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岳+李德高
摘 要:文章對三大MOOC平臺(Coursera、EdX和Udacity)進行網(wǎng)站可用性測試,從可靠性、可學習性和滿意度三個角度來研究比較三個網(wǎng)站的可用性,找出每個網(wǎng)站的可用性缺陷,最后給出了提高網(wǎng)站可用性的建議和方法。
關鍵詞: MOOC;可用性;可靠性;可學習性;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8-0001-04
一、研究背景
在當今的網(wǎng)絡時代,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MOOC)的普及使地域、年齡、語言、文化、種族、資本、收入等因素不再成為學習者接受課堂教學的障礙。作為一種新型技術,MOOC已經(jīng)成為主要教學手段之一(郝丹,2013),受到了許多國家高等教育者的青睞(王文禮,2013;王穎等,2013)。
MOOC平臺的顯著特點之一是開放共享(陳肖庚,王頂明,2013)。具有較強可用性(usability)的MOOC平臺才具有較強的開放共享功能(M. Clarà, E. Barberà,2014)??捎眯砸辉~源于上世紀80年代早期,指特定使用者在特定環(huán)境中完成特定任務時對所使用系統(tǒng)或產品的效能、效率與滿意度的評價(ISO,1998)。不同學者、組織從技術、用戶使用、用戶滿意度等方面對網(wǎng)站可用性雖然提出了不同的理解(雷銀枝,2011),而Nielsen(1994)提出的衡量網(wǎng)站可用性的五個方面得到普遍認可,它們是可學習性(用戶第一次進入網(wǎng)站時需要多長時間來完成任務)、使用效率(用戶熟悉這個網(wǎng)站后需要多長時間來完成任務)、可記憶性(用戶再次訪問網(wǎng)站時是否需要重新學習網(wǎng)站操作)、可靠性(用戶訪問網(wǎng)站過程中是否發(fā)生技術故障)和用戶滿意度(用戶是否喜歡或者愿意繼續(xù)訪問這個網(wǎng)站)。
10多年來,國內學者參考Nielsen(1994)調研結果,并主要采用訪談法(段江玲,王峰,2011)、問卷調查法(雷剛,2010;左伍衡等,2013)、啟發(fā)式評估(黨洪莉,陳玉順,2007;張敏,2007)、可用性測試(魏曉玲,2010;趙宇翔,2007)、日志分析法(趙程程等,2004;黃曉斌,邱明輝,2011)、專家調查法(張洪梅等,2009;賀桂和等2010)等,對網(wǎng)站可用性進行了大量研究,但人們對網(wǎng)站可用性的內涵還沒有形成一致認識。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例如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不足和評價指標過于多元化等(韓璽,2014)。但我們認為,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網(wǎng)站可用性的相對性。網(wǎng)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對于特定的學習者群體,不同MOOC平臺可能在可用性的不同方面存在差異。也就是說,對于不同的MOOC平臺,同一學習者群體完成不同任務操作的相對效率會有顯著性差異。為驗證這一假設,我們擬對世界上的三大MOOC平臺(Coursera、EdX和Udacity)進行一項實驗研究。
二、研究方法
被試是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隨機招募的32名在校學生,其中男生16名、女生16名,學歷層次博士生2名,碩士生5名,本科生25名,平均年齡為22歲。
實驗在多媒體教室里進行,被試根據(jù)提示先后進入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個MOOC平臺,并分別完成三個不同的任務:在網(wǎng)站上注冊一個帳號、查找并進入某一門課程介紹頁和打開第一個課程視頻。
我們用Camtasia Studio6.03記錄每位被試的操作過程,計算每位被試完成每一個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實驗結束后,被試填寫網(wǎng)站滿意度測試7-點量表(1表示非常滿意,7表示非常不滿意)。
三、結果分析
我們計算32個被試在不同網(wǎng)站完成不同任務操作的成功率、滿意度和所花費的時間,結果如表1所示。
1.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是指用戶在訪問網(wǎng)站過程中是否有錯誤發(fā)生。我們用任務完成成功率作為衡量網(wǎng)站可靠性的指標。Coursera、EdX和Udacity在三個任務上的平均成功率分別為93%、90%和83%,所有的值均高于可接受的最小閥值70%(K. Maxwell,2002),說明三個網(wǎng)站的可靠性都比較高??ǚ綑z驗表明,不同網(wǎng)站三個任務的平均成功率沒有顯著性差異,X2(2) = 0.594, p = 0.743,說明從可靠性角度來說,三個網(wǎng)站是沒有差別的。對不同網(wǎng)站不同任務的成功率進行獨立性檢驗表明,被試完成不同任務的成功率與網(wǎng)站無關,X2(4, 797) = 2.486, p = 0.647,Cramers ф=0.056,更印證了剛才卡方檢驗的結果。
