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獼猴:啾啾先生,您聽說過讀空氣嗎?
啾啾先生:讀空氣?這個還真沒聽說!
小獼猴:哈哈,“讀空氣”是日語里的說法,在漢語里就是“察言觀色”。而“察言觀色”是貶義的,有見風(fēng)使舵的意思。
啾啾先生:這不太符合“察言觀色”的本義哦。
小獼猴:是嗎?那請啾啾先生講一講“察言觀色”吧!
原文重現(xiàn):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dá)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dá)者?”子張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釉唬骸笆锹勔玻沁_(dá)也,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dá),在家必達(dá)。夫聞也者,色取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p>
孔子的弟子問孔子要怎么才能成為名人??鬃邮窃趺凑f的?他說第一要正直,第二要講理,第三要會察言觀色,態(tài)度謙遜,甘為人下!——這樣就可以成名?當(dāng)然不是,孔子說的是要如何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名人。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好學(xué)的子張同學(xué)向孔子請教:“老師,我們讀書人怎么才能成為‘達(dá)人?”孔子坐下來,問子張:“你先說說看,什么才是‘達(dá)呢?”子張說:“在朝廷當(dāng)官,很有名,在士大夫家做門客,也聞名天下。這就是達(dá)!”孔子耐心地對子張說:“你說的是‘聞,和‘達(dá)還是有區(qū)別的。‘達(dá)應(yīng)該是正直而講道理,能體察別人的言語,又善于觀察別人的神色,總是很謙虛,愿意對別人退讓。這樣無論在諸侯國還是在士大夫家,都可以‘達(dá)。而聞名的人未必就是達(dá)人,他們表面上要行仁義,實際行為卻不是如此,又自以為是,肆無忌憚。這種假仁假義的人在邦國、在士大夫家,雖然有名也不過是聞名,稱不上‘達(dá)。”聽了老師的話,子張感到有些慚愧,一是自己沒有區(qū)分“聞”和“達(dá)”,二是自己平常太在乎名氣,三是自己還不太會察言觀色,沒有替別人著想。
那孔子有沒有教子張如何察言觀色呢?啾啾先生也不得而知。不過,孔子還說過另外一句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句話里也有“觀”“察”,用來解釋如何察言觀色大概是可以的??鬃舆@句話是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看他做事的緣由、方法,看他在什么事上安心不安心,這個人又能隱藏什么呢?我們都能看透他!
到了現(xiàn)在,我們說一個人善于察言觀色,似乎暗含貶義,好像這樣的人一定是會拍馬屁,一定會見風(fēng)使舵,“聞”人才這樣吧,孔子明明說的是“達(dá)”人才“察言觀色”的呀!“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歌是這么唱的。其實也不快,孔子的時代離我們都兩千多年了。這么長時間過去,詞語的意思發(fā)生改變也是正常的。
啾啾先生提問:
1.成語字典里有“察言觀色”“察言辨色”“察顏觀色”三個成語,它們有區(qū)別嗎?區(qū)別在哪?
2.詩人食指說“好的聲望是永遠(yuǎn)找不開的鈔票,壞的名聲是永遠(yuǎn)掙不脫的枷鎖”,照他的說法,子張說的“聞”是鈔票還是枷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