地上最為重要的事情。因為,從古至今,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王公貴族,無不以“食”為天。歷史上,多少次的社會動蕩,多少次的揭竿而起,都是因為老百姓填不飽肚子,維護不了基本的生存權(quán)利。作為一個農(nóng)民出身的兒子,一路走來,也是盡嘗了經(jīng)濟困頓、生活流離的壓迫和苦處。所以,我對莊稼和大地始終滿懷著深厚的感情。

        南陽盆地的大地上,最主要的幾類莊稼有小麥、玉米、紅薯、芝麻、綠豆、黃豆,前三者曾經(jīng)一直是主食,后三者曾經(jīng)一直是雜糧。從記憶到現(xiàn)實,它們一直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地生長在南陽盆地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生長在一代又一代農(nóng)民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里。豐收的成果,喂養(yǎng)著一輩又一輩的黃土地的子孫,也曾經(jīng)是他們惟一的經(jīng)濟來源,吃穿用度,讀書求學,起房蓋屋,人情往來,全靠那把糧食的變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農(nóng)村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掙錢,舊有的耕作方式在改變,許多過去的農(nóng)具在消失,但難以改變的是,土地依然是農(nóng)民生存的根基,莊稼依然是農(nóng)民活命的保證。夏收或秋收時節(jié),無論離家千山萬水,也無論在外掙錢多少,外出務(wù)工人員都會返回故鄉(xiāng),與土地親近,與莊稼共舞,收獲辛勞和汗水的結(jié)晶。

        大地上的莊稼,常常以風景的形式,以詩化的記憶,縈繞在我的心頭。雖然,農(nóng)事之間,無不貫穿著忙碌、艱辛、汗水和變遷。

        金黃的小麥

        立夏時節(jié),南陽盆地四野的麥田里,到處彌漫著麥穗的清香。再有個把月,大片大片的麥田就要收割了,這是我的父老鄉(xiāng)親一年中最為高興的事情。

        收獲時節(jié)的小麥,整體上以金黃的顏色呈現(xiàn)在南陽盆地的大地上。麥穗是金黃的,麥葉是金黃的,麥稈是金黃的,麥粒更是金黃的。

        小麥收獲時節(jié),往往是在農(nóng)歷端午節(jié)前后。現(xiàn)在,如果是好天,三兩天就麥罷了。聯(lián)合收割機在地里來回走幾趟,一大塊的麥田就收割完畢了,麥秸是麥秸,麥粒是麥粒,瓜清水白。麥?,F(xiàn)場分裝成袋,拉回家攤到平房上曬干后,從平房頂上留下的圓孔往下面屋內(nèi)的麥踅子里順勢一推,麥子像金色的流水一樣流下去,就被儲存了起來。最難處理的是麥秸,因為現(xiàn)在家家戶戶基本上不喂牛,做飯也不用柴禾了,而是用的液化汽或電磁爐,麥秸就失去了原先的功效,農(nóng)民們又不愿費力費時地去清理,就一把火點之了事,以期快速地把秋莊稼種上。如此以來,就帶來了環(huán)境污染的大問題,甚至帶來了群眾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問題,政府部門不得不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進行禁燒,同時又不得不承受政治追責的巨大壓力。當我們在享受小麥作為糧食的甘美之外,又不得不考慮麥秸的新的出路和用途。

        回望少年時的麥收時節(jié),顯然是一個漫長而又忙碌的一段時光——從麥收到麥罷差不多要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那是一場全家老少齊上陣的集體勞作和酷似決戰(zhàn)的戰(zhàn)役。小麥從秋種到春長到夏熟,從發(fā)芽到遍野青綠到金浪涌動,其中飽含著農(nóng)民多少的辛勤和汗水,寄托著農(nóng)民多少的熱望和期冀。

