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一
如果你的朋友中了1000萬元大獎,他拿出1萬元贈予你,你一定會感激;當(dāng)他給另一位同樣要好的朋友10萬元時,你會認為給你的錢是公平的嗎?
有時一項客觀來看很好的交易,也可能讓人主觀感受到不公平?;叵氘?dāng)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以下的場景應(yīng)該是你所熟悉的:媽媽給了你一支棒棒糖,很漂亮的圓滾滾的。這正是你最喜歡的糖果,你很高興。這時你的姐姐蹦蹦跳跳吃著棒棒糖進屋了,另一只手里還拿著一支棒棒糖。突然間,你不再那么高興了。你很有可能忿忿不平地大嚷:“這不公平,她有兩支棒棒糖,我只有一支?!?/p>
你本來以為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待遇,直到你發(fā)現(xiàn)別人得到更好的。
這種結(jié)果不只適用于兄弟姐妹之間?!凹刀什┺摹笔谴祟悓嶒炛械囊环N,在嫉妒博弈實驗中,孩子得到以下兩個選擇:A自己得到一塊糖果,另一個孩子得到一塊;B自己得到一塊糖果,另一個孩子得到兩塊。當(dāng)參與實驗的是五六歲孩子時,他們中的多數(shù)(80%)選擇了A,即使B不需要他們付出任何成本(較年幼的孩子嫉妒傾向較弱,三四歲的孩子中,只有大約40%選擇了A)。
在一個叫“最后通牒博弈”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你10美元,并允許你可以將其任意分給其他實驗參與者,剩下的錢屬于你自己。
博弈的陷阱是:作為博弈的參與者,對方可能拒絕接受。如果他拒絕了,你們倆就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他接受了,那么,你保持自己剩下的錢,而他獲得你分給他的錢。
你會提議給另一名參與者多少錢呢?
一方得到的越多,另一方得到的就越少。如果雙方不能就切蛋糕的方式達成一致,就都沒有蛋糕吃。
那么,最佳策略是什么?如果不考慮人性,你會認為,最好的策略是給對方盡可能少的錢。如果研究者給你10張面值1美元的鈔票,你將提議給另一名參與者1美元;如果給你100個面值1美分的硬幣,你將提議給另一名參與者1美分。這種盡可能少給錢的做法,在參與者完全理性和自私的非現(xiàn)實世界中是行得通的。畢竟,聊勝于無。
這當(dāng)然不是大多數(shù)人的做法。沒有人愿意接受過于吝嗇的一筆錢,因此,也沒有人會提議給別人太少。實驗揭示了大部分參與者的典型反應(yīng)。提議者平均愿意付出略高于30%的錢,回應(yīng)者回絕大約20%的提議。
這說明了什么?這一結(jié)論是兩種力量碰撞的結(jié)果:純粹的自利以及與公平有關(guān)的利益。
假設(shè)你自己是一位回應(yīng)者,如果提議者給你2美元(總量為10美元),你會接受嗎?要知道,提議者能得到8美元,而你只得到2美元。你很有可能拒絕這項提議。多數(shù)人會在沖動和怒氣中拒絕他們眼中不公平的利益劃分,在許多此類實驗中,當(dāng)提議者分享的比例低于30%時,幾乎都會被拒絕。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了解同事得到多少獎金之前,你很難判斷自己的那份是否令人滿意。同樣,你很可能因為得到提升而感到高興,直到你發(fā)現(xiàn)同處一個工作崗位上的其他人,年薪比你多5000美元。
在討論這種奇怪的人性時,很多人都會想到作家門肯的話:“富有的男人就是年薪比他妹夫高出100美元的那個?!碑?dāng)然,在通貨膨脹的今天,可能要比100美元再多一點兒,但門肯的話包含一個永恒的真理:我們將自己與親近的人在某些方面加以比較。例如,沃倫·巴菲特的財富并不會讓你、他的鄰居或是一名專業(yè)投資人感到自己是個窮人,除非你是一位第二梯隊的億萬富翁。我們并不會將自己與巴菲特做比較,但很可能與自己公司里的同事、行業(yè)里的競爭對手做比較。
現(xiàn)在來看一下只需想象的實驗。假設(shè)你有兩個選擇。選項一,你一年賺5萬美元,別人一年賺2.5萬美元。選項二,你一年賺10萬美元,別人一年賺25萬美元。你會選哪個呢?事實上,哈佛公共醫(yī)療學(xué)院的志愿者參與了此項實驗。面對以上兩種選擇,半數(shù)參與者寧愿要5萬美元,而不是10萬美元。這說明,我們對相對收入的考慮有時會挑戰(zhàn)邏輯:事實上,我們愿意付出相當(dāng)?shù)拇鷥r,以確保別人不比我們富裕。
人性本質(zhì)的一部分,就是不想比周圍人的處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