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世界各地呈現(xiàn)出希望了解和認識中國的強烈愿望。中國對外文化戰(zhàn)略重心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迎進來”轉(zhuǎn)向了“走出去”,英語作為服務“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要工具,其文化傳播和輸出功能日益凸顯。然而,目前中國英語教學中片面強調(diào)目的語文化的學習,母語文化輸入嚴重不足,導致學生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普遍缺失。因此,在國家文化新戰(zhàn)略背景下探討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實施母語文化滲透,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水平的同時增強其對外文化傳播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英語教學;母語文化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Culture Going Out” Strategy
Zhu F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 With the take-off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world is showing a strong desire to know about China. Chinese Foreign Cultural Srategic focus has shifted from “welcoming in” of the 1980s to “going out”. Serving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strategy, English function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output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ever,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has a serious shortage of native culture input, putting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learning of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which results in studentss incap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ng native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practicall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 how to implement native culture permeate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 .
Key Words: “Culture Going Out” strategy; English teaching; native culture
近些年,中國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中國經(jīng)濟影響力也逐漸引起了世界范圍內(nèi)的關(guān)注,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代表中國特色的各種文化元素和符號在世界范圍內(nèi)越來越多地吸引著各國人們的目光。隨著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渴望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需要在更大規(guī)模和范圍內(nèi)走出國門,走向國際舞臺,來滿足人們想要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迫切需要。文化發(fā)展應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為了適應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在新時代的要求,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適時提出了“文化走出去”國家戰(zhàn)略?!拔幕叱鋈ァ眹覒?zhàn)略旨在世界范圍內(nèi)更好地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以期在經(jīng)濟全球化過程中為中國經(jīng)濟向新的高度邁進鋪平道路。該戰(zhàn)略在新時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中國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文化對外傳播讓世界各國人們消除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偏見和誤解,更準確客觀地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以及文化狀況,更好地展示中國國家形象。英語作為在世界范圍內(nèi)使用最廣泛的語言,無疑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的作用,其文化傳播和輸出功能日益凸顯。英語既是中國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世界認識中國文化的必要工具。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涉及中國文化方面的教學的內(nèi)容甚少,現(xiàn)狀十分堪憂。長期以來,外語學界過度強調(diào)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忽視甚至懈怠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現(xiàn)代中國社會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嚴重缺位。學生在與外國朋友的交流中不能準確地向其介紹中國文化,會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失敗甚至是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在“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探討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整合的意義,以及如何將其融入到現(xiàn)有的英語文化教學中,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水平的同時增強其對外文化傳播的能力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現(xiàn)狀及原因
進入21世紀,外語教學不但是語言教學更是文化教學的延伸,廣大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外語教師已經(jīng)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已成為一種普遍共識。然而,文化教學應在多大程度上融入英語教學以及融入什么內(nèi)容的文化教學,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英語教學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大部分重點介紹英美國家的物質(zhì)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的精神文化,而往往忽略了跨文化交際是一個雙向的交流活動,學習作為交際主體另一方的文化背景即中國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導致一些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略知一二,但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或者只知皮毛,不知內(nèi)涵,即使少數(shù)了解中國文化的學生也不能將其用英語正確地表述出來。
如今的學生不僅能夠用英語介紹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復雜故事情節(jié),而且對西方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十分熟悉,并能用英語流利地表達這些節(jié)日的起源以及來龍去脈。但當外國友人滿懷期待地問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時,比如炎黃子孫的由來、四大名著、四大發(fā)明、文房四寶以及地方曲藝等,我們的學生總是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顧左右而言他。讓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友人感到失望和不可理解的同時也失去了一次對外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這嚴重影響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有效實施。
多方原因造成英語教學中忽略中國文化學習現(xiàn)象的存在。首先,許多英語教師對語言教學存在一定的片面認識,他們僅僅認識到英語是中國了解世界的工具,而忽略了英語也是中國對外傳播自己優(yōu)秀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英語教學大綱中沒有體現(xiàn)中國文化課程的重要性。許多學生和教師都錯誤地認為中國文化不應該出現(xiàn)在大學英語課堂之上。而在英語課上學習了解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就能與外國友人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選用的教材也多數(shù)是反映西方物質(zhì)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的英美本土作家的文章。導致學生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時總是感到束手無策,更不用說進一步對外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了。其次,人們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母語文化對英語學習的負面作用而忽略了母語文化對英語學習也有一定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普遍注重對目的語世界物質(zhì)、精神文化、制度習俗文化的介紹和學習,而往往忽略母語文化對英語學習的正遷移作用,導致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缺失。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逐漸認可并接受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母語文化不斷地被邊緣化。2013年12月份之前,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題型大都是與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為應對考試要求,教師和學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介紹和學習上,而放棄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機會。
二.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的必要性
語言交流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行為,伴隨語言交流產(chǎn)生的“文化理解”、“文化共享”和“文化影響”也是一種雙向輸出行為。顯然,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在于對交際對象的“文化理解”,而更在于與交際對象形成“文化共享”,從而產(chǎn)生“文化影響”。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世界各國都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國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一方面繼續(xù)引入學習西方文化,一方面加大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比重,著力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并對外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這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一) 有助于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長期以來,多數(shù)外語工作者錯誤地認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只需要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以及對英美國家相關(guān)文化背景的熟練掌握就可以實現(xiàn)。然而,跨文化交流是兩種不同文化雙向交流的過程,至少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中國文化與英語文化。Larry·A·Samoval指出要想實現(xiàn)成功的跨文化交際首先要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對目的語文化的熟練掌握也要建立在對母語文化認識與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兩種不同的文化,一方面可以加深對目的語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和母語文化本質(zhì)的了解,調(diào)動學生學習英語和英美文化的積極性,提高學習動機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充分掌握母語文化的基礎上準確理解目的語文化,有助于學生擺脫兩種極端錯誤傾向,即盲目的民族優(yōu)越感和可憐的民族自卑感,以平等的心態(tài)與對方進行交際,這樣跨文化交際才能順利進行。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適當貫穿中國文化,使學生在比較和借鑒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學生文化鑒別能力、跨文化意識,使學生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外國友人進行中西跨文化交流。
