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臻 李新裕 曹新川 韓占江
摘 要:該文研究了不同密度移栽裸苗棉花蕾鈴累積及脫落規(guī)律。結果表明:單株棉花現蕾數與移栽密度成反比,落蕾數與移栽密度成正比;單株鈴數增加與移栽密度成反比,落鈴率與移栽密度成正比。
關鍵詞:棉花;裸苗移栽;密度;蕾鈴變化;產量性狀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3-0056-03
棉花育苗移栽是近幾年在新疆新興的一項植棉技術,目前尚處于試驗階段。采取此項技術能減少用種成本,延長生育期,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不僅是重鹽堿地和重黏性地取得全苗的有效途徑,也是確保棉花能夠獲得高產、早熟、優(yōu)質的有效途徑之一[1-2]。
在生產中,合理的種植密度對提高棉花產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若密度過大,單株營養(yǎng)受阻,就會降低產量;而密度過小,即使單株發(fā)育較好,也很難達到理想產量[3]。有研究發(fā)現,棉花的蕾鈴脫落包括開花前的落蕾和開花后的落鈴,落鈴數常多于落蕾數,其比例約為3∶2[4]。蕾鈴脫落是棉花生長發(fā)育進程中的普遍現象,了解蕾鈴脫落的原因和規(guī)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是提高棉花產量的重要保障[5]。為此,筆者采用裸苗移栽方法,設置不同密度,研究了棉花蕾鈴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及其對不同密度的響應,進而確定適宜的移栽密度,以期為新疆南疆棉花生產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田間試驗于2009年在塔里木大學農試站進行,育苗在塔里木大學4號溫室大棚中進行。試驗地土壤為中等肥力,土質為沙壤土,前茬為菜地。
1.2 供試材料 供試棉花品種為南疆自育雜交棉天雜1號。
1.3 試驗方法 育苗方式采用無土基質育苗,裸苗移栽。密度設置為4.5萬株/hm2、7.5萬株/hm2、10.5萬株/hm2、13.5萬株/hm2、16.5萬株/hm2等5個水平,小區(qū)面積為22.6m2,4次重復。3月10日育苗,4月26日移栽。調查內容:從每個小區(qū)選取長勢均勻、能代表群體長勢的10株棉苗,從5月15日開始至7月21日(打頂后8d)結束,每6d調查一次,進行定點定株的跟蹤觀測,調查指標為蕾數、鈴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移栽密度對棉花蕾數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到,隨著時間推移,不同移栽密度下的蕾數在現蕾至打頂期間,均呈上升趨勢,至初花時全田達到最高蕾數,不同移栽密度之間現蕾數累積變化數相比較無顯著區(qū)別。開花后隨時間的推移蕾數累積呈下降趨勢,原因是由于打頂后蕾數的增長減少,并伴隨著蕾的脫落和蕾向花的轉變,使整株蕾數減少。
由圖2可以看出,移栽密度與單株的平均現蕾數成反比,隨移栽密度的增大單株的現蕾數減少,密度4.5萬株/hm2與13.5萬株/hm2、16.5萬株/hm2的單株現蕾數之間差異達顯著水平。
由圖3可以看出,不同移栽密度下落蕾數在打頂后28d左右基本停止。從開始現蕾16d到現蕾60d時落蕾數呈上升趨勢,60d時基本停止落蕾,各不同移栽密度的蕾數趨于穩(wěn)定,隨移栽密度的增大落蕾數增大。
從表1中得到,密度13.5萬株/hm2與10.5萬株/hm2、密度7.5萬株/hm2與4.5萬株/hm2落蕾率之間差異不顯著,密度16.5萬株/hm2與13.5萬株/hm2、4.5萬株/hm2的落蕾率之間差異顯著。
2.2 移栽密度對棉花鈴數的影響 由圖4可以看出,從開花后鈴數開始增多,現蕾后60d左右鈴數達到高峰期,之后鈴數隨時間推移呈下降趨勢,主要由于鈴的脫落致使鈴數減少。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相比校,裸苗移栽棉花的現蕾數累積數無明顯差別,蕾數的脫落隨密度增大而增大的趨勢;單株棉花的現蕾數和鈴數個數具有隨密度增加而下降的趨勢,落蕾數和落鈴數隨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趨勢。從5個移栽密度的單株棉花蕾鈴變化規(guī)律來看,適宜的移栽密度為4.5萬株/hm2。棉花裸苗移栽是一項成本低、用工少、操作簡便的育苗技術,有利于避開早春時節(jié)的自然災害,是一種高效的栽培方法。
參考文獻
[1]翟云龍,曹新川,文卿琳,等.新疆雜交陸地棉溫室穴盤育苗技術[J].中國棉花,2009,6:27-28.
[2]紀從亮.江蘇省發(fā)展優(yōu)質棉生產的思路與實踐[J].江西棉花,2001,23(5):5-8.
[3]蘇貴芳.棉花蕾鈴脫落的原因及防止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21:232-233.
[4]馬為勇,田金剛.棉花蕾鈴脫落的規(guī)律 原因及防止對策[J].中國種業(yè),2011,17:38-39.
[5]鞏養(yǎng)倉,李美然,盧翰,等.雜交棉在新疆的蕾鈴脫落規(guī)律初探[J].江西棉花,2011,S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