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欣
摘 要: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排除,是指善意取得的原因行為若存在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情形,如危及到了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等不可受損的利益而歸于無效,或者是因為受讓人在交易過程中存在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法定行為而予以撤銷的情形,即便是受讓人善意信賴財產處分人享有處分權,也不予認定為構成善意取得而應予以排除適用的制度。
關鍵詞:善意;取得;制度;善意第三人;動產所有權;不動產所有權
善意取得制度,也被稱為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人,將其占有的他人的動產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后,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依法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無權處分的轉讓人(占有人)賠償損失的一項法律制度。從其定義不難看出,其包含三個主體:所有權人、讓與人或稱無權處分人、受讓人或稱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制度主旨在于保護信賴利益,維護社會基本交易秩序的相對安定,維護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排除,是指善意取得的原因行為若存在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情形,如危及到了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等不可受損的利益而歸于無效,或者是因為受讓人在交易過程中存在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法定行為而予以撤銷的情形,即便是受讓人善意信賴財產處分人享有處分權,也不予認定為構成善意取得而應予以排除適用的制度。此項規(guī)定,是對善意取得制度保護而設定的例外。此規(guī)定之一,從另一層面來講,是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shù)國家,在私法領域對公共利益的保護,是私權利對公權利的一種讓步,也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性的體現(xiàn),即實現(xiàn)法的價值。此規(guī)定之二,是要求受讓人需具備善良交易動機。排除制度的濫用會危及善意取得制度的制定目的的順利實現(xiàn);毫無限制條件的保護又會與法的作用與價值相抵觸,難以維護合法利益。
一、外國的相關規(guī)定
作為一項古老的民法制度,通說認為善意取得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法,善意取得的開端是確立了“以手護手”原則,后經過一系列的演變,又被稱之為“占有公信力”原則。羅馬法及德國等國家也規(guī)定了此項制度?,F(xiàn)代各國民法均規(guī)定了此項制度。也是近代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法中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
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
善意取得制度在物權法出臺之前散見于民法通則、民通意見及其他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作為物權變動的原因之一,我國物權法及其司法解釋正式的、較為系統(tǒng)的規(guī)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及其相關法律制度,主要分為動產的善意取得與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及抵押權、質權等權利的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成立的條件及適用,我國物權法[ 1 ]首次對其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物權法的司法解釋一,又對進一步具體適用問題作出明確規(guī)定,其中包括[ 2 ]善意取得中受讓人善意的認定、不動產善意取得中受讓人非善意的認定、動產善意取得中受讓人重大過失的認定、善意取得中善意的判斷時間、善意取得中合理價格的認定及特殊動產如何適用善意取得等。
對于善意取得適用的排除,我國物權法司法解釋一[ 3 ]也首次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及適用條件,主要對于轉讓合同違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被認定無效的,或者是轉讓合同因受讓人存在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等法定事由被撤銷的,不予支持受讓人依據(jù)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取得所有權。
動產的善意取得要求符合標的物須為法律允許合法流轉的動產,且標的物適用于占有委托物,受讓人應自無權處分人處取得該動產的占有,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物權變動的法律基礎須為有償合同、合理價格,受讓人必為善意第三人等項條件才可成立。
不動產的善意取得的條件為,不動產具有可轉讓性,存在不動產的登記錯誤,讓與人是具有形式上可行使轉讓權利的無權處分人,受讓人通過交易行為、合理價格取得不動產物權,受讓人取得該物權時為善意,物權變動已經登記或無需登記的已經交付。
三、我國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及應注意的問題
現(xiàn)實中的案件多樣復雜,不動產登記時遺漏共有權人時有發(fā)生,其形成共有的原因不盡一致;動產的權利人也是因為多種原因而導致實際占有人經常更換等。對于不動產的登記權利人與實際權利人不一致,動產的真正權利人與實際占有人不一致的情況下,如何照顧到真正權利人的利益,又保護善意的受讓人,還可以實現(xiàn)法的價值,維護交易秩序的進行,保障交易的安全性,要求我們的司法人員要站在事實的角度上,根據(jù)法定的條件與適用的限制,依法平衡互為沖突的各方利益。
善意取得制度重在保護交易的安全與社會的穩(wěn)定。在多種法益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遵循安全、效益、公平、秩序的基本原則,為了實現(xiàn)法的秩序與價值目標,對社會矛盾的一種協(xié)調、平衡的處理。鑒于此,在司法實踐中,應嚴格把握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及排除條件,以期達到制度制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guī)定.
[2]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16]5號)第十五至二十條規(guī)定.
[3]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16]5號)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