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娟娟
好的語文課應該有精彩的對話
——論課堂教學中的對話現象及反思
●宋娟娟
時下的閱讀教學似乎走入了誤區(qū):教師俯下身子一直在和學生對話,但更多是認知型對話,少有思維型對話;師生間的對話過于隨意散亂,課堂看似熱鬧實則偏離目標;教師注重呈現學生的個性生成,缺少對話過程中的智慧引導;對話越過了朗讀,泛化甚至泛濫了情感體驗……下面就采擷一些聽課片斷來談談個人的一些理解與反思。
開學初聽了一節(jié)《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整節(jié)課教師按照“開課導入——通讀全文——講解重點段——拓展回顧”的流程講授,條理十分清晰,學生也規(guī)規(guī)矩矩,可自始至終感覺差了一點什么:詞句段篇的教學很扎實,孩子始終以“坐如鐘”的姿勢紋絲不動看著教師,盯著黑板,教師問題一出,大家異口同聲……這似乎是令教師驕傲的教學場景,卻少了一絲“情感的溫度”。
一節(jié)課的認知型對話始終這樣工整規(guī)矩絲絲入扣,按時完成了各項教學任務,卻顯得單薄而缺少情感的互動,更缺少孩子個性化體驗。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學生起來讀書,只基本讀通了,教師卻評價:讀得很好,這是多么美麗的青海湖??!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傾聽,直接把自己的感悟丟給學生,大大削弱了對話的效果??此茖υ?,實則仍是舊瓶裝新酒的滿堂灌模式,令人遺憾。
另一節(jié)古詩誦讀課《出塞》則給了筆者完全不同的感受。課堂上教師沒有過多的追問,而是把古時戰(zhàn)場上的悲壯與哀傷絲絲入扣地融于詩句的誦讀中。她的語氣時而柔和時而激越,課堂上學生靜靜地聆聽著,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也始終只圍繞著“抓住詩句想象感受戍邊戰(zhàn)士的心情”來展開,充分帶動學生和文本情感的共鳴。相比前半節(jié)課的沉靜思考,課堂的后半部分孩子們激情奔涌,大聲討論,仿佛跟隨著詩人來到了一千多年前蒼涼奔放的大漠。
課堂必須是有溫度的課堂。這溫度來源于師與生之間、師生與文本對話間情感的表達,也來源于教師彎下腰來的真誠傾聽與理解。認知型對話固然需要,但發(fā)散思維型對話才能激發(fā)孩子的主動性和精神成長,讓四十分鐘的課堂厚重飽滿,充滿生命的張力。
課堂對話作為一種促進課堂教學的活動,必須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展開,而不能隨心所欲,將課堂對話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使每一環(huán)節(jié)有明確的目的,精心預設語言,這樣才不會使課堂上的對話成為一種散亂的無效行為。
聽二年級《今天我很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小朋友們在家里都喜歡做什么呀?
生1:幫媽媽掃地。
生2:給奶奶捶背。
(后面幾個孩子的意思大體也是這樣)
師:還有誰想說說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
生3:我在家什么也不用做。
師:還有呢?
生4:我媽媽也不要我做事,要我做好作業(yè)就行了。
生5:我有一次幫媽媽洗碗摔破了一個,媽媽很生氣。
生6:我爸爸媽媽也都不讓我做事情。
(孩子的話匣子打開后,誰也不甘示弱,一只只小手高高舉起,有的說完了還想說,但無一例外,都和主題無關。教師也許是出于對學生與眾不同“個性”的欣賞或認同,并無過多引導,直接轉入了下一個話題。)
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樣的對話已然處于失控狀態(tài),而教師卻未加妥善引導,使話題偏離了主旨。教師過分追求課堂對話的生成性及個性化表達,而迷失了基本的教學目標,脫離了文本教材,這種課堂對話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還會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造成無效甚至負效的對話。
在聽課的過程中,筆者還??吹竭@樣一些現象:學生自由讀課文,剛粗粗地讀了一遍,有些句子還沒有讀通順,教師就組織學生交流讀書體會;有的教師在學生讀課文時,每段必問:“你讀懂了什么?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成為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感悟與體驗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讀書理解,后者泛化了讀書感悟與體驗。
語文學習中的一切體驗與感悟都來源于真真切切的朗讀。課文中存在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景、意境和情愫,這是語文特有的性質,又何必那么多“你讀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還想說點什么”“你的心情怎樣”的問題呢?有了感悟為什么一定要“說”出來,“讀”才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組織語言來表達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
因此,與其在課堂上逼著學生“對話”,倒不如真真切切“讀書”,只有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才有獨特的感悟。否則,學生的感悟與體驗只不過是言不達意的空話。課堂對話切不可跳過朗讀變成拋開文本的天馬行空。
在課堂對話中少一些套路,多一些有更多火花碰撞的智慧瞬間,才能讓課堂真正成為啟發(fā)學生思維的學堂。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岸區(qū)臺北路學校)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