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清華
在閱讀與實踐中遠足
○應(yīng)清華
我是喜歡書的。
兒時,家里姐妹眾多,生活拮據(jù),買書對我來說是件十分奢侈的事,父母和老師更是耳提面命要我學(xué)好課本知識,因此上課認(rèn)真聽講,便是我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
激起我好學(xué)興趣的是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作者寫百草園,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而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yán)厲的書塾”,兒童在那里受到規(guī)矩的束縛。但魯迅先生通過講述兩三個小故事,便使三味書屋也充滿了諧趣。課堂上,我們與魯迅先生一起回憶少年百草園的趣事,追憶三味書屋中的天真情懷。時至今日想起,依然有種芳草青青的美。
自那時起,我便不拘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正如魯迅先生所講:“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于是,我開始涉獵課外書。喜歡讀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時坐在教室里讀,也曾躲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讀。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手抄席慕蓉和汪國真的詩,看村上春樹和杜拉斯的小說,我在書的餐桌上大快朵頤,遍賞天下美景,心中的夢想一點點發(fā)芽,變得生機盎然。在生活中做個安靜的行者,在深邃的書中守著自己,守住那最初的萌動和驚喜,然后制造些比春天還要溫暖的記憶。
時光,因為閱讀,便有了風(fēng)姿。
偶讀《儒林外史》,里頭出盡了讀書人的洋相,我心有不滿,以為作者是存心刻薄。后來,才知道讀書人里面,除了屈原、文天祥及海瑞外,也有盧杞、秦檜、嚴(yán)嵩和阮大鋮者。閱讀,讓我懂得明辨是非、識別好壞,為我打開了通往深邃而廣闊的世界的大門。久而久之,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文,靈感紛至沓來,一揮而就、下筆如有神仿佛不是傳說……
難怪作家二月河說:“翻開古今史典文論,沒有哪本書是教人為非的,即使是八股時文、糟糕無用的爛文章,也不見得有什么歹意?!睈酆瞄喿x是一個人有品位的標(biāo)志。我非常喜歡《羅馬假日》里的一句話: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F(xiàn)實中不是每個人都有充足的時間去旅行,那么抽空多讀一卷書,是提高我們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遠足。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實踐。懂得了書本知識,有了理論,不付諸實踐,無異于紙上談兵。同樣,離開了實踐,學(xué)習(x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
明朝的李時珍,為了完成《本草綱目》的著述,遠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藥,拜訪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白天到深山采藥,晚上對每一株藥草,從產(chǎn)地、栽培到苗、莖、葉、根、花、果以及形態(tài)、氣味、功能等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并且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品嘗。他辛勤勞動數(shù)十年,記下數(shù)百萬字的筆記,經(jīng)過反復(fù)修改,終于在60歲時完成了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也成為我國藥物學(xué)的寶貴遺產(chǎn),對后世藥物學(xué)的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
世俗的我們,不要嘆息自己能力如何有限、自己的學(xué)識如何淺薄,任何人只要用心學(xué)習(xí),付諸實踐,都可以為提高這個時代的整體素養(yǎng)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生活每時每刻都在將種種美好傳遞給我們,然后,我們盡力把諸多美好通過我們的文字和實踐傳遞給更多的人們,讓更多的人被這個世界所感動。
(作者系江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