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木榮
初中思品課堂教學設計,應明確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實踐證明,教師通過情境設計和提問可以引領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課堂反應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一、教學情境設計與問題設置的意義
初中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較差,所以,要給他們設置合理的課堂情境,讓其能夠跟隨教學思路,做到思維與課堂同步,從而提高課堂聽課效率。思品課堂教學提問的開展要有科學性和有效性。科學性主要是指所提出的問題不是教師課堂上的隨堂提問,而是在備課時精心設計的提問。根據(jù)教材和教學內容開展問題預設,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到課堂上的效果,以及教學內容的推進,運用問題推進,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問題的提出要有導入性,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夠讓學生的學習層次深化,使其在一個個問題的設置中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學九年級《不言代價與回報》時,先讓學生了解代價的含義,有的學生會說代價就是付出,但有的學生會說代價指向金錢和物質。初中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剛剛形成,對于很多問題的理解,還是需要運用問題引導使思維得到深化。
問題設置的有效性體現(xiàn)在問題的設置要貼近生活。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如果不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會導致自己學習的理論知識空泛,沒有切實含義。此外,問題的設置要靈活多變,盡量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使之能夠被學生接受,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情境設計與問題設置的原則
1.教學情境設計科學性。第一,要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情境,這樣能夠挖掘出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的情感價值觀的目標和方向,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第二,要根據(jù)情境教學限制因素設置教學情境,這樣能夠有效促進情感價值觀的統(tǒng)一,同時,要注意目標選取的針對性,要考慮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學生已有知識的了解和教學的內容等,要符合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認知規(guī)律等;第三,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計劃開展教學情境設計,教學開展前教師都要設置相關的教學計劃,并結合這一計劃進行情境設計,從而在情境教學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問題設置有效性。第一,根據(jù)學生學習興趣開展問題有效設置。在問題預設時要了解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引起沖突的關鍵點,激發(fā)其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一旦能夠得到解決,就會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學習的自信心將得到提升,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將得到激發(fā)。第二,根據(jù)教學目標開展問題有效設置。問題的設置要緊跟教材,教師要把教材內容設置成有效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了解教學實質,提升其對知識的深入探究能力。
3.教學情境設計科學性與問題設置有效性的聯(lián)系。情境的設計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所以,教學情境設計的科學性是問題設置的有效性的前提和重要基礎,它可以提升問題引入的靈活性。
問題設置的有效性能夠推動教學情境設計的科學性,因為有效的問題設置能夠讓學生跟隨著問題走進教師預設的情境中,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形象,記憶得也會非常深刻。因此,教學情境設計科學性與問題設置有效性是相輔相成的。
三、通過情境設計與問題設置
提高思品課堂效率的實踐
1.情境設計的熱點化責任意識培養(yǎng)。初中生的生活和學習范圍在逐漸的擴展,所以,其看待問題的視野也在不斷的拓寬,那么就要培養(yǎng)并逐漸加強其關注社會現(xiàn)象、思考社會問題的意識。所以,在思品課的問題情境設置中要鏈接社會熱點問題,同時,激發(fā)并提升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的相關責任的意識,以提高教學的實效發(fā)展性。在七年級的教學中,一位教師在教《笑迎新生活》時,讓學生說出當下生活中比較流行的關鍵詞,可選擇“社交媒體”“微商”“飛機、火車”這些比較熱點的話題。學生本身對于熱點話題的關注度就非常高,對于這些熱點話題也有自己的選擇和想法,所以學生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學生討論話題的過程中,先要積極熱情,體現(xiàn)市民的責任感和意識感,先要看社會各界對熱點話題作出的正確反映,以及政府部門針對公民的意見作出過哪些選擇,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使其能夠在討論中得到思想的碰撞,提升自身的知識理解能力,同時吸收其他同學的優(yōu)秀觀點,拓展自身的思維局限,發(fā)展多項性的思維共建。
2.生活體驗的科學體現(xiàn)。問題的設計要和學生的生活、學習緊密相聯(lián),讓學生根據(jù)問題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樣學習到的知識會更加有效和全面。同時,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豐富,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喜聞樂見中了解生活情境的真實狀況,培養(yǎng)觀察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夠有效地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如此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引發(fā)其有真實情感的思考和推動,使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初步形成。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讓教學發(fā)展得更加有其實效性,同時也能夠彰顯思品教學發(fā)展的德育化以及生活化的功能。
比如,在教學九年級《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時,教師拍攝一組學生校園生活的照片(如在軍訓中英姿颯爽的情境,辛苦創(chuàng)設板報的情境,認真做值日的情境等),并在照片的引導下向學生提出問題。當學生看到“責任”這個詞時感覺它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要在生活中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此時教師運用生活中的小事提出問題,如“在校園里撿一張紙是責任嗎?”“幫助自己的同學學習進步是責任嗎?”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關愛集體的方法,努力拉近和學生一起生活的距離,激發(fā)其學習熱情,讓其了解學習和生活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師要把思想品德的理論和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到很多“責任”是每個人能夠做到的力所能及的小事。
3.障礙化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教師在問題設置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障礙性,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同時有所得。問題的情境設置要有一定的思辨性,使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同時,要注意難易適度,如此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其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小組合作完成探究發(fā)展。此外,問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在教學發(fā)展進程中要體現(xiàn)一定的層次性,層層地遞進和深入,在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基礎上,實現(xiàn)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的目的。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