2.可學習性分析
對于一個被試,如果他/她在任何網(wǎng)站完成任何任務不成功,那么相應數(shù)據(jù)將不參與運算。我們獲得20個被試的有效數(shù)據(jù),并對他們在不同網(wǎng)站完成不同任務所花費時間進行3(網(wǎng)站:Coursera、EdX和Udacity)×3(任務:注冊、查詢搜索、視頻學習)二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網(wǎng)站主效應顯著F(2, 38) = 4.275,p = 0.021,ηp2 = 0.184;任務主效應顯著F(2, 38) = 3.437,p = 0.042,ηp2 = 0.153;網(wǎng)站和任務交互作用顯著(如圖1所示),F(xiàn) (4,76)=29.197,p = 0.000,ηp2=0.606。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學生成功完成注冊任務所需要的時間,Coursera和EdX有顯著性差異,t(19) = -4.615,p = 0.000; EdX和Udacity有顯著性差異,t(19) =4.713,p = 0.000;Coursera和Udacity沒有顯著性差異,t(19) = -0.429,p = 0.672。也就是說,學生首次訪問Coursera和Udacity網(wǎng)站并完成注冊的時間要快于EdX,而他們兩者之間是沒有顯著差別的。周?。?012)提到注冊信息應該最簡化和層次化,首次注冊時應該簡化用戶必須輸入的信息,保證用戶能夠注冊成功,然后再考慮分步驟實現(xiàn)其它信息的收集,把繁瑣的注冊環(huán)節(jié)分成多個部分完成,有利于分散用戶的抗拒情緒。觀察學生操作視頻,我們發(fā)現(xiàn)Coursera和Udacity的注冊功能有相似之處,兩者需要學生提交的表單數(shù)量都比較少,只有最簡單的用戶名、用戶郵箱、用戶密碼等4個選項,填寫表單需要耗費的時間都比較短。而EdX上需要提交的表單有9個選項,大量的輸入項增加用戶注冊時的難度,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嚴重的是增加了注冊的心理負擔,成功注冊的概率也隨之下降。
學生成功完成查詢搜索任務所需要的時間,Coursera和EdX沒有顯著性差異,t(19) = -0.258,p = 0.799;EdX和Udacity有顯著性差異,t(19) = -5.055,p = 0.000;Coursera和Udacity有顯著性差異,t(19) = -4.083,p = 0.001;也就是說,學生首次進入Coursera和EdX網(wǎng)站,查詢搜索一門課程所需要的時間比在Udacity上要快。觀察操作視頻,三個網(wǎng)站都提供了根據(jù)發(fā)布時間早晚、課程類別、課程語言、課程學校等縮小搜索范圍的途徑,區(qū)別在于Coursera和EdX的搜索框放在首頁最醒目的位置,而Udacity是將搜索框放在課程列表頁。還有學生在Udacity上查詢搜索課程時,遭遇找不到該課程和點擊搜索提交按鈕無響應等困難,最終不得不在課程列表里一頁一頁去瀏覽,如果能夠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提示,學生也不會因此而放棄。Cockrell和Jayne(2002)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網(wǎng)站內搜索應該放在醒目的位置,并且盡可能的提供更多的途徑和幫助指導。
學生成功打開該課程第一個視頻所需要的時間,Coursera和EdX沒有顯著性差異,t(19) = 1.888,p = 0.074;EdX和Udacity有顯著性差異,t(19) = 7.795,p = 0.000;Coursera和Udacity有顯著性差異,t(19) = 8.799,p = 0.000。也就是說,學生在Udacity上打開一門課程開始學習的時間要快于Coursera和EdX。觀察操作視頻,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Coursera和EdX打開視頻的時間是沒有差異的,但原因卻是不同的;在Coursera點擊一門課程開始學習時,會彈出如何獲取課程認證證書的提示框,引導學生至繳費支付頁面。等學生明白課程學習是免費的時候,再次返回課程內容頁,已經(jīng)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而在EdX,學生耗費太多的時間用于熟悉課程界面,因為視頻鏈接不夠顯眼又缺少特殊標記。
3.用戶滿意度分析
