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因斯坦的光子論是站在粒子說的角度上提出的,他是粒子說的代表人物。本文介紹了愛因斯坦光子論的提出背景,并闡述了其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以期為廣大研究光子 理論的學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愛因斯坦;光子論;意義
一、愛因斯坦光子論的提出背景
在光學的發(fā)展史上,曾有過“微粒說”和“波動說”相爭的局面,其中微粒說以牛頓和愛因斯坦為代表,波動說則以麥克斯韋和惠更斯.楊.菲涅耳為代表。微粒說認為光的本質是微粒,即現(xiàn)在所稱的“光子”;波動說認為光是由一種叫“以太”的介質快速振動所產生的。
微粒說的出現(xiàn)早于波動說,最早由牛頓在十八世紀初期提出。他認為光是由發(fā)光體發(fā)出的微粒所構成的。牛頓通過實驗,不僅發(fā)現(xiàn)光經過棱鏡出現(xiàn)牛頓環(huán)、色散、衍射現(xiàn)象以及經過晶體變成雙折射等現(xiàn)象,而且還發(fā)現(xiàn)具有直線傳播的特點,并認為粒子從光源往外飛,通過均勻物質形成等直線運動。牛頓的微粒說可以完整地解釋了光的反射定律,但是在解釋光的折射定律時,卻遇到了難題。微粒說只能解釋一些特殊的折射現(xiàn)象,對于一般情況下的折射卻無法解釋。包括牛頓發(fā)現(xiàn)的牛頓環(huán)也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與此同時,光的波動說對微粒說造成了沖擊,由最初的以太波動理論發(fā)展到后來的電磁波動理論。然而不管是哪種光學理論,似乎都存在一些漏洞。
正當“微粒說”和“波動說”難分秋色之時,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基于普朗克的量子理論,發(fā)表了論文《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fā)性觀點》,提出了光量子假說(也就是光子論),此理論完全沒有考慮以太的存在,并合理有效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的四大規(guī)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愛因斯坦光子論的內容
20世紀初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報刊上發(fā)表了論文《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fā)性觀點》,此論文闡述了光量子假說。在論文的開頭,愛因斯坦就認為電磁波理論雖然能解釋某些光的現(xiàn)象,但是并不能解釋全部現(xiàn)象,其理論仍存在諸多矛盾。愛因斯坦認為光不僅在發(fā)射和吸收中存在不連續(xù)的現(xiàn)象,而且在空間的傳播過程中也不連續(xù),這些不連續(xù)的能量子被他稱作“光量子”。為了證明光量子假說,愛因斯坦采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進行了推導。常溫條件下,當體積為V0的n個氣體分子被限定在一定體積范圍中,引起熵S的有限可逆變化如下:
在以上光量子假說的基礎上,愛因斯坦進一步明確:光的產生和轉換規(guī)律似乎也能按照以上方式建立,光也是由以上假設的能量子所組成的。也就是說,光量子假說關乎自由電磁輻射的量子特征;把光的特征推廣到光和物質間相互作用構成了啟發(fā)性原理。以上這些發(fā)現(xiàn)可以說意義重大。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可以成功解釋光電效應,具體解釋如下:
基于啟發(fā)性原理,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進行了整理:一個光量子把其所有能量傳給一個電子,這個光量子傳遞的能量獨立于其他光量子,某物體內部躍遷的電子在到達物體表面之前,會損失能量,假設能量損失等于零時,躍遷的電子能量為Emax,可以得下面的關系式:
Emax=hv-P ③式
上式中,v代表輻射頻率,P代表從表面躍遷的電子需要的能量,此式子可以有效解釋光電效應中躍遷的能量和光強沒有關系。
光電效應定律的發(fā)現(xiàn),使得愛因斯坦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獎。光量子理論提出后幾年,愛因斯坦再次發(fā)表論文,并在光量子假說的基礎上提出光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的特點,這是愛因斯坦首次對波粒二象性學說的探討,這一學說也成為現(xiàn)今最權威的學說。
三、愛因斯坦光子論的革命意義
量子論在20世紀初的發(fā)展,可以說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它一次次推翻了舊的物理學秩序,量子論建立在經典理論的基礎上,依靠一些有趣的發(fā)明和法則,盡管體系不夠完備,但是在和傳統(tǒng)的理論斗爭時,也具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可見量子理論的出現(xiàn)具有建設性和劃時代的意義,然而時代的發(fā)展,20世紀初的量子理論也被稱為“舊”的理論。
愛因斯坦在光量子假說提出后,遭遇了強烈的阻力。這位科學家完全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思考問題,推翻了光的本質,并且大膽質疑具有強大支持力量的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光量子理論雖然合理解釋了光電效應的規(guī)律,但是卻遭到了物理學界強大阻力,就連量子理論的奠基者普朗克也提出了反對意見。哪怕是十年后光電效應被證實的情況下,還是有許多人不接受光量子的存在,稱其“毫無根據”。光的波粒二象性在當時也很難被人理解,尤其是不符合物理形象的審美觀,物理方程中也沒有解釋二象性的方程式。
1926年物理化學家劉易斯在自己所著的《光子的守恒》中提出了“光子”一詞,從此“光子”一詞便代替了“量子”,由此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也被稱作光子論。另外,1923年的康普頓效應實驗對光的波粒二象性進行了清晰的證明,并且得到了光子被靜止電子散射的相對運動學關系。此后,光量子理論便發(fā)展成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學說,并得到物理學界的普遍認可。
四、結語
愛因斯坦光子論的提出,沖破了傳統(tǒng)物理學理論的桎梏,對普朗克的量子論進行了繼承發(fā)展,對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進行了大膽質疑。在光學的發(fā)展史上,光子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光學的發(fā)展方向,對光的波粒二象性學說的提出了奠定了基礎,具有強大的建設性和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選樹等.從牛頓粒子說到愛因斯坦光子論[J].川北教育學院院刊,2011.
[2] 王武生.用波動理論對光電效應的重新解釋[J].發(fā)明與革新,2012.
[3] 楊繼林等.“光電效應 光子”教學設計[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
作者簡介:
楊盛翔(1994-),男,遼寧瓦房店人,沈陽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物理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