        南風一吹,麥就黃了。農(nóng)民們早已提前做好了收割的準備,購置了桑叉、木掀、推板等農(nóng)具,磨好了鐮刀,平整了麥場,騰好了糧倉。先是割麥。為了搶收,我們常常是天剛蒙蒙亮就起床進地了,哥哥、姐姐是割麥的高手,他們一下子就把兩壟(一壟三行),揮鐮如風,唰唰前行,一行行麥子在他們身后留下一堆堆整齊的麥堆;我年齡小且又是生手,就把一壟,像蝸牛一樣地前行,哥哥、姐姐割到了那頭,就施以援手,從地那頭迎面向我割來。再是捆麥。一塊地割完,我們就開始把一堆堆的麥子捆起來,用架子車拉到麥場里垛起來,這樣可以防雨,等到麥子全部割完了再統(tǒng)一打場。麥天的時候,我們最怕下雨,特別是連陰雨,雨一旦下得時間長,不僅垛起來的麥子要發(fā)芽,地里沒有收割的麥子也要發(fā)芽。然后是打場。我們或用桑叉挑,或用鐮刀砍,把麥垛上的麥捆一個個地打散,均勻地攤到麥場上晾曬。為了保證晾曬均勻,每過一兩個鐘頭,我們就用桑叉把麥場上的麥子翻上一遍。待到中午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麥子被曬得“嗶嗶啵?!弊黜懙臅r候,父親就把牛套到石磙上,一遍又一遍地碾壓麥場,碾一遍翻一遍,翻一遍碾一遍,直到一粒粒金黃的麥子從麥穗里被碾壓出來。再然后是垛垛、揚場。我們用桑叉把麥秸挑起來,堆積到麥場的一角垛起來。垛垛的老手站在麥秸垛上,迎接著前后左右扔上來的麥秸,手接腳踩,會把麥秸垛垛得規(guī)規(guī)整整,像一個個巨大的墳?zāi)梗L吹不倒,雨淋不透。用木掀和推板把碾壓下來的麥粒推到一起,根據(jù)風的方向捋成一堆,有人揚場,有人跟著揚場的節(jié)奏掠場,干凈的麥粒和麥余、麥糠、石子、坷垃等雜質(zhì)就被分離了出來。把麥粒拉回家,就是一年的口糧和重要的經(jīng)濟命脈。在過去那些清苦的歲月里,能夠吃上好饃,就已經(jīng)是幸福的生活了。好饃,就是用小麥面蒸出來的饅頭。掠出來的麥余經(jīng)過再次碾壓,打出來的麥粒屬于次品,常常被父親、母親拿來換些西瓜、蘋果等。

        那時的麥秸垛的用處很大,或用來燒鍋,或者鍘鍘用來喂牛。記得著名作家鐵凝還寫過一篇名叫《麥秸垛》的中篇小說。等到農(nóng)閑的時候,農(nóng)民們會喊來鍘草機,把麥秸鍘碎儲存起來,用作過冬時牛的飼料。我家的牛屋里就常常堆滿了鍘過的麥秸。我10歲左右的那一年,因為鍘麥秸,父親的右手食指一不小心被鍘掉,后來雖然接了上去,但已經(jīng)不靈活了。但父親并不十分在意,他只微笑著說:“只要咱家的牛有東西吃。”可見那時的麥秸是多么的金貴,那時的牛是多么的金貴。這是我記憶中的鍘麥秸之痛。

        但那時候沒有秸桿禁燒,麥場里垛得整整齊齊的像墳?zāi)挂粯拥柠溄斩?,成為農(nóng)民們的驕傲,也成為鄉(xiāng)村別樣的風景。那時候也沒有四處冒煙的田野,只有瓦藍瓦藍的天空。田野里掉下的每一棵麥穗,我們都會撿回家,田野里剩下的每一枝麥秸,我們也都會撿回家。那時候,我們真正做到了顆粒歸倉、秸桿回家。

