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峰
2011年日本“3·11”9級大地震引發(fā)強烈海嘯,大量的房屋、汽車和各種殘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個長約111千米的“垃圾島”。研究人員估計,這個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島”在兩年內會漂至夏威夷,3年后會漂到美國西海岸。
其實,在日本地震和海嘯導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中的海洋上,就經常漂浮著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國科學家發(fā)現,太平洋上漂浮著一個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島”,其面積有兩個美國得克薩斯州那么大。雖然后來有人認為其面積被過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海洋垃圾不僅影響海洋景觀,還可能威脅航行安全。更可怕的是,會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產生致命的影響,進而對海洋經濟產生負面效應。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視,新加坡等發(fā)達國家正采取措施,嘗試處理這一問題。
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處理海上垃圾首選辦法應當是焚燒發(fā)電。不過,海洋垃圾的焚燒也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除了打撈、運輸、擱置脫水外,還會遇到“二惡英”的排放問題。由于塑料焚燒可產生大量“二惡英”,會危及環(huán)境和生態(tài),需要有特別控制“二惡英”排放的高級焚化爐。
海洋垃圾的另一個處理辦法是建造人工島嶼。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兩個離岸的小島實馬高和西康之間建造了1千米長的巖石長堤,并分出了11個相互連接的海灣單元;將單元里的海水抽干,擺放好一層厚厚的塑料膜;然后將垃圾灰燼傾倒在這些單元里進行密封,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存在的那些不能燃燒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個月都要對單元周圍的海水取樣檢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fā)現任何單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況。每當一個單元的垃圾填到2~3米高時,就進行鋪沙種草,然后再繼續(xù)埋置垃圾。如此反復,垃圾最高可埋到30米,之后就在上面栽種植物,不再堆放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