同樣,對20個有效被試的滿意度分數(shù)進行3(網(wǎng)站:Coursera、EdX和Udacity)×3(任務:注冊、查詢搜索、視頻學習)二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表明,網(wǎng)站主效應顯著F (2, 38)=11.614,p = 0.000,ηp2 = 0.379;任務主效應顯著F (2, 38)=7.723,p = 0.002,ηp2 = 0.289;網(wǎng)站和任務交互作用顯著(如圖2所示),F(xiàn) (4,76)=9.266,p = 0.000,ηp2 = 0.328。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學生對完成注冊任務的滿意度,Coursera和EdX有顯著性差異,t(19) = -7.443,p = 0.000;EdX和Udacity有顯著性差異,t(19) = 5.286,p = 0.000;Coursera和Udacity沒有顯著性差異,t(19) = -1.437,p = 0.167。就注冊功能來說,學生對Coursera和Udacity比較滿意,而對EDX比較不滿意。Donald(2005)提到,真正符合用戶需求的注冊界面應該與用戶的心理模型相匹配。注冊環(huán)節(jié)是對網(wǎng)站連續(xù)性操作的中斷,本來就是不友好的行為,因此更需要通過改善來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查看滿意度量表上的反饋意見,學生反饋Coursera和Udacity注冊過程簡單明了,而EdX存在需要填寫的選項過多,沒有及時提示輸入信息是否可用,缺少必要的提示和幫助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和改善。
學生對完成查詢搜索任務的滿意度,Coursera和EdX有顯著性差異,t(19) =-3.559,p = 0.002;EdX和Udacity沒有顯著性差異,t(19) = -0.129,p = 0.899;Coursera和Udacity沒有顯著性差異,t(19) = -2.819,p = 0.011。在查詢搜索方面,學生對Coursera的滿意度最高。盡管學生在Coursera和EdX上完成查詢搜索任務所需要的時間是相同的,但是學生對EdX頁面的不滿意度要高于Coursera。從滿意度問卷里我們找到了原因,學生抱怨EdX的操作不太符合自己習慣、缺少提示和幫助,以及內容排版比較雜亂。ExcimireyAmer(2013)的研究也表明影響用戶滿意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可用性、幫助提示以及內容質量。
學生對進入課程打開學習視頻的滿意度,Coursera和EdX沒有顯著性差異,t(19) = -0.471,p = 0.643;EdX和Udacity沒有顯著性差異,t(19) = 1.238,p = 0.231;Coursera和Udacity沒有顯著性差異,t(19) = 1.116,p = 0.278。從課程視頻學習這方面來看,三者的滿意度是沒有差別的。
四、結論
用戶喜歡能夠快速上手的網(wǎng)站,如果一個網(wǎng)站讓用戶感到疑惑或者強迫用戶長時間學習,這就意味著用戶將會放棄該網(wǎng)站而選擇其他同類網(wǎng)站(Nielsen,2007)。將網(wǎng)站可用性測試的方法用于MOOC平臺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學生,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知道學生喜歡什么樣的MOOC平臺,需要什么樣的課程。
我們用網(wǎng)站可用性測試的方法對Coursera、EdX和Udacity進行了分析,從可靠性、可學習性和滿意度三個角度來研究網(wǎng)站的可用性。比較三個網(wǎng)站三個任務三個角度的排名,我們得出結論:Coursera的可用性優(yōu)于Udacity和EdX。當然,三個網(wǎng)站在可用性方面都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Coursera在視頻學習頁面會彈出令人討厭的提示框,需要重新設計獲取課程認證證書的流程以及展現(xiàn)方式;EdX的注冊功能需要向Coursera和Udacity學習,通過最簡化和層次化來提高可用性。另外,EdX在頁面的設計、布局和幫助方面也需要加強和優(yōu)化;Udacity最大的問題出在搜索功能上,搜索框不夠醒目,缺乏足夠的幫助。每個網(wǎng)站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完美的,需要通過不斷的可用性測試來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來提高網(wǎng)站的可用性,這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工程。
本次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是將數(shù)據(jù)分析的方法引入網(wǎng)站可用性的研究,彌補了網(wǎng)站可用性研究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缺少的不足。當然本次研究也有缺陷之處,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本次實驗未能進行全面的可用性研究,缺少網(wǎng)站的效率和可記憶性方面的數(shù)據(jù)。
參考文獻:
[1]Cockrell Barbara,Jayne Elaine.How do I find an article? Insights from a web usability study[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2,(3).
