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新
摘要:黑格爾認為,家庭以“愛”為其規(guī)定,具有無限豐富的內容。家庭倫理實體有其客觀性和必然性的真理內容,并明確規(guī)定了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從黑格爾的家庭倫理實體視角觀照孔子《論語》中的“孝”,其作為“仁”的具體實踐,作為人的根本,同樣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是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孝在現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價值,其在現實中的踐履以真誠的情感為普遍內容,實踐方式則具有特殊性和多樣性。例如,浙江臨海市在傳統(tǒng)孝道文化框架內設立了民間非營利組織——孝心基金會,建立“居家養(yǎng)老+新鄉(xiāng)紳治理”的農村養(yǎng)老“鄉(xiāng)治模式”;南京市創(chuàng)建“家屬照料型”居家養(yǎng)老新模式,等等。
關鍵詞:黑格爾;倫理實體;孝;愛
中圖分類號: B222.2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2-0066-06
《爾雅·釋訓》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為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老部》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中國的“孝”文化綿延了數千年,它作為家族社會的精神基礎,維護了家族制度、社會、人民生活的穩(wěn)定,同時也使個人從中獲得了安身立命之本。但“孝”并不是自有人類社會就有的,只是到了私有財產出現、“一夫一妻制使父子關系確實可靠,而且導致承認并確定子女對其先父財產的獨占權利”的情況下,才開始產生的[1]。孔子對“孝”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闡釋,特別是從人的自然感情方面引發(fā)對父母盡孝的合理性,注重對生者的孝行??鬃雨P于孝的思想主要見于《論語》中。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不高,認為孔子的思想一點思辨也沒有,而只能稱之為“孔子的教訓”,但還是認可“它是一種道德哲學”,這種道德哲學盡管是常識道德,但卻是“善良的、老練的”[2],既然常識道德是“善良的”,那就意味著對孔子“孝”道的肯定,因為“孝”是其道德哲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可在黑格爾的另一本書中得到充分的說明:“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盵3]黑格爾對孝愛也有自己獨特的觀點,這體現在其《法哲學原理》一書中。筆者擬從黑格爾關于家庭倫理實體的思想視角對孔子的“孝”道進行闡述,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盡孝新模式(如,浙江臨海市設立民間非營利組織——孝心基金會,建立“居家養(yǎng)老+新鄉(xiāng)紳治理”的農村養(yǎng)老“鄉(xiāng)治模式”;南京市創(chuàng)建“家屬照料型”居家養(yǎng)老新模式等)尋求我們現實生活中盡孝的途徑及意義。黑格爾所處的時代已是現代社會、市民社會,與我們當代的時代背景雖然有差異但仍有共同性,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逐漸呈增長趨勢的情況下,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如何從物質上及精神上解決老人的晚年生活問題已成了迫切的任務。雖然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社會呈現多元化,在道德領域也出現麥金太爾所說的“殘篇斷章”[4],但家庭仍然是我們溫暖的避風港與加油站,仍起著維護社會、國家安定的作用。
一、黑格爾的家庭倫理實體
黑格爾的“倫理實體”是作為客觀世界的社會生活、實踐世界,是社會生活、實踐世界的共同體,是具有倫理性的實體性存在。黑格爾倫理實體的演變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庭是自然性的倫理實體,所揭示的是宗法血緣等級制的倫理關系及其秩序[5]395。家庭也是人存在的最初倫理實體,在此基礎上演進到市民社會、國家倫理實體的環(huán)節(jié)?!白鳛榫竦闹苯訉嶓w性的家庭,以愛為其規(guī)定,而愛是精神對自身統(tǒng)一的感覺”[6]175,這個愛是自然之愛,是沒有理由的血親之家,包括夫妻間的情愛、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子女對父母的孝愛,兄弟姐妹間的友愛,“唯有情愛、慈愛、孝愛、友愛的統(tǒng)一,才能構成一個現實豐富的家庭倫理實體。”[5]399家庭倫理實體有其客觀性和必然性的真理,并明確規(guī)定著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所以,“一個人必須做些什么,應該盡些什么義務,才能成為有德的人,這在倫理性的共同體中是容易談出的:他只須做在他的環(huán)境中所已指出的、明確的和他所熟知的事就行了。”[6]168黑格爾通過愛的三環(huán)節(jié),即否定孤獨的自我,在他人身上肯定自我,自我與他人的統(tǒng)一著重論述了家庭倫理實體中個體的真實存在狀態(tài),以及個體擔當權利義務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一是享受生活的權利、受撫養(yǎng)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受贍養(yǎng)的權利、享有財產的權利;二是承當相應的義務,如增進家庭財產、撫養(yǎng)教育子女、贍養(yǎng)老人等義務。黑格爾家庭倫理實體中的權利與義務是統(tǒng)一的,但并不是在量和質上的一一對等關系,比如孝愛與慈愛相比,沒有對等性,“子女之愛父母不及父母之愛子女,這是因為子女正迎著獨立自主前進,并且日益壯大起來”[6]189,兒童、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充滿活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源泉,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注,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置老年人于不顧,而是應該得到良好的照顧,包括子女的情感與物質上的慰藉,以及社會養(yǎng)老保險等制度的合理安排,只有“一個老人能夠安度晚年的社會,才可能有資格被稱之為和諧的社會?!盵5]422
