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野
摘要:當代戲劇演藝及舞臺美術在“新媒體”時代趨勢下,加劇了“舞臺美術革新”。新媒體技術推動了舞臺美術創(chuàng)意觀念的轉變,其功能超越了過去簡單的對劇本的視覺讀解,而出現了更為主動的敘事轉向。舞臺美術在戲劇演出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多的“導演”角色。
關鍵詞:舞臺美術;敘事轉向;新媒體
“后戲劇時代”的演出生態(tài)正走向以“表演為中心”的發(fā)展趨勢,戲劇演藝及舞臺美術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出現了許多新的演出語匯和藝術形態(tài)。新媒體技術推動了舞臺美術的表現力,其功能也超越了過去對劇本的簡單讀解,而轉向了更為主動的敘事設計。舞臺美術正越來越多地扮演著“視覺導演”的角色。
1舞臺美術在新藝術生態(tài)中扮演的角色
20世紀以來,西方表演藝術從亞洲和非洲藝術中汲取了養(yǎng)分,歐美戲劇理論逐漸脫離了“劇本傾向”,取而代之的是以“表演”為轉向的后戲劇時代,更多超越劇場的表演藝術比比皆是。傳統的戲劇語境、戲劇觀念、戲劇要素概念和定義幾乎被顛覆。戲劇理論中的關于藝術與技術、時間與空間、文本與圖像、舞美與導演、觀眾與演員等相關問題需要重新定位。后戲劇時代的舞臺美術類型越來越寬泛,新的戲劇生態(tài)中的舞臺美術超越了對劇本的簡單讀解,扮演了越來越多的導演角色,敘事的轉向成為當代舞美設計的主要特征,舞臺美術敘事也是一種對文化理解的方式。
另一方面,舞臺美術作為視覺藝術中一個分支,與國際新媒體藝術發(fā)展觀念是同步的。20世紀初,照相術的發(fā)明,架上繪畫的傳統權威被打破,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偶發(fā)藝術等現代美術思潮逐漸替了架上繪畫,這些先鋒藝術流派越來越關注觀眾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中心作用。20世紀6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出現了錄像藝術、數字藝術、網絡交互藝術等基于計算機網絡平臺的新媒介藝術,它與計算機科學、生物科學、表演學科緊密聯系,各種媒介之間的碰撞,轉換出了眾多跨界的新藝術類型。行為、繪畫、建筑、動畫、電影、裝置甚至手機、無人飛機都將成為舞臺美術表現的元素。舞臺美術融合了當代所有視覺藝術的新觀念、新材料和新方法,站在了當代視覺藝術實驗的前沿。
2舞臺美術創(chuàng)意的敘事轉向
說故事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也是一種文化再創(chuàng)造的行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說故事的概念廣泛被運用于各種文化實踐活動中。講故事的策略研究早已成為設計、美術等視覺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法和手段。當前,包括舞臺美術在內的視覺敘事研究受到了學界的高度重視。
舞臺美術是以圖像傳播為核心的視覺敘事藝術,圖像敘事的文本形態(tài)改變是由傳播技術進步帶來的??傮w來說,可以分為靜態(tài)圖像敘事和動態(tài)系列圖像敘事兩類,這兩種敘事文本有著各自由不同的表述機制。舞臺美術、雕塑、設計等視覺文本比較特殊,不像小說或電影等敘事文本結構那樣清晰,有時敘述的是一種觀念、時尚和文脈。圖像的符號能所與指相互漂移,敘事的建構必須要依靠觀眾的上下文語境去補充。多個符號以一個主題預設形成符號形態(tài)的因果關聯并富有意義,這樣的象征性設計才具有敘事性。舞臺美術敘事是敘述主體通過參與的戲劇事件組織在一個特定時空和意義向度的設計符號文本中。事件(信息)傳達的語境足夠刺激和喚起受述者的記憶和聯想,從而產生連續(xù)的心理感受完成對物的綜合體驗。