        因為,無論每一棵麥穗,還是每一枝麥秸,都是我們辛苦了一季的收成。

        玉米臨風

        玉米是南陽盆地大地上另一種重要的莊稼,春天播種的叫春玉米,麥收后播種的叫秋玉米。春玉米往往種得比較少,而且家境稍好點的家庭才舍得種,因為種春玉米只是圖著吃個新鮮,但秋玉米往往種得到處都是。當秋玉米一棵棵長大,長得小樹苗一樣時,大片大片青青綠綠的玉米林,就把南陽盆地妝扮得青紗帳一般,密不透風而生機盎然。

        漢語詞典中有一個成語叫“玉樹臨風”。當悶熱的夏季風吹來,隨風起舞的玉米林無疑是鄉(xiāng)村最為靚麗的一道風景?!坝衩着R風”,似乎要比“玉樹臨風”更給人多了幾分美好的預(yù)期和詩意的想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詩人超越塵世的散淡心態(tài),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才是農(nóng)民們真實的勞作狀態(tài)。

        在過去那些年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中,玉米生長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伴隨著農(nóng)民們的精細勞作。當麥收過后,稍有點墑情,我們就會大人小孩齊上陣,大人鋤窯,小孩點種。大人沿著兩行麥茬之間的空地鋤窯,每鋤一個窯,就把鋤連帶鋤上的老娘土放置到地上,等到小孩往窯里丟上三兩顆玉米種,此時大人再把鋤上的土原封不動地回填上去,一窯苗就算種了了。當禾苗從麥茬之間的空地中生長出來且生長得牢固的時候,小孩去定苗,不管是長出了三棵還是兩棵,都只留下長得最茁壯的那棵,其余的將其拔掉;大人則揮鋤如雨,把已經(jīng)接近腐朽的麥茬鋤掉,給禾苗留下更多的生長空間,那些鋤下的麥茬也被我們拾回家當柴禾燒。經(jīng)過幾番風雨,禾苗就長得齊腰高了,就得鋤草、施肥,我們把玉米地里的草鋤得干干凈凈,我們?yōu)槊恳豢煤堂缡┓?,還是大人鋤窯,小孩施肥,和點種時的配合模式一樣。

        夏季的熱風像巨大的蒲扇一樣,不斷地搖啊搖。夏季的猛雨像甜美的瓊漿,下了一場又一場。在熱風中,在猛雨中,禾苗飛快地拔節(jié)生長,很快就長得比大人高了,長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玉米林,一望無際,盡是綠海。青青綠綠的玉米林里,有著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母親把又長又寬的玉米葉子摘下來,用水濾過,鋪在箅子上蒸饃,蒸出來的饃沒有用槲葉蒸出來的干澀,沒有用槐葉蒸出來的苦味,而是飽含著玉米的幽幽的清香。掰幾棒鮮嫩嫩的玉米棒子,剝?nèi)ビ衩桌t子和玉米苞葉,或煮或燎,總是讓我們吃得滿口余香,特別是火燎的玉米棒,吃過以后總是弄得滿嘴滿臉都是黑乎乎的,然而其中的童年的樂趣又是現(xiàn)在的孩子們所難以享受和體會到的。那時我們這些農(nóng)村孩子買不起甘蔗吃,但我們會把那些長不出好的玉米棒子的又細又長的玉米桿折下來,當作甘蔗吃,我們稱其為“甜桿”。甜桿雖然比不上甘蔗水份多、糖份大,但我們也往往吃得津津有味。

        玉米地里雖然經(jīng)過了我們幾番鋤草,但等到玉米成林的時候,照樣生長著很多又高又密的青草,頗有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味道。那時的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喂牛,放學回家或是節(jié)假日的時候,父親便會吆喝著我們?nèi)ヌ锏乩锔畈?,因為青草是牛最喜歡吃的食物。我們這些小孩子都知道,玉米林里的青草最好,也最好割,這幾乎是小孩子們中間一個公開的秘密。夏秋之間的玉米林里,密不透風,悶熱異常,我們匍匐在玉米地里,或用鐮刀割,或用雙手薅,一堆一堆的青草留在了身后,我們渾身上下也是揮汗如雨,臉上、胳膊上也被玉米葉子拉得到處是紅色的印記。但我們顧不得這些,我們回轉(zhuǎn)身,把一堆一堆的青草收集到一塊,整理成一扇扇的,瓷瓷實實地裝進籃子里。經(jīng)過路邊不知誰種的北瓜地時,我們還會順手偷一個北瓜塞進籃子底下。我們這些勤奮而又淘氣的孩子啊。肩扛著一大籃子青草回到家,我家的那頭牛見過我時總是要長哞一聲,似乎是對我極大的贊許和獎賞。

