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淑英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孩子的閱讀,但大多帶著功利性,總希望孩子通過閱讀獲得具體可見的成果,比如增加識字量,背誦詩文,等等。從觀念上來講,我主張保持童年閱讀的純粹性,不讓功利性的目標破壞孩子閱讀的樂趣。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每天睡前,我都會給我的孩子兜兜講故事。兜兜聽故事的時候,很安靜,也很少提問和互動。有時,我想知道他的閱讀反應,就會向他提一兩個問題,但他通常不知如何回答,或者干脆說“不知道”。我有點懷疑,孩子在閱讀中吸收到的東西,是否像我期待的那么多。直到有一天,我通過兜兜的言語表現(xiàn)意識到,閱讀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成人對此不能操之過急。
兜兜4歲多的時候,我給他讀美國作家麥克洛斯基的圖畫書《美好時光》。這本書以散文化的筆法描寫了孩子們在海邊度假時的生活場景,故事性不強,在我看來,未必能夠滿足年幼孩子的閱讀興趣。于是,給兜兜讀過一遍之后,我就把書放到了書架上。
那一年除夕夜,我們在鄉(xiāng)下爺爺奶奶家過年。午夜時分,鞭炮聲四起。兜兜問我:“媽媽,他們?yōu)槭裁匆疟夼谘剑俊薄耙驗檫^年了呀?!倍刀迪肓艘粫?,對我說:“媽媽,他們是在迎接新年的到來?!倍刀嫡f的話雖然素樸,但在那樣的情境中,卻帶著特有的詩意。我夸獎了兜兜,同時納悶,這話他是從哪兒學來的。
過完年回家,有一天,兜兜從書架上拿了一本書,要我讀給他聽。我一看,是《美好時光》。讀到中間的時候,兜兜打斷了我,興奮地說:“媽媽,過年時我說的那句話就是從這里來的!”兜兜說得我一頭霧水,但很快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因為書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句話:“人們準備著,迎接暴風雨的到來?!?/p>
為此,我激動不已,既驚訝于孩子的記憶力,更驚訝于他們語言學習和轉化的能力。這使我更加相信,閱讀的過程,如同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顆顆種子,只要有適合的條件,種子就會生根發(fā)芽。
兜兜5歲多的時候,我開始給他讀意大利童話《木偶奇遇記》,每天一章。讀到“木偶去了玩樂國”這一章時,兜兜被里面的故事和畫面深深地吸引住了。那天晚上,他對表現(xiàn)“玩樂國”的那一大幅畫看了很久。
第二天是星期六。早上,兜兜翻到《木偶奇遇記》中“玩樂國”那幅圖,對我說:“媽媽,今天你帶我去玩樂國吧,我覺得那里太好玩了?!蔽乙詾槎刀抵皇窃诒磉_內心的愿望而已,沒有當真。下午,他又問我:“媽媽,你為什么不帶我去玩樂國?”我一時不知該怎么回答。盡管知道孩子的失望在所難免,但我還是不愿過早地為他揭開存在于童話與現(xiàn)實之間的那層神秘而美麗的面紗。我認真地想了想,對他說:“對不起,兜兜,我不知道去玩樂國的路該怎么走?!?/p>
后來,讀完整本故事書,我問兜兜:“你還想去玩樂國嗎?”“我不想去了,因為那樣的話,我就會像匹諾曹一樣變成一頭驢的?!焙⒆拥幕卮鹱屛矣X得有些傷感,但同時也感到一絲安慰。兜兜是在閱讀過程中自然接受了作品的教育意旨,而非通過外力強加或說教,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童話世界的信任。
閱讀的種子,就是以如此悄然無聲的方式,扎根于孩子的心靈。只要我們懷著耐心,靜靜等待,一定可以看見花開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