縱觀世界舞臺美術發(fā)展史,從古希臘背景、透視舞臺、條屏布景、投影拼貼到今天的各種新媒體演藝探索。作為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臺美術在營造舞臺氣氛、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核心作用。戲劇敘事的呈現需要依靠舞臺視覺空間的調度,導演通過舞臺上的燈光、服裝、道具、布景的遷換完成戲劇文本的視覺闡釋。新媒體互動技術為舞臺敘述提供了更為多元的視覺表述方式,影像敘事從表層融入舞臺敘事的內在動因中。舞臺布景的調度和轉換更為流暢和自然,多樣化的戲劇類型使得舞臺美術表現出超越傳統的物質設計,全息攝影、增強虛擬技術等數字技術讓舞臺美術發(fā)揮了傳統設計無法達到的藝術想象力,舞臺美術作為戲劇故事空間的作者,在戲劇演出中扮演著越來越主動的敘述者角色。
3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舞臺美術敘事特征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各類動作捕捉技術、增強現實技術、MAX系統、可穿戴技術、實時交互軟件不斷涌現,為當代舞臺美術敘事表現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達空間。新媒體技術與藝術實驗解放了舞臺空間,舞臺美術敘事風格呈現出簡潔化、交互體驗化的特征。
(1)舞臺美術敘事空間的簡潔化。新媒體技術廣泛使用使得舞臺美術風格簡潔化得以實現,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極大地解放了舞臺空間,降低了制作成本。無論是對戲劇故事環(huán)境空間的體現,還是敘事空間視覺調度的造型美,新媒體成為敘事媒體轉換過程中的潤滑劑。20世紀80年代,黃佐臨先生提出的“寫意戲劇觀”影響了像徐曉鐘、田沁鑫等老一輩導演的藝術創(chuàng)作觀,中國傳統藝術的虛實相生的空靈美學在中國戲劇舞臺上廣泛應用。今天,新媒體技術實驗把這些傳統美學推向了極致。中央戲劇學院劉杏林教授在北昆《牡丹亭》的舞臺美術中,大膽提取園林象征元素,用半壁太湖石、牡丹亭、印章、勾欄等幾個代表性象征符號,這些系列符號序列消解了園林具象的物質性,卻賦予其精神性的夢的空間。舞臺新媒體投影技術實現了“畫里畫外”的多框架敘事模式,舞臺整體風格清新、簡潔卻有豐富的精神內涵。
(2)舞臺美術敘事空間的交互體驗。交互體驗是新媒體戲劇敘事的又一特征,也是一種特有的觀眾體驗方式。所謂的交互體驗簡單地來說是戲劇敘事更關注觀眾的參與,著眼于將故事空間、敘事空間、觀眾心理之間形成傳播信息的互動效應,觀眾、演員、舞臺美術、導演成為戲劇敘事的共同敘述者。目前舞臺交互技術主要分為四種體驗方式:實景式體驗(如《印象·劉三姐》)、互動式體驗(如《極限震撼》)、沉浸式體驗(如《馬克·努比的預言顯現》)、多感官體驗(如《宛如水中的魚》)等。例如,上海戲劇學院出品的新媒體舞蹈《極境》,利用紅外線追蹤裝置,實現了演員與背景的互動,還利用KINECT體感捕捉技術,讓舞蹈動作與背景中的企鵝等極地動物形象形成邏輯映射,這種互動技術表達了極地科考隊員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
4結語
近年來,戲劇與視覺藝術生態(tài)發(fā)生的巨大變革,特別是新媒體傳播形態(tài)的急劇擴張,把舞臺創(chuàng)意理念推向了更為多元化的跨界藝術形式,敘事轉向成為當代舞臺美術創(chuàng)意的主要特征。新媒體技術不斷地豐富了舞臺敘事話語,也使舞臺美術的概念、體現方式不斷地外延。當前,圍繞新媒體探索的敘事設計研究正成為舞臺美術家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