        秋天來了,樹葉黃了,玉米也就成熟了。田野里,金鑲玉一般的玉米遍地林立,玉米葉是金玉般的,玉米桿是金玉般的,玉米棒是金玉般的,玉米纓是金玉般的,玉米苞葉是金玉般的。收獲時節(jié)是令人喜悅的,我們又是大人小孩齊上陣,小孩婦女剝玉米棒,男勞力砍玉米桿。玉米棒拉回家用高梁桿籠起來,農(nóng)閑時曬干后打成玉米粒。玉米桿拉回家垛成垛,當燒鍋做飯的柴禾用。收獲后的玉米地,干干凈凈,等待著深耕后播種小麥,或者留作來年的春地。

        玉米在我們南陽盆地又叫“苞谷”,是一種粗糧。小麥面——好面只有在過年、過生日或過其他重要節(jié)日的時候,才用來蒸鍋好饃、炸鍋油條、做頓撈面條,平常的日子來客人,母親常常是論瓢向鄰居家借好面予以招待,然后再論瓢還給人家。玉米雖然有著好聽的名字,玉米面雖然看著具有金黃的顏色,但吃起來卻十分的粗糙。但由于過去那些年月小麥產(chǎn)量低,玉米卻較為高產(chǎn),玉米饃、玉米糝紅薯飯便成了我們南陽盆地人活命的主要飯食。常常為了省饃,午飯和晚飯,母親都是做稠糊糊的玉米糝面條或玉米糝面片來支應(yīng)我們一大家子人。差一點的玉米,父親會把它們拿去打成喂牛的飼料,給辛勤出力的牛增加營養(yǎng)。

        那些過去歲月我們農(nóng)村人賴以活命的玉米,它們以臨風而立的姿態(tài)生長成鄉(xiāng)村的風景,又以樸實無華的顆粒奉獻給農(nóng)民為糧食。當我們今天有條件上西餐廳吃牛排、炸雞,喝果汁、鮮奶的時候,誰還會想起玉米夏種秋收時的艱辛和用玉米面填飽肚子時的那份滿足呢?

        活命的紅薯

        和玉米一樣,紅薯是南陽盆地大地上另一種重要的粗糧。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紅薯常常和玉米一起,珠聯(lián)璧合,做成玉米糝紅薯飯,成為農(nóng)村人須臾也離不開的活命的飯食。南陽著名作家周同賓就經(jīng)常謙卑地說自己是“吃紅薯飯長大,穿粗布衣成人”。其實,周同賓說的一點也不夸張,而是真實地道出了那個時代農(nóng)村人吃與穿兩個重要方面的生存困境。

