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園東門廣場上,聳立著一座由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所塑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成都人稱其為“無名英雄紀念碑”。紀念碑上那位雙手緊握帶刺刀的步槍,眼神堅毅,俯身跨步,向前沖鋒的勇敢士兵,原型就是我父親張朗軒。
大約在我八歲左右,有一天陪鄰居小朋友去看她的奶奶??熳叩缴趁苯致房跁r,遠遠看見一個人端著槍向前沖的雕像矗立街中間。我很想知道那個人是誰?后來從大人的口中得知,那是經(jīng)常聽到大人說起的“無名英雄紀念碑”,拿槍的叔叔是打壞蛋的英雄。
在我快五十歲那年夏末的一天 ,我們?nèi)易谖叶軓埞庀榈能嚿?,?jīng)過成都萬年場路口時,只見父親坐在副駕駛座上不斷變換著姿勢,向前看,彎下腰仰著頭往上看,還回過頭往后看。父親這一奇怪的舉止,讓我忍不住脫口問道:“爹,你在看啥子?”父親沒有馬上回答。過了一會,父親才輕輕地問了一句:“那個雕像是不是東門城門洞的無名英雄紀念碑?”我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是啊”,“就是”。又過了一會,父親再次說道:“那個雕像是照著我塑的?!边@話讓我們吃驚不小,“你說啥子呢,照著你塑的?”我毫不猶豫地用質(zhì)疑的口氣問父親。因為在我心里,英勇形象怎么可能是照著他塑的呢?大弟張光明也驚奇地問:“真是照著你塑的呀?”父親很平靜地告訴我們說:“是照著我塑的?!避嚿弦幌聼狒[起來,都在問父親,“爹,你說照著你塑的,那穿的啥子嘛?背的啥子呢?拿的是啥子?跟東門城門洞的一樣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問個不停。父親說:“這個比東門城門洞的塑像要高要大些。穿的是單衣、短褲,腳上穿的是草鞋、打的綁腿,胸前掛的是手榴彈、子彈袋,背上背著大刀、被蓋、斗笠。”回到家后,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讓父親繼續(xù)講。父親站在地上,邊說邊做動作,還拿起他的拐杖當槍,擺出一個手持長槍向前沖鋒的英姿,這姿勢太像雕塑上的軍人了,八十多歲的老父親仍然顯示出了中國軍人不屈的氣概。
為了證實父親說法不虛,我們再次把他扶上了車,又來到了塑像面前。汽車圍著塑像轉(zhuǎn)了幾圈。再次回到家后,我問道:“爹,這個塑像你是啥子時候塑的呢?”父親說:“是抗戰(zhàn)要勝利的時候?!?/p>
2005年,全國各地都在籌備隆重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出租車的小弟張光雄給人講到了父親是“無名英雄紀念碑”雕塑原型的故事。5月10日,弟弟很激動地打電話告訴我,《華西都市報》知道了塑像的信息,記者要采訪父親,他馬上來接父親到報社去,并說下午《天府早報》也要采訪。于是我陪著父親來到華西都市報社。當天下午,《天府早報》記者如約來到我家進行采訪。
以后的歲月里,隨著父親的回憶,媒體多次采訪,以及我對抗戰(zhàn)史逐步了解,終于真相大白了,原來父親曾參加過川軍,與無數(shù)四川的好男兒一起不懼犧牲,奮勇上前,在無數(shù)的戰(zhàn)場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同武裝到牙齒的日本鬼子浴血奮戰(zhàn),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也贏得了抗日戰(zhàn)區(qū)百姓幾代人深深的愛戴和敬重。從這時起,我開始認識到抗日戰(zhàn)爭期間,無論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還是國軍、川軍、地方武裝,只要是加入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打擊日寇的,都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
父親于1937年隨川軍鄧錫侯部隊22集團軍45軍125師373旅745團3營出發(fā),時任傳令班長,這支部隊是最早出川抗日的先遣部隊。他們途經(jīng)新都、廣元、寶雞、過風陵渡……趕赴山西參加太原保衛(wèi)戰(zhàn),在娘子關與裝備精良的日寇作戰(zhàn)失利,損失慘重。后又過黃河轉(zhuǎn)戰(zhàn)山東,參加臺兒莊戰(zhàn)役,在滕縣兩下店駐守并與日寇血戰(zhàn)。父親說弟兄們困了就枕在戰(zhàn)友的遺體上睡,即使子彈從耳邊呼嘯而過也無法擋住他們傳送命令的腳步,踩著遍山的尸體也要快速完成送達任務。讓父親一生不能忘懷的是在被日軍的燃燒彈燒紅了大半座山,送午飯的炊事員身子著了火,一動也不敢動被活活燒死在他們面前。父親眼含老淚,痛心哽咽地向我們訴說:他還那么年輕,連飯都還未來得及吃一口啊。戰(zhàn)爭雖然悲壯慘烈,但父親和那些同樣年輕的川軍弟兄們心中卻早已沒有了害怕,只有倭寇一日不除決不回家的樸實信念。徐州大會戰(zhàn)后,部隊傷亡慘重,人員損失大半,為了民族大義,無數(shù)弟兄長眠于異鄉(xiāng)荒野。在大撤退中,父親等人奉命途經(jīng)漢口、重慶回四川招募新兵。
