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去繁尚筒,返璞歸真”,用這八個字概括乙未年以來器物的整體氣質(zhì)走向是再妥帖不過的。“簡”和“樸”是歷經(jīng)繁華的回歸,是將萬千事項收納為用的大智慧,而非單一、素寡。
即使是最初的茶盤、蓋碗、紫砂壺、隨手泡、茶海、茶道四君子等簡單茶器,到現(xiàn)在一方茶席里動則數(shù)十件的器物,這其中的繁多不言自明。
器物,是茶配套文化里最豐富的所在,包括茶器、花器、香器、掛面等。如此多的種類,可處處別致,并不用樣樣出彩。內(nèi)斂含蓄,本就是茶人精神之一。
文人氣
案臺雅玩
案臺雅玩和瓶花,原屬文人清供。如今,也是茶器物一個極重要的門類。
從古至今,文人一直是中國茶道文化的重要傳播者。茶器門類里,許多物品具有文人氣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文人們,仰觀世界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精縮于案頭一處。中國文人的這種細致,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茶道的精致和內(nèi)涵。
華貴派
金銀壺
一整張銀片,手工捶打,精修邊角,有了一把壺的形。燒水、沖茶,再適合不過。
從前幾年風行的日本回流銀、銅杯托、香爐和老鐵壺開始,貴金屬器物進入茶器材質(zhì)行列。在經(jīng)歷著器物大規(guī)?;亓髦?,國內(nèi)也出現(xiàn)了首批嘗試制作貴金屬茶器具的開拓者。
貴金屬茶器具的起源,最早追溯到唐朝法門寺地宮的鎏金茶器。作為皇家尊嚴的象征,鮮少在民眾階層的茶事活動里出現(xiàn)。如今的再出現(xiàn),是茶行業(yè)興盛和社會富足的表現(xiàn)。
古拙樸質(zhì)
舊物和柴燒
舊物詮釋古拙,柴燒解讀樸質(zhì)。
所謂舊物,非現(xiàn)時當下之物,可是數(shù)年前之舊物,也可是被歷史掩埋而重新被發(fā)現(xiàn)的古物。它們用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與沉穩(wěn),映襯茶文化的悠久深厚。
從茶出現(xiàn),和茶相關(guān)的器物都是一個逐步擴充的過程。除了茶專屬器具,許多其它的器具也源源不斷的被納入到茶器家族。在這里,“拿來主義”是一種優(yōu)質(zhì)文化的傳承。
自然意趣
竹茶則
竹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而在中國茶器物中應(yīng)用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除了湘妃竹、玉竹、紫竹、龜甲竹等這些名貴的竹子,即便是最普通的竹子經(jīng)年累月使用后,形成的包漿也是瑩潤迷人。
竹子與茶的關(guān)系,在器物的種類上,不僅局限在茶器里,除了茶則、針、茶棚外,竹編花器的風行也是竹子在茶器物上的豐富。
除卻竹子,紅木材質(zhì)的器物也并非鮮見。材質(zhì)的擴展極大地豐富了茶器物的品類。
舊物新生
仿明德化白瓷杯琉璃杯團扇
乙未年風靡茶圈的仿明德化白瓷杯,從坯體、形制到釉色都頗得古意。雖為新物,卻能實實的感受到古物的意韻。茶事興盛之際,這杯順理成章的成為茶桌上上佳的緬懷古意之物。
和仿明的德化白瓷杯類似,出土于晚唐的琉璃杯,也是極好的素材,茶席上的花口琉璃杯,是設(shè)計師對老器物的新詮釋。
手捧杯,細品茶,這是好茶人最喜好之事。于是,便有了這照老器物制成的新杯子,匠人們給予的實在幸福。
在越來越注重原創(chuàng)設(shè)計的當下,更多的設(shè)計師參與茶行業(yè),古老的器物在將來或許會煥發(fā)無線的生機。未來將不僅僅原樣復制,從古代器物里汲取精華,為我所用,已是器物設(shè)計的“終南捷徑”。
修補大興
金繕和鋦補
金繕和鋦補,一定是2015年最風靡的兩個詞。
殘缺之美,鋦后而活,都是賦予這兩份手藝的情懷。
金繕,源自日本的工藝,表面看是器具修補,實則是不折不扣的大漆工藝,而在中國早期便已有“漆髹”技藝。
“鋦瓷之父”王老邪,家里祖輩原始清朝宮廷造辦處皇家御用工匠,到他這輩已是第五代。早已聲明鶴起的王老邪放棄了鋦補這一行當傳男不傳女的門規(guī),從2009年便在臺灣和大陸陸續(xù)收徒授藝。到2015年已是第6個年頭,徒弟們的手藝不說是爐火純青,許多也已是技藝精湛。
廣西“那個山頭”的曹慶勵,則是那些原本散于民間的鋦瓷手藝人的代表。
他們一起為2015年的大興修補事業(yè)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從不同類別的器物中,我們試圖歸納出具有共同氣質(zhì)的物件,再挑選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物件,從美學角度、制作工藝解讀這器物的氣質(zhì),從人文角度感知這器物的語言。
這些和茶相關(guān)的物,和我們這些和茶相關(guān)的人,在參與和梳理這一切改變的過程中,和茶一起,與時代一同進步,并參與到一個追求不朽價值的文化進程中去。這,或許是一個事茶人最大的榮幸和光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