        從紅薯的種植方式來說,分為芽子和剪口兩種類型,芽子是春天時候栽的,面積不大;剪口是秋天時候插的,面積比較大。種芽子就需要先育紅薯苗。剛開春,農(nóng)民們就會挑出一些儲存較好且個頭較大的紅薯,作為紅薯母,再在院子里找一塊合適的空地,用磚頭砌起一個長方形的半腰高的圍墻,里面堆滿用各種家畜糞便漚出來的肥土,然后再把紅薯母埋進去,適量地澆些水,紅薯芽很快就長出來了。谷雨前后,等紅薯芽長成尺把多高的紅薯苗的時候,農(nóng)民們就會把紅薯苗一棵棵薅出來,到冬天時預(yù)留下的已經(jīng)深翻過、起好壟的春地里栽種。等到麥收罷、下過幾場透墑雨后,農(nóng)民們會到已經(jīng)爬得密密麻麻、嚴嚴實實的芽子地里用剪刀剪下一些紅薯秧,再用剪刀剪成一小枝一小枝的紅薯枝,每個枝條上帶一個或兩個小芽即可,然后把這些小枝條插到麥茬地里。這些小枝條的生命力非常頑強,隨著時間的推移,枝條上的小芽就會越長越大、越長越長,直至長出一截又一截的紅薯秧來;枝條的底部會生出龐大的根須,深深地扎向土地深處,吸取水份和養(yǎng)分。又是幾番風雨過后,剪口紅薯地里很快就會被長長的紅薯秧爬得密密麻麻、嚴嚴實實。

        翻紅薯秧是一件讓農(nóng)民們最為頭痛的農(nóng)活。烈日當空,我常常會和家人一起蹲在地里翻紅薯秧。紅薯秧拖得很長,往往還是相互纏繞。紅薯秧上還會長出很多根須,深深地扎在土里。我們針對每一棵紅薯,把紅薯秧從根部尋起,一直尋到梢頭,然后把它們整體向后翻去。紅薯秧下的雜草也被我們薅得干干凈凈,成堆的雜草統(tǒng)一堆放到地頭,很快就會被曬得枯萎起來。往往一趟紅薯秧翻不到地那頭,我們就會汗流浹背、頭暈?zāi)垦?。剛翻過的紅薯秧會一地泛白,但只需經(jīng)過一夜的休整,第二天它們又會活泛起來,一地青綠。

        霜降一過,紅薯葉和紅薯桿就枯萎干黃起來,也就到了刨紅薯的時候。用鐮刀把紅薯秧從根部割掉運回家后,用鍘刀鍘鍘用來喂牛,當然青青綠綠時的紅薯秧更為牛所喜歡。在空曠的紅薯地里,大人用分耙子(三個鐵齒的耙子)刨紅薯,每刨出一棵,拽出來抖擻一下,土就紛紛掉落下去,紅薯就完全露了出來,有的一棵上往往能結(jié)好幾個紅薯,一嘟嚕一嘟嚕的,煞是喜人。小孩子們和婦女們蹲在地上擇紅薯,并拾成一堆一堆的,以便運輸。收獲的紅薯大部分被大人們拉回家儲存到了紅薯窖里,一部分被切成紅薯干晾曬在剛出芽的麥地里,待曬干后再拾回家儲存起來。

        刨過的紅薯地里總會遺留有紅薯。犁地時,父親一手扶犁、一手揚鞭吆喝著牛前行,雪亮的犁鏵后翻出的是一排排黑亮亮的沃土。此時,總會有一些沒有刨凈的囫圇或破損的紅薯被翻出來,我們這些小孩子會如獲至寶地把它們撿出來放到籃子里。父親母親總是教育我們,收獲的地里要做到一片干凈。從地里翻出來的,還有一些搖頭蟲,這是一種紫色、短粗、鋼筆狀的蟲,那時買個鋼筆不易,我們小孩子常常把搖頭蟲神氣地別到上衣布袋里,裝作很有文化的樣子。

        那時候缺少青菜,青青的紅薯葉會被母親掐一些,或當作下面條鍋的青菜,或拌些面蒸一蒸,等蒸好后再拌些蒜汁,當作一頓菜肴。霜降以前,母親還會掐一些紅薯桿煮一煮,再搭到竹竿棍上曬干,當作冬春時節(jié)的干菜。紅薯也有很多吃法,除了做玉米糝紅薯飯外,還能蒸著吃、煮著吃、烤著吃、擦成粉炒著當菜吃;年下過油時利用最后的油溫,還能炸幾片紅薯片吃;也可以磨成紅薯面,用來做糊涂面、蒸黑窩窩,或者拌點好面蒸花卷饃。在我小時候,好饃不多,能夠吃上花卷饃已經(jīng)是很不錯的了。