回到四川后,父親因故留在川康綏靖公署連隊當了一名中士。1940年,為紀念川軍將士血染疆場,成都市社會各界呼吁和發(fā)起了募捐運動,修建一座“無名英雄紀念碑”。父親說: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時任成都市市長余中英(號興公,1962年被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提出要為在成都出川抗日的川籍壯士樹碑。隨后于1944年成立了“造像籌委會”。特別邀請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設計,并取名為“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曾擔任過川康綏靖公署副參謀長的余中英先生提議,在公署選派塑像模特,最后選拔模特的任務落在公署警衛(wèi)團。經(jīng)過三輪篩選,候選人數(shù)從二十多名減少到幾名。父親說:還是團長鄧亞民(抗日名將鄧錫侯之子)親自把我們幾個送到竹林巷駱公祠的。劉先生最后選中了我父親,主要是劉先生覺得形象符合,更重要的是父親有出川抗日的親身經(jīng)歷,有真實的情感。正如父親的連長所說:“你龜兒子參加過抗戰(zhàn)打過日本鬼子,最合適?!备赣H也就成為了最早的“無名英雄紀念碑”雕塑的原型模特。
據(jù)父親講,每天他跟塑像所表現(xiàn)的一樣,全副武裝,穿的是單衣、短褲,腳上穿的是草鞋,打的綁腿,胸前掛的是手榴彈,背上背著大刀、斗笠、背包,扛著步槍從公署督院街走到竹林巷,然后擺好沖鋒的姿式,讓劉先生和他的學生們邊攬泥邊看邊捏。父親告訴我們:其實只站了一天他就不想干了。他請示連長,要求換一個人,寧愿下重操也不想去了??梢韵胂?,三十歲左右的壯漢,全天都做同一個動作,枯燥難忍實在不好受。不過他的請求并未得到批準,但從此以后他自覺地每天全副武裝擺出同樣姿式,一直堅持了近兩個月。感覺非常遺憾的是,長官們和劉開渠先生究竟給他講了些什么,當時我竟然沒有細問?,F(xiàn)在想來,十分遺憾。
以父親為原型模特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于1944年7月7日在成都東門城門洞落成揭幕。一尊栩栩如生的川人抗戰(zhàn)歷史豐碑正式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1965年至1966年期間,“無名英雄紀念碑”這座寄托了廣大成都百姓、川軍將士及后人深厚情感的的雕塑被徹底毀掉了。一種說法是1965年因交通建設被拆毀,還有一種說法是1966年被外省的紅衛(wèi)兵以“為國民黨兵痞歌功頌德”的罪名砸毀。
一些老成都至今還依稀記得讓人潸然淚下的動人傳說:在一個寒冬臘月的沉沉深夜,有位身著破爛單薄軍裝,腳上穿草鞋,凍得渾身哆嗦,又冷又餓的軍人走到城門洞邊賣湯圓的小攤上,埋頭呼呼呼呼地只顧吃著湯圓,也不理會別人,但吃完后眨眼間兵就不見了。第二天,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無名英雄”的嘴角沾著少許湯圓粉子。眾人恍然大悟,原來“無名英雄”是餓壞了,當年出川抗日的川軍辛苦?。∧切└皣y犧牲的無名英雄,他們想家了?。∷麄兓貋沓詼珗A啰!消息傳開后,附近市民都哭了?!疤炖淞耍切┩迌河掷溆逐I,莫讓他們受苦呀!”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流著淚,在“無名英雄紀念碑”前獻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本地百姓以湯圓祭奠“無名英雄”的傳統(tǒng)流傳了很長時間。
令成都人民牽掛的“無名英雄紀念碑”,終于在改革開放之后迎來了重生。據(jù)學者、川軍將士后人王大煒在《成都無名英雄紀念碑》一文中記載:改革開放后,撥亂反正,市民要求恢復“無名英雄紀念碑”的呼聲漸高。1985年,國家主席李先念從緬甸訪問歸國途經(jīng)成都,在聽取省市領導匯報中涉及雕塑建設問題時,指示說:“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中,川軍抗日有功?!本瓦@樣,為重塑“無名英雄紀念碑”鋪平了道路。
1989年8月15日,那座市民念念不忘的“無名英雄紀念碑”以像高3米,基座6米的新形象,在東門萬年場剪彩落成。
從2004年起,“無名英雄”塑像成了成都公認的“城市精神”的象征。2006年,因城市道路改擴建,“無名英雄紀念碑”已位于十字路口中間,不利于人們憑吊,經(jīng)有關人士建議,將其搬遷安放在當年川軍出川誓師大會所在地人民公園(即當年的少城公園)。
2007年8月13日,在獲知“無名英雄紀念碑”將于第二天晚上在人民公園安放落成的消息后,父親情緒高漲,幾乎整夜無眠。第二天下午,父親就在我們的陪同下早早趕到人民公園,見證了雕塑搬遷的整個過程并接受了記者采訪。紀念碑又重新立起來了。站在塑像前,父親眼里涌出激動的淚水,他舉起右手,用軍禮告慰了當年犧牲的戰(zhàn)友。英烈們能有一個固定的“家”,有一個供后世子孫常年祭奠之地,他就放心了。他完全忘了自己94歲高齡,期盼中等了幾個小時,當他再次拿起拐杖展現(xiàn)了當年川軍的英姿時,無數(shù)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驟起。父親反復說道:“太好了,太好了,川軍沒被忘記?!?/p>
2008年8月15日,在父親的帶領下,我們?nèi)以俅蝸淼剿芟袂?,這也是父親最后一次看望“無名英雄紀念碑”。同年12月24日,父親沒有任何征兆,靜靜地離開了人世。他的嘴微微張著,似乎還有好多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