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面對課堂上的“低頭族”“手指控”,我們該怎么辦呢?
剛上課時,我盡量講得幽默詼諧、激情飛揚,以此來提升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偶爾有個別學生玩手機,我會委婉地提醒:某某同學,王老師喊你聽課了。起初,這樣的提醒還有點效果,但好景不長。分析原因,無外乎兩點:第一,課堂教學畢竟不是“脫口秀”,有些專業(yè)理論知識還是需要耐心推導、求證的,這個過程往往是復雜而枯燥的;第二,學生的心理也有“容量極限”,也有“審美疲勞”,新鮮勁兒一過,恢復如初。
為了妥善解決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問題,在每周教研例會上,老師們集思廣益,各出奇招:有的建議建章立制,嚴肅處理上課玩手機的學生;有的建議上課前先把手機集中存放,下課后再還給學生;更有老師使出“必殺技”,建議上課期間屏蔽手機信號。一時間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最后,教研組長說:“以上建議都局限于‘管和‘堵,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化‘弊為‘利來促進教學呢?現(xiàn)在用手機傳輸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料很便捷,我們能不能利用手機開展教學呢?這樣做不但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激發(fā)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強化所學知識的應用與實踐,同時還可增加師生互動。所以我建議,咱們汽修教研組建立個微信公眾號,可以把我們的課件、作業(yè)、實踐操作等內容在這里發(fā)布,以便化被動為主動?!苯萄薪M長的一席話讓我們“腦洞大開”,大家紛紛建言獻策,逐步完善實施方案。
新學期伊始,我和15級新生的一個班開始了“實驗之旅”。隨著配套教材的發(fā)放,這個班學生也搬進了有Wi-Fi信號的一體化教室。在上課之前,我在微信群里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便分組實習、師生互動,同時要求所有學生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記得第一節(jié)課,講汽車輪胎這一章。我走上講臺,大家翻開書本,只見課本如同習題練習冊般,沒有繁瑣的理論推導,除了寥寥數(shù)語作為引導之外,沒有任何答案告訴你該怎么辦?正在大家迷茫之際,我笑著說:“請大家打開微信公眾號,我已把相關資料的文字、維修步驟的圖像、檢測保養(yǎng)的視頻等發(fā)到微信群,大家可以先自學,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我提問?!闭f完,只見學生們紛紛“埋頭苦干”,對比著課本開始了自學。我走下講臺,穿行于學生之間,及時糾正學生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于學生的疑難問題及時引導。在這10分鐘時間里,同學們如同踏上“尋寶”的征途,通過視頻、圖像等資料,把課本上的問題一一解決,每個人都很興奮。到了實踐環(huán)節(jié),同學們五人一組,一個負責記錄數(shù)據(jù),一個負責操作設備,一個拿手機視頻比對指導操作,一個記錄疑難問題,待課下探究,最后一個負責組織協(xié)調實習操作,大家各司其職,輪流實習。在實踐中,我不停地巡視、督查、示范,隨時回答學生的提問。教學現(xiàn)場秩序井然,每個人都專心投入其中,或相互討論,或凝神靜思,或動手嘗試,學習熱情高漲。除此之外,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教學方式使重要的知識點被強化,學生的學習得到深化,課堂難點被及時記錄。課后,我要求每個學生以留言的方式,把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對于提出的問題,我會一一回復。這樣的教學方式我們還處在探索實踐階段,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對于那些有“手機控”傾向的學生,起到了很有效的引導和糾正作用。
利用手機開展教學,這對職業(yè)學校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據(jù)了解,在我國,有的學校已開設了“云班課”,不僅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全程使用手機,還將無線網(wǎng)絡信號校園全覆蓋,鼓勵學生用手機簽到、聽課、答題……時代在變,我們從傳統(tǒng)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填鴨式”教學,進步到一臺電腦一只鼠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媒體教學,直至今天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自主探究式”新型課堂模式。我們要適應信息技術變革給課堂教育帶來的影響,轉變觀念,正確引導,化弊為利,讓手機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手與汲取知識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