        從紅薯瓤來分,有白心的和紅心的,紫皮紅薯是白心,黃皮紅薯是紅心。我最好吃紅心紅薯,特別是紅薯窖藏到春天的時候,用紅心紅薯做成的玉米糝紅薯飯,吃起來香甜可口,美味無窮。

        在那個貧窮的時代,也是盛產(chǎn)紅薯的時代,我們每一個從那個艱難歲月走過來的人,吃食紅薯的經(jīng)歷將永遠成為我們最為切膚蝕骨的記憶。如今時代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農(nóng)村家家戶戶大片種植紅薯的局面也一去不復(fù)返了。每當大街上走過推著大鐵爐子賣烤紅薯的人,我都會跑上前去賣上一個,重溫一番我們種植紅薯、吃食紅薯的那些難忘歲月。

        黃豆黃,綠豆綠

        在過去那些歲月,作為兩種小雜糧,黃豆、綠豆好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一起生長在南陽盆地廣袤的大地上。它們在麥收后同時播種,在秋天同時收獲。它們的種植面積都不大,但又必不可少,好像生活中的調(diào)味品,農(nóng)民們每家每戶都要種上一畝二畝。一個莊稼人去田地里勞作,面對每一種莊稼的心情是不一樣的,面對玉米時是一種心情,面對黃豆時是一種心情,面對綠豆時是一種心情。每一種莊稼,都是莊稼人的膚色不同的孩子,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但無疑它們在莊稼人的心中都是美的。

        黃豆芽、綠豆芽剛從地里拱出來的時候最好看,黃豆芽黃燦燦,綠豆芽綠瑩瑩,但殊途同歸,當它們從長成幼苗開始,就都變成青青綠綠的葉片了。黃豆苗、綠豆苗長得稠的時候,農(nóng)民們會去地里剔苗,剔下來的黃豆苗、綠豆苗都是很香的青菜,耐嚼耐品。長成的黃豆棵、綠豆棵都不高,不像玉米那么的威武高大,大概只有到成人的膝蓋那么高。成熟的黃豆莢是黃色的,成熟的綠豆莢是黑色的。成熟的黃豆稈是黃色的,比較堅硬些;成熟的綠豆稈是黑灰色的,比較柔軟些,它們都是燒鍋做飯用的好柴禾。

        黃豆地里有許多黃豆蟲,它們爬在黃豆稈和黃豆葉上生存,渴飲雨露,餓食黃豆葉。因為它們身體的顏色與黃豆稈和黃豆葉幾乎一樣,所以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青嫩時的黃豆蟲是一肚子的黃豆葉子青色的汁液,但老時的黃豆蟲就變得皮硬肉厚,且外觀一派金黃,用火烤烤吃,十分地勁拽。

        黃豆、綠豆的收獲方式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都屬于費工費時的莊稼。由于怕黃豆莢、綠豆莢炸落到地里,在它們八九分熟的時候,就得進行收獲了。黃豆是連稈帶莢整體上用鐮刀割下來,拉回家攤到場里晾曬。綠豆是先把一個個的綠豆莢摘下來,或攤到場里或攤到平房上晾曬,如果是在場里晾曬,還要在綠豆莢下事先鋪上被單子。由于怕用石磙碾壓的方式損壞黃豆、綠豆的完整性,當黃豆莢被曬得“噼啪”作響的時候,農(nóng)民們會用桑叉一遍又一遍地用力拍打黃豆稈、黃豆莢,顆顆滾圓金黃的黃豆就會從早已炸開的黃豆莢中滾落出來,直到黃豆粒差不多全部被拍打出來,再用桑叉把黃豆稈挑走垛成垛,留下來的就是一地金黃的黃豆粒,然后再用簸箕簸干凈,用魚皮布袋裝起來放到糧食屋里;而當綠豆莢被曬焦的時候,母親就親自用棒槌一遍一遍地去槌綠豆莢,直到滾圓純綠的綠豆粒完全從綠豆莢中剝離出來,再用簸箕簸一簸,一堆干干凈凈的綠豆粒就賞心悅目地呈現(xiàn)在了母親的面前。

