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昕諾
?
聯(lián)系海陸的橋梁
——大陸坡
撰文|昕諾
大陸坡介于大陸架和大洋底之間,大陸架是大陸的一部分,大洋底是真正的海底,因而大陸坡是聯(lián)系海陸的橋梁,它一頭連接著陸地的邊緣,一頭連接著海洋。大陸坡雖然分布在水深200~2000米的海底,但是大陸坡地殼上層以花崗巖為主,通常歸屬于大陸型地殼,只有極少部分歸屬于過渡性地殼。它分布于所有大陸邊緣,為全球性地形單元。大陸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下界往往是漸變的,在1500~3500米水深處,但在鄰近地帶,陸坡下延至更深處。大陸坡寬度為20~100千米以上,總面積約287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球面積5.6%。
大陸和洋底相互比較的話,大陸就像是漂浮在表面的毛毯,洋底如同厚重地沉在下面的大床,而大陸坡就是毛毯和大床之間的接觸過渡地帶。隨著大陸裂開,它們之間就形成狹窄的幼年海洋。依據(jù)地殼均衡原理,新生洋殼的高程應(yīng)明顯低于兩側(cè)大陸,在大陸與新洋底之間必然形成陡峭的新生陸坡。
板塊的分裂和聚合運動奠定了大陸坡形態(tài)和構(gòu)造的基本格架。大陸坡的進一步發(fā)育控制因素的差別,可塑造成多種不同的大陸坡類型。
1. 斷裂型或陡崖型大陸坡:主要受斷裂作用控制,而侵蝕堆積的改造作用較弱,多見于巖階和陡崖,如伊比利亞半島西北側(cè)大陸坡。
2. 前展堆積型大陸坡:陸源物質(zhì)供應(yīng)充分,大陸坡在強烈沉積作用下逐漸向洋推進,有的大陸坡下部沉積層厚達10千米左右,美國大西洋一側(cè)陸坡多屬這種類型。
3. 侵蝕型大陸坡:沉積作用較弱,濁流和滑塌等侵蝕作用導致基巖裸露,地形復雜,如在海底峽谷和滑坡發(fā)生的地區(qū)。
4. 礁型大陸坡:與珊瑚礁生長有關(guān),大陸坡陡峭,如尤卡坦半島的陸坡。
5. 底辟型大陸坡:低密度的蒸發(fā)巖或泥層在深埋后形成底辟,陸坡沉積層因而變形,海底呈不規(guī)則形態(tài),如墨西哥灣一帶。
1. 生物資源:大陸坡上的生物具有隨著深度而分帶的特征。橫穿大陸坡動物群的變化比深海其他動物群的變化快,大陸坡上動物群的組成也不是完全獨特的,它們具有大陸架和大陸隆生物群的物種,但大陸坡仍然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特殊的生物區(qū),其生物豐度和生物學作用的速率介于大陸架生物和深海生物之間。由于食物
來源縮減而產(chǎn)生的競爭、捕食的有效率、壓力對酶的影響等因素,大陸坡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動物窄帶。此外,在大陸坡的一些上升流區(qū)可形成漁場。
2. 油氣資源:由于河流徑流和海洋作用,大陸坡沉積物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zhì),大陸坡上具有巨厚沉積層的地方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石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液體,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資源的25%和最終可采儲量的45%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蘊藏重心將逐步由陸地轉(zhuǎn)向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又稱為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氣在低溫與高壓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固態(tài)物質(zhì),是地球上目前尚未開發(fā)的潛力最大的新型化石能源,大陸坡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坡度陡峭:大陸坡坡度多為3~6°,1800米深度以上的平均坡度為6.95°。在大西洋型大陸邊緣,陸坡常隨水深增大而變緩;在太平洋型大陸邊緣,陸坡常隨水深增大而變陡,下延至海溝。太平洋陸坡平均坡度約8.67°,大西洋陸坡平均坡度約5.08°,印度洋陸坡平均坡度約4.25°。大型三角洲外側(cè)的坡度最小,平均僅1.3°。珊瑚礁島外緣的陸坡最陡,最大坡度可達45°。
坡形復雜:大陸坡可以是單一斜坡,也可呈臺階狀,形成深海平坦面或邊緣海臺。陸坡被和溝谷刻蝕,加上斷層崖壁,滑塌作用形成的陡坎及底辟隆起等,致坡形十分崎嶇。
沉積物豐富:大陸坡上的沉積物主要都來自于大陸。河流帶入海中的泥沙,經(jīng)過大陸架搬運到大陸坡。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海洋生物殘體的軟泥,整個大陸坡的面積,約有25%覆蓋著沙子,10%是裸露的巖石,其余65%蓋著一種青灰色的有機質(zhì)軟泥?;鹕交顒拥貛?,軟泥中還夾雜有火山灰,高緯度地區(qū)混有大陸水流帶來的石塊、粗砂等。在熱帶河口附近有熱帶紅色風化土構(gòu)成的紅色軟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