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據(jù)《宋史》記載,樊若水是南唐時期的一名普通書生,他自幼聰明好學(xué),能思善算,博聞強記,過目不忘,因才高自負而不愿久居人后。長大以后,他夢想通過科舉入仕,揚名振聲,光耀門庭??僧敃r的南唐大老板李煜是個千古罕見的極品,詩詞才華一流,治國水平卻末流,外加南唐政治腐敗,民生凋敝,像樊若水這樣胸有鴻鵠之志的員工,非但不受待見,更連進士都考不上,這讓他非常郁悶。所以,當他聽說崛起于北方的大老板趙匡胤雄才大略,正招賢納士,便產(chǎn)生了跳槽的想法。
數(shù)月后,樊若水拋家舍業(yè),跋山涉水,一口氣跑到大宋都城開封,然后直接朝皇宮里送了一封自薦信。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樊若水的自不量力立刻遭到宋老板手下員工的嘲諷和唾棄,眾人就等著老板一聲令下,將他狂扁一頓,然后驅(qū)逐出境??赡嫣斓囊荒话l(fā)生了,讀了他的自薦書后宋老板竟仰天大笑,高呼“南唐李煜小兒,已盡入我袋中”,然后又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當場拍板,決定重用樊若水。
樊若水從此驟然飛黃騰達:先被特許參加進士考試,等于變相保送鍍金,然后官至舒州軍事推官,到任后屁股還沒坐熱,緊接著又升了太子右贊善大夫。短短幾月,這位冒冒失失跳槽的愣頭青就成了大宋炙手可熱的新星。
樊若水的平步青云招來了其他官員的嫉妒,一封封彈劾批評的奏章像雪片一樣飛上宋老板的案頭,他們一邊驚嘆樊若水鴻運當頭,一邊抱怨宋老板鬼迷心竅。
直到開寶八年十一月,大宋軍隊在樊若水的策劃和指揮下勢如破竹,越過長江天塹,直搗黃龍,干脆利落地俘虜南唐國主李煜,基本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后,所有人才目瞪口呆,徹底跪服。
原來,當樊若水決定跳槽后,就想著要給宋老板送上一份不同凡響的見面禮??伤褪裁炊Y物好呢?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認為大宋之所以長期啃不下南唐,絕對不是實力不夠,而是因為浩蕩的長江是南唐的天然屏障,是宋軍長驅(qū)直入的最大障礙。樊若水頗懂兵法,也讀過不少有關(guān)地理和水利的典籍,加上他長期生活在長江邊,對長江渡口、圩堰、關(guān)卡、要塞等都了如指掌,所以他決定要傾盡所學(xué),幫宋太祖在長江上架一座浮橋,打通長江天塹。
可是,在那個年代,要想在廣闊的江面上架起一座浮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復(fù)雜的技術(shù)要求之外,還要有充分的物質(zhì)條件做保證。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需要丈量出江面的準確寬度,然后才能有針對地準備架橋物資,并在岸邊搭建浮橋的固定設(shè)施。為了掩人耳目,方便勘察測量,樊若水經(jīng)人介紹,披上袈裟,到具有地理優(yōu)勢的廣濟教寺當了和尚。
一有機會,樊若水便會去牛渚磯邊查看地形,并暗自繪下圖紙,標上記號。為了搞到長江水面寬度的準確數(shù)字,他經(jīng)常以垂釣為名,劃著小船,帶上長長的絲繩,在江面上不知疲憊地往返。他歷時數(shù)月,反復(fù)進行了十余次測量。
為了給建造浮橋做好準備工作,樊若水向廣濟教寺捐獻了一大筆資金,然后建議寺廟用這筆資金在牛渚磯臨江處鑿出一個個石洞,供奉佛像。他這樣做,名義上是為了請神佛保佑過往船只的平安,實則是為宋軍日后的渡江做準備。
樊若水借助寺廟的掩護,在牛渚磯一帶暗中活動數(shù)月之久,滾滾長江一石一沙他都了如指掌,這才有了他獻給宋太祖的自薦書,“請造浮梁以濟師”的計策和他精心繪制的堪稱開創(chuàng)了人類橋梁工程學(xué)新紀元的技術(shù)報告——《橫江圖說》。
更令宋太祖驚嘆的是,自薦書上不但有詳細的施工規(guī)劃與精巧的設(shè)計,就連采石江面的水紋深淺,都有精細到極致的標注。幾乎每一個字,都是樊若水冒死在江面上往返勘測換來的。樊若水也因此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長江大橋的設(shè)計者和締造者。
由此可見,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那些看得見的運氣背后,往往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編輯 樹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