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泉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日本歌舞伎大師勘迷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為了力求演出的真實,他故意將鞋帶松散開。正要上場時,旁邊有人提醒他說:“您的鞋帶松了?!彼麍笠砸恍Γ骸爸x謝你??!”隨即蹲下,系緊了鞋帶??斓轿枧_入口處,他又蹲下,把剛系好的鞋帶又弄松。原來,他是想通過鞋帶的松散不羈來表達旅人行程的顛簸和疲憊。一位記者恰好捕捉到了這幅畫面,不解問道:“你何必多此一舉?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別人這是演戲的需要呢?”勘迷大師微笑著說:“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善意提醒,是件快樂的事?!?/p>
勘迷大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人們詮釋了善的真諦,傳遞了他一心向善的品行。生活中,當(dāng)別人在表達善意時,我們要給對方機會,還要欣然接受,致以謝意。這樣既成全了別人付出善意的真誠,同時自己也收獲了接受善意的快樂。
我知道有的老人穿件新衣新鞋子出門,當(dāng)別人問及的時候往往帶著滿足得意,或者一絲炫耀??墒窃谖覀兗?,父母往往會怪你亂花錢,不會過日子。有時候,收了禮物還非得把錢給你,弄得一家人十分見外。
春節(jié)前一天,妹夫給我打電話,說要給老爸換臺電視機。爸媽家里的電視機還是妹妹以前替換下來的,看了好多年了。我們做兒女的對比了電商品牌的報價,又去商場實體店挑選,咨詢不少熟人朋友,挑了一款42英寸的平板彩電,才花了兩千多,真是便宜又實惠,大家覺得挺高興。
第二天,我爸打電話說要把錢給妹夫。我自作主張:“算了吧,我們合資送給你,笑納吧?!彼虉?zhí)地說:“不行”,又問我之前聚會買的熟食、羊肉片一共多少錢,也要把錢算清楚給我們。我無奈地說:“爸,有時候,接受別人的善意也是一種美德。”
不知別人家的老人是不是這樣固執(zhí),在我們家兒女每給家里買點什么東西,都挺糾結(jié)的,不是不知買什么,是買什么父母都會覺得多余,要么就要把錢算清楚,美名其曰“不要你們掏錢”。秋天,我們從泰國旅游歸來,在北京轉(zhuǎn)乘火車。那天氣溫突降,冷風(fēng)嗖嗖,想到父親沒有帶厚衣服,我跑到商場買了件抓絨衫給他。他一副責(zé)怪的表情,如不是時間來不及肯定會讓我去退貨。之前也發(fā)生過數(shù)次因送禮物引發(fā)的不愉快。有一年母親過生日,我還送過一個金戒指。十多年了,父親從來都沒讓她戴過。
前幾年是爸媽的本命年,春節(jié)前夕,表姐表嫂合伙給爸媽買了兩件唐裝,紅底暗花。我爸勉強收下,卻一副為難的表情:“我怎么能穿這樣的衣服?我可穿不出去!”后來我只好帶他們一起去換了兩件棉衣。走出那家專賣店時,父親一臉輕松。
每每過年過節(jié)過生日,我們兄妹都比較糾結(jié):給咱爸媽準備點什么心意呢?即便送點禮物,也需要不顯山不露水。慢慢我也懂得: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原則和生活方式,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衡量別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善意強加給別人。我們要接受老人因為成長的環(huán)境及多年養(yǎng)成的物盡其用的生活習(xí)慣。當(dāng)你的善意成為別人的負擔(dān),善意就變了味,對方覺得那是一種包袱,不想接受,又不好推辭,左右為難。說白了,還是要尊重每個人的想法和習(xí)慣。雙方都能在“歡喜做、甘愿受”的前提下互動交流,只有愉悅沒有負擔(dān)。
(責(zé)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