[2]Donald Norman .emotiomal design:Why We Love Everyday Things[M].Basic Books,2005.
[3]ExcimireyAmer Al-Manasra.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Website Quality on Consumers Satisfaction in Jordanian Telecommunication Sector[J] .Arab Economic and Business Journal,2013,(8).
[4]ISO 9241-11:1998.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 Part 11: Guidance on usability[S]. 1998.
[5]K.Maxwell.Applied Statistics for Software Managers[M].Prentice Hall ,2002.
[6]M.Clarà, E. Barberà.Three problems with the connectivist conception of learning[J]. Wiley Journal,2014,(3).
[7]Nielsen Jakob. Usability Engineering[M] .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1994.
[8]Nielsen Jakob,Pernice,Kara. Eyetracking Web Usability[M] . Peason Education,2007.
[9]陳肖庚,王頂明. MOOC的發(fā)展歷程與主要特征分析[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11).
[10]黨洪莉,陳玉順.可用性評價之啟發(fā)式評價法在圖書館網(wǎng)站設計中的應用[J].圖書館論壇,2007(4):61-63.
[11]段江玲,王峰.房產網(wǎng)站搜索可用性研究——以搜房網(wǎng)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1(11):110-112.
[12]韓璽.國內網(wǎng)站可用性評價研究現(xiàn)狀述評[J].圖書館學刊,2014,(1).
[13]郝丹. 國內MOOC研究現(xiàn)狀的文獻分析[J]. 中國遠程教育,2013,(11).
[14]賀桂和,譚春輝,鄧艷華.C2C 電子商務網(wǎng)站可用性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研究[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0(12):60-64.
[15]黃曉斌,邱明輝.日志分析法在數(shù)字圖書館可用性評價中的應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3):62-65.
[16]雷剛.論可用性評估在高校圖書館網(wǎng)站建設中的應用——以太原科技大學圖書館為例[J].山西科技,2010(3):118-120.
[17]雷銀枝. 政府網(wǎng)站可用性研究——以“首都之窗”門戶網(wǎng)站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12).
[18]王文禮. MOOC的發(fā)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 江蘇高教,2013,(2).
[19]王穎,張金磊等. 大規(guī)模網(wǎng)絡開放課程(MOOC)典型項目特征分析及啟示[J]. 遠程教育雜志,2013,(4).
[20]魏曉玲.電子商務網(wǎng)站可用性測試設計[J].電腦學習,2010(3):159-160.
[21]張洪梅,吳帥,曲俊杰.電子商務網(wǎng)站可用性研究擴展式評述[J].全國商情:經(jīng)濟理論研究,2009(12):32-36.
[22]張敏.我國高校圖書館網(wǎng)站可用性及其評估方法[J].現(xiàn)代情報,2007(5):130-132.
[23]趙程程等.網(wǎng)站可用性工程中的用戶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方法[J].電腦開發(fā)與應用,2004(4):38-39.
[24]趙宇翔.公共圖書館網(wǎng)站信息構建可用性評價研究[J].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2007(3):60-64.
[25] 周俊.改善網(wǎng)站注冊界面的用戶體驗[J]. 韶關學院學報,2012,(6).
[26]左伍衡,孫優(yōu)萍,袁鶴.旅游電子商務網(wǎng)站可用性綜合評價研究[J].商場現(xiàn)代化,2007(24):148.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