        黃豆、綠豆的用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黃豆、綠豆都能生豆芽吃,天然生出來的黃豆芽、綠豆芽現(xiàn)在怕是在市場上很難買得到了吧。黃豆還能夠磨豆腐吃、做豆豉吃——我上初中、高中的時候,就常常自帶著母親做的豆豉,那時饃蘸豆豉就是難得的美味。不過,莊戶人家只有在年下的時候才舍得磨上一個豆腐,平常都是用碗挖一小半碗去豆腐攤上換上一小塊豆腐。此外,黃豆還會被父親打成飼料,作為牛食用的最好的拌料。綠豆由于產(chǎn)量低,再加上等于是母親一顆一顆挑撿出來的,所以就比較金貴些,也不常食用。只有在夏天割麥的時候或是特殊的日子,才會用綠豆熬成清熱敗火的綠豆湯,或用磨成的綠豆面做成芝麻葉綠豆面條,這都是農(nóng)家的特色飯食。

        黃豆之所以叫黃豆就是因為其豆粒的顏色是黃的,綠豆之所以叫綠豆就是因為其豆粒的顏色是綠的吧。黃豆的顆粒要大一些,綠豆的顆粒要小一些。說實話,我小時候不大喜歡收割或采摘這兩樣莊稼,因為無論是割黃豆或是摘綠豆莢都是又扎手又扎胳膊,但我卻格外喜歡吃用黃豆、綠豆做出來的飯菜。人啊,想必都是如此,總是不想經(jīng)歷艱辛就能享受到甜美的滋味。

        黃豆黃,綠豆綠,多么美好的莊稼,多么可口的美味。但現(xiàn)在的農(nóng)人們已經(jīng)很少種這兩樣莊稼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去了,他們沒有功夫再去侍弄這些精細的小雜糧了,冬種小麥、夏種玉米成為他們最為簡單而實惠的兩種季節(jié)正好相連的粗放型種植方式——他們的想法大約無非是只要有口糧就行,有了錢,什么樣的糧食在市場上買不來呢?

        唉,全然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了。

        噴香的芝麻

        芝麻是一種油料作物,也是南陽盆地大地上最為噴香的莊稼。

        芝麻地里,細細的芝麻稈都是長得一人多高,白色的花朵像一個個倒掛的小喇叭,點綴在青青綠綠的芝麻葉子之間,讓人立馬想起“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民間歇后語來。一朵朵白色的芝麻花開敗落下,后面一個個的芝麻碩就長大起來。站在芝麻地里,微風輕吹,田野里芳香四溢。

        芝麻苗剛長出來時比較稠,就需要剔苗,剔下的苗可以下面條鍋,也可以被母親在熱水里焯焯,輔以蒜汁,涼拌成菜。芝麻葉子青青的時候,母親會到芝麻地里掐些芝麻葉子,用滾水炸炸,撈出鍋,揉成團,擠去水份,然后晾曬成干芝麻葉。食用干芝麻葉時,先是用涼水泡泡,洗干凈,然后做芝麻葉面條或是炒成菜,無不是香噴噴的美食。

        芝麻快成熟時,芝麻葉子落了一地,干枯的芝麻稈上結(jié)滿了密密麻麻的芝麻碩,煞是壯觀。大人們及時地去殺芝麻。把被單子鋪在田地里,用鐮刀把芝麻稈從根部割下來,攥上一把,將芝麻稈頭朝下,用鐮刀背面敲打芝麻碩所在的部位,一些芝麻籽就紛紛“簌簌”地落在被單子上。把磕過的芝麻稈捆起來,三五捆頭挨著頭豎靠在芝麻地里,曬兩日再來磕一遍,直到把芝麻籽全部磕出來為止。用簸箕把磕出來的芝麻籽簸一簸,把碎芝麻葉子和其他雜質(zhì)簸出去,留下的就是一粒粒心字狀細小、白中透黃而干凈的芝麻籽。民間讓猜字打一“心”字,常說的就是:“挖耳勺炒芝麻,炒仨蹦倆?!敝ヂ槎捴荒墚斪鳠伒暮貌窈?,而不能用作飼料,民間有句歇后語“芝麻稈喂驢——吃不吃讓到”,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暗含的就是虛情假意的意思。

