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甜甜
問題作文批語
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求就事論事,重點剖析事件本身。選材時不需要古今中外地旁征博引,即便舉例子也要和事件本身密切相關。這類作文,應以說理為主,舉例為輔。本文除了開頭和結尾,中間都在舉例子,整個就是事例的堆砌,而且事例還不能貼近材料。
范文例舉
立于律法 揚乎正道
襄陽五中 李晨陽
一個滿載榮光的大學生,因為十幾只小鳥而身陷囹圄。而十年半有期徒刑的判決則引發(fā)了全民熱議:有人驚呼量刑過重,有人感嘆處罰太輕。而于我看來,法院立足律法,依法做出了相應的公正判決,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探討這個案件量刑輕重的問題了。
那些認為“因為幾只鳥就毀了一個大學生的前程未免量刑過重”的思想毫無可取之處。姑且不論那位大學生閆某在庭審時如何狡辯,說自己并不認識這些鳥是國家級保護動物這一明顯缺乏誠實品格的表現,單是其法治觀念淡薄便已十分可恨。知法犯法,漠視生命,一心求利,這樣的大學生空有一腔專業(yè)知識又有何用?一個不具備生命意識、漠視法律的人,我們能指望他開創(chuàng)一個怎樣的前程嗎?中國自古便是人情社會,但對于這種有意而為的非法牟利行為,我們決不可容許泛濫的情感去沖毀法律的長堤。一代大儒荀子也曾說過,世間一切的惡“皆生自纖纖也”?!拔鹨詯盒《鵀橹?,這是道德對惡念的束縛,立足于法,閆某身上鐐銬的重量與他所犯下的罪行,相等無疑。
一年前,林森浩投毒案落下帷幕之時也曾有過這樣的爭執(zhí)。一邊是復旦大學百名學子聯名上書,哭陳林森浩平日里并非罪大惡極之人;一邊是群情激憤,更有人甚至大呼應由受害者黃洋的父母親自行刑。對案件判決的爭執(zhí)甚囂塵上,但無論哪一方也不能動搖法律的威嚴。一紙死刑判決書,沾了當事人雙方和百名學子的眼淚,卻是對這一案件的最好宣判——以法律為準繩,不以人情為轉移。我們不應只看見法律的鐵血無情,還應看見,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關鍵,也恰恰在這決不退讓的不動如山的律法之中。
誠然,這些鮮活的個例令人扼腕。但最初釀成悲劇的永遠都是當事人自己。若是公民的法治觀念能夠加強,對于法律的敬畏能夠付諸實踐,哪里會有這一幕幕叫人心酸又無奈的場面呢?
人情固然溫暖,可這也會成為罪惡的催化劑。試想,若沒有剛性的鉗制,光憑幾句不痛不癢的教誨勸告來感化罪犯,憑一腔泛濫的同情心去寬恕罪犯,有罪的人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今天獵了十六只燕隼的閆某明天就會喜滋滋地把山林洗劫一空??v容之下,必會導致不思悔改的人心存僥幸,日益猖獗。屆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一切社會準則因律法的缺失而相繼崩毀,難道要讓我們泛濫的同情心沖毀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法律大堤嗎?
圭臬不可違。只有立足律法,激濁揚清,才可揚乎正道。
【考綱概述】
在高考作文評分發(fā)展等級要求中,有兩處提到材料:一處提出材料要豐富,一處提出材料要新鮮。所謂材料豐富,就是選材要廣泛,要有足夠多的材料論證觀點;所謂材料新鮮,就是要關注身邊最新、最熱點的時事要聞。
舉例論證,就是通過列舉具體實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論證時所列舉的事例必須典型,敘述要簡潔明了,高度概括;所敘述事例的重點部分要突出;敘事之后,要有精當的分析論述,將擺事實和講道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范文解析
高考語文突出體現高考內容改革方向,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創(chuàng)新能力四個方面的考查,通過形成“一點四面”實現高考語文的育人導向。學生熟悉的話題、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的社會現象、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會現象等都應該成為我們選材的對象。精選材料內容,從熟悉的題材或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引領我們關注社會生活,思考個人成長方向,這是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選材宗旨。
文章針對河南新鄉(xiāng)一大學生閆某因在家鄉(xiāng)獵捕16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燕隼和購買1只蒼頭鷹,而被判刑十年半引發(fā)熱議這一熱點話題展開論述。文章立意巧妙,不偏不倚,既不贊同說量刑過重,也不贊同說處罰過輕,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立足律法,依法做出了相應的公正判決,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探討這個案件量刑輕重的問題了。”然后運用大量假設論證,并輔之以非常貼切的事例,使文章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材料豐富。
作文材料本身是對大學生犯法的熱議,有人認為過重,有人認為過輕,法院依法判案。材料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設計,涉及學生,涉及法律制度,貼近學生生活。這樣讓學生可以結合現實生活充分發(fā)散思維。文章選材非常貼切,做到了高度類似,同樣是生活中的案件,同樣是涉及學生的,同樣是法院依法判案的,同樣是判決后的各種議論,舉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選例,既體現了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選材宗旨,也高度契合了材料本身,有舉一反三的說理效果。
類文生成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選材,要聯系社會現實的類似現象,進行類比。但是,我們在寫作中常常缺少合適的例子,或者舉例類比不當,使得說服力不強,造成論證乏力。這里所說的類比事例,就是指選例與材料中的相關方行為在本質上有同一性。在具體寫作任務驅動型作文時,應該怎樣選材呢?
擴大閱讀面,積累素材
除了課堂內的閱讀,我們在平時要多閱讀,尤其是要多讀報,要多關注一些時事話題,如環(huán)保、教育、娛樂、科技等。而且,讀了以后要有自己的思考,它們對自己有哪些感悟,那么,一旦在寫作中真的碰到這類題材,由這個材料引發(fā)議論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備考時,我們也可以把平時所做的閱讀理解材料收入自己的素材庫,并從中提煉出相關話題,以備不時之需。
選擇素材要遵循三個原則
一要“新鮮”,只有選取新近發(fā)生的事件進行評說,讀者才愿意看;二要有“亮點”,即所選的新聞要有與眾不同之處,或是重大事件,或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要能吸引人;三要選自己熟悉的、有話可說的材料。新聞包括時政、法律、經濟、民生、教育等眾多領域,自己熟悉哪類知識,一般就選哪類新聞,這樣才有話可說,才能說到點子上。
選材對象既可以是“個例”,也可以是“泛例”
“個例”就是具體的事例,就是緊扣中心觀點,選擇一個典型事例,詳細地敘述下來。當然,這種具體敘述是相對于概括性的事例來說的,不可像寫記敘文那樣過于詳細,只要把事情說清楚即可,因為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泛例”就是概括性的社會現象,它是舍棄了具體人物、時間、地點等因素,加以概括歸納出來的一類一類的“泛指事物”。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根據寫作實際恰當處理好“個例”與“泛例”的選擇。
有感寫作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幾個同學聚在一起談論傳家寶。小張說,他家的傳家寶是一個青花罐,有年頭有故事;小杜說,他家的傳家寶是爺爺留下的幾枚勛章;小程說,她家把“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的祖訓當作傳家寶……
你認為什么樣的傳家寶更有價值?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注意選材上的同一性;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