(二) 有助于“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既要繼續(xù)引入學習西方文化了解世界,更要對外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讓世界各國人們更準確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這不僅有利于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而且有利于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對他國文明吸引力和影響力的與日俱增,中國文化的“輸出”部分正在逐漸加大。
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僅包括對目的語國家文化的學習和了解,還包括母語文化的對外傳播。在跨文化交際中用英語向外國友人熟練介紹中國文化是對外輸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這樣一個雙向開放的時代,學生應當重視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積極地通過英語這門世界性語言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文化的精華傳播出去,爭做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否則,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母語文化,那外界又如何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呢?因此,在經(jīng)濟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新時代背景下,使西方文化學習和中國文化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擁有相同重要的地位,提高學生的英語表述能力以便學生在對外交流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際中更好、更準確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有助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這既有助于國際文化的交流,又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
三.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的舉措
為解決英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輸入比例嚴重不協(xié)調(diào)這一問題,我們應從教材內(nèi)容,教師文化素養(yǎng),測試內(nèi)容等多方面入手,加大英語文化教學改革力度,努力改變英語文化教學的片面性和單一性,以實現(xiàn)真正“雙贏”的英語文化教學。
首先在教材內(nèi)容的改革上。教材是實施語言和文化教學的重要媒介,教材內(nèi)容的編寫要與培養(yǎng)目標保持一致。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利用英語這個世界性語言工具更好地對外傳遞中國聲音,而不僅限于對西方文化的學習。然而正在使用的各類教材中很少涉及有關(guān)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大多是體現(xiàn)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文章。有些教材甚至根本沒有涉及中國文化內(nèi)容,從而導致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社會文化的能力十分欠缺。教材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教師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因此,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適當調(diào)整體例安排,改變過去將文化教學重點放在目的語文化導入的單一方面,在保證學生學習足夠量目的語文化的基礎上,適度增加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社會文化的英文材料,在各模塊教學中引入表達中國特色事物的英語詞匯以及中西文化對比的內(nèi)容,使教材中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輸入比例協(xié)調(diào)。充分發(fā)揮教材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指導作用,提高學生的母語文化認同感以及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做一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優(yōu)秀使者。
其次在英語教師母語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上。英語教師自身母語文化掌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母語文化掌握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直接決定著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高低。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知識和較高的英語使用技能,還需要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英語教師不僅要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肩負起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只有教師本身已經(jīng)掌握了足夠的母語文化知識才能準確地將其精華部分傳授給學生。目前由于廣大英語教師在接受教育期間,中國文化教學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所以先要對教師進行培訓。師資培訓不限于教師出國學習目的語文化,還應包括舉辦各種中國文化講座,增強英語教師提高自身母語文化的意識。同時,教師要把母語文化融入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去,必要時補充一些中國獨特文化在英語中的正確表達方式。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強學生中西方文化的鑒別能力,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形成深刻印象的同時避免學生迷失在西方文化之中,此時英語教師不但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捍衛(wèi)者。課外,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中國文化。像CRI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英語廣播、China Daily英文報紙、CCTV9的英語節(jié)目等都是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及其英語表述方式的很好的材料。這有助于他們學到地道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方式,樹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識。從而在對外交流中更好地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
最后在測試內(nèi)容上的調(diào)整上。在我國,測試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向作用。近年來西方文化不僅在英語教學理念、教學內(nèi)容上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在考試內(nèi)容中也占據(jù)主導地位,導致英語文化教學一直處于嚴重的“一邊倒”狀態(tài)。針對這一現(xiàn)象,2013年8月以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翻譯題型由原來的句子翻譯調(diào)整為漢譯英短文翻譯。最近三年,翻譯題型考察了有關(guān)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題型的調(diào)整對英語教學起到了考試指揮棒的引導作用。這次調(diào)整改變了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理念,體現(xiàn)了英語教學應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服務的基本思路。為應對考試內(nèi)容的調(diào)整,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教學大綱的制定,都無疑會增加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比重,這將有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用英語對外傳播母語文化的能力。
四.結(jié)語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指導下,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利用英語這個世界性語言工具更好地對外傳遞中國聲音,讓世界各國人們更好地了解中國,而不僅限于對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學習。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大背景下,英語教學應通過教材內(nèi)容的改革、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測試內(nèi)容的調(diào)整等措施進行改革,在英語教學中加大中國文化教學的比重,培養(yǎng)學生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從而切實提高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擔負起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Larry.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53.
[3]李婭琳,陳曉靖.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1):141-144.
[4]逯陽. 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研究——以大學英語教學為核心[J]. 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57-60.
[5]翁燕文. 高校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 06): 10 -12.
[6]翁義明,王金平.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輸入的必要性及措施[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6(6):131-133.
[7]彭熠.“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研究——基于大學英語四六級新翻譯題型的分析研究[J].云夢學刊, 2015, 7(4):144-148.
作者簡介:朱芬(1984— ),女,漢,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洛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2016年河南省洛陽市洛陽理工學院校級教學研究重大項目——基于我校多元化需求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