        芝麻是金貴的,也是香甜的。芝麻碩還是青色的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常常會摘下一碩,將其掰成兩瓣——芝麻碩都是由兩個半碩組成,而且每半碩都有兩行芝麻籽,把每半碩應(yīng)著嘴巴,將里面的芝麻籽磕到嘴里,籽雖不多,嚼起來卻是滿口余香。把芝麻炒炒,拌鹽搗碎,做成芝麻鹽,易裝易帶,是我上初中、高中時最為喜歡的一種咸菜。饃蘸芝麻鹽,那種又咸又香的感覺,至今依然縈繞在我的記憶深處,依然在我的舌尖上發(fā)酵。女兒小時候和我一起回老家,母親拿不出什么好吃的招待,就給她炒芝麻吃。后來,每當我問女兒奶奶對她好不好時,她都會滿懷深情地說:“俺奶對我可親了,回去她給我炒芝麻吃?!逼鋵?,女兒和母親之間流動的,不僅是芝麻的香味,更是一種血濃于水的血脈親情啊!

        當然,芝麻最重要的作用是用來磨香油,我們南陽盆地稱之為“小磨油”。香油可生吃,也可熱吃,但因為金貴,更多地是當作明油來生吃。面條做好后滴幾滴香油,調(diào)涼菜時滴幾滴香油,味道就特別地醇香。那時吃香油,都是用筷子頭起沾一些往飯菜里滴,不像現(xiàn)在日子好了,我們是多么地奢侈,拿起油壺就直接往鍋里或菜里倒!

        我的一位高中同學因為嘴叨得得勁,就像嘴上抹了香油一般,讓人聽著舒服——有著香油又香又滑又可口的味道,所以大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磨油”,一直叫到如今。而他的真姓真名,反而好多人都不記得了。這實在是關(guān)于小磨油的一個有趣的故事。

        那時候,我喜歡吃的另外一種食物叫油卷。母親把折好的面搟成長片,在上面抹上一層黃燦燦的香油,再放上一層青青翠翠的蔥花,然后再一層層地卷起來。蒸好后的油卷,不需要配以任何的菜肴,就會讓人吃得津津有味、滿口生香。

        作為生活調(diào)味品的芝麻,惜乎現(xiàn)在也種得少了,而人們的生活水平卻實在是節(jié)節(jié)高了。

        南陽盆地大地上的莊稼,曾經(jīng)一度生機勃勃地生長在我少年的記憶里。隨著時光流逝,小麥與玉米依然在大地上茁壯成長,而紅薯、黃豆、綠豆、芝麻等作物正在大地上消失或萎縮。但無論如何,人類都永遠離不開大地的豐收,離不開糧食的喂養(yǎng)。感恩土地與莊稼,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品格和良心。

        永遠的大地,永遠的莊稼,永遠的糧食!

        91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另类专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不卡|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网站|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第一精品| 少妇bbwbbw高潮| 成人水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在线免费播放视频|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app发布| 精品亚洲成a人7777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经典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系列|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亚洲欧洲国产码专区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色妺妺视频网|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看福利| 黄色中文字幕视频网站| 中文文精品字幕一区二区|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一本大道久久香蕉成人网|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特色视频| 中文日韩亚洲欧美制服|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网址| 看一区二区日本视频免费| 亚洲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资源视频| 亚洲天堂二区三区三州|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第十色丰满无码| 日本a爱视频二区三区| 天堂8在线新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