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珉
摘 要:新課程的有效導入可以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起到良好的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新課程;物理導入;學生情況
物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驗性都很強的學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程的引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新課程進行的開端,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第一座橋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它起著從生活到課堂、從舊知識到新知識過渡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有效的課程導入可以讓學生能夠有目的、有準備地聽課,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而物理課按照結(jié)構(gòu)又分為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和原子物理學這幾個板塊,按照板塊和章節(jié)特點,再結(jié)合學生情況,本文就目前物理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有效引入方式進行探討。
一、懸念導入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始于驚訝和疑惑?!彼詰夷睢⒁蓡柍3J翘剿鞯某霭l(fā)點。懸念能使人們產(chǎn)生心理追蹤,誘導人們興致勃勃地去猜測,乃至欲罷不能,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巧設懸念,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參照物”這一節(jié)時,教師首先講述在二戰(zhàn)期間,一飛行員在2000米的高空用手抓住一顆德國子彈的故事,立即就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吊起學生的胃口,使他們急切地想知道故事下一步的進展,這樣老師就可以適時地引出本課堂的內(nèi)容。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各種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來導入新課或問題,既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又能在懸念中巧妙地提出學習任務,創(chuàng)設出探求知識的最佳情境。
二、日常生活導入
物理是一門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學科。在許多生活常識中包含著物理知識。如果能用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事物導入新課,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壓強”時,教師提問:“我們上學所背的書包,背系寬窄不同時,背同樣重的書籍,感覺有什么不一樣?”還有在教學“汽化和液化”時,在知識點過渡導入上,我們可以同時在手背上滴兩滴水,一滴不動,另一滴用指頭涂開,或者用嘴吹,看哪滴干得快,從而可以問學生是什么原因?這樣的問題就會立刻把學生引入到他們的生活實踐中,這樣就可以通過身邊的真切實例,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物理學知識對日常生活的幫助,認識到物理學知識的重要性,這就為進一步講解壓強埋下了伏筆,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實驗導入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曾經(jīng)說過:“對于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等一些理論的東西,往往是千言萬語說不清,一看實驗便分明?!睂嶒灢粌H可以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產(chǎn)生一種希望知道結(jié)果的欲望,而且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探索知識和尋找規(guī)律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大氣壓強”時,把一小吸盤按在黑板上,它不僅不掉落,甚至還能承受額外的重量,這樣就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定會引起他們的猜想,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然后老師在解答學生的各種猜想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壓強的講授。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用演示實驗的方法來導入新課,既形象直觀、又具有說服力,這個過程可以把抽象的理論通過通俗易懂的實驗方式展現(xiàn)出來,可以讓學生驚奇、疑問,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為新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打下基礎。
四、復習導入
這種導入方式也是常用的方式,是指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引入新課程,它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還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例如,在復習“功”的計算之后,通過實例引進“做功”的時間因素,提出“做功”的快慢問題,從而轉(zhuǎn)入新課。
五、課件導入
利用多媒體課件能把一些物理現(xiàn)象具體逼真地顯現(xiàn)出來。如在“光現(xiàn)象”的本影和半本影教學中,可利用CAI模擬太陽、地球,月亮三者之間的轉(zhuǎn)動情況,借助學生熟知的日食(全食和偏食),分析本影和半影的形成,進而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使整個教學形象具體。當然,還可以利用CAI模擬一些現(xiàn)實存在的物理模型、電場、磁場等,加強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其實,多媒體導入還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聲、光、電等各種信息,使的課堂變得絢麗多彩,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豐富而生動。
總之,某一種單一的導入方式不是萬能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時,要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導入方式,做到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同時在新課的導入過程中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時間和空間,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在一種和諧、自然的狀態(tài)下完成教學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吳蘭紅.探索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物理教學探討:中學教學教研專輯,2001,27(0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