二、《論語》中“孝”的現代闡釋
家庭倫理實體以愛為其規(guī)定,愛是一種普遍性的要求??鬃拥摹靶ⅰ币彩桥c愛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也具有普遍性的一面。同時,在家庭倫理實體中具有普遍性的孝愛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又因個體的不同、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其多樣化的實踐方式。難能可貴的是,孔子的“孝”思想已經蘊含著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的現代意義。
(一)“愛”與“敬”的普遍性
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仁”。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仁”,“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為仁由己”,自己欲仁而仁可至,只要修行達到一定程度?!靶ⅰ笔?“仁”的最基本實踐,也是為人的根本,“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古人多假借用字,王恕《石渠意見》:“為仁之仁,當作人,蓋承上文‘其為人也孝弟而言,孝弟乃是為人之本?!盵7]22)為人的根本是要盡孝,盡孝的本質即愛親,愛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愛親是自然的,不需要理由的。動物也有愛親的行為,但只有人才能意識到為什么要盡“孝”,知道應當如何盡孝。所以,只要是通過教育、接受社會規(guī)范而成為真正的人都會有對父母盡孝的自然之情、自然之理,否則就不是人,而是俗話說的畜牲。此外,只有人知道如何應當盡孝,這是因為人是有精神的,有思維與意志,“人之異于動物就因為他有思維”[6]12,能思維即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和看法,從而形成思想和觀念;有意志,即是有欲望、有沖動去做與行動,把思想和觀念變成現實的存在。而意志在黑格爾那里與自由等同,把自由意志放在一起使用,正是因為人有思維與意志,是自由的、能動的主體,所以會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知道真正的孝德除了要在身邊照顧父母的身體,保障父母的物質生活穩(wěn)定外,“父母,唯其疾之憂?!保ā墩撜Z·為政》)更重要的是從內在方面要求子女對父母孝敬的真心實意,孝的行為要使“愛”和“敬”內蘊、充盈期間,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如果只是為義務而盡義務,沒有敬重之情,僅限于從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與動物無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真正的盡孝,是個體主體的內心自覺自愿,是主動、自由地去踐履,而不是因為外界的逼迫??鬃右鬄槿俗诱咭龅礁改赣惺拢鲃臃鋭?,而且保持謙恭平和的態(tài)度:“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為政》);“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ā墩撜Z·學而》)
在家庭倫理實體中,愛的普遍性還表現在普遍意志上面,這主要是因為:“家庭關系由于其天然的自然血親性而成為一個具有自然等級、身份依賴性的倫理實體。”“在家庭倫理共同體中沒有個體與特殊,沒有個別與特殊,沒有個別意志,只有家庭這一普遍整體及其意志,家長是家庭這一普遍與整體的化身與代表,家長的意志即為家庭的普遍意志。”[5]395-396家長的意志能成為普遍意志,是因為他們有通過努力奮斗所積累的物質財產,他們有豐富的社會人生經歷而積累的精神財富,以及對子女竭盡全力的養(yǎng)育與教育,他們對子女的這種愛是應然的責任,但更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因為他們不是因為要求子女的回報才滋生慈愛的。所以對父母盡孝要求順從。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保ā墩撜Z·為政》);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同樣體現了父母的普遍意志的權威性,李澤厚先生認為這是為了保護本氏族的生存經驗的重要性,這才是“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原因[7]29。
(二)“孝”的實踐方式的多樣性
“孝”道的普遍性需要愛、需要敬,需要順從與遵守,但這種普遍性還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體現出來,與“仁”的普遍性一樣,是具體中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與西方抽象的普遍性不同,如牟宗三先生所言:“沒有經過超越分解的方式去抽象地反顯它,而只在具體清澈精誠惻怛的真實生命中去表現它,因而仁之為普遍的法則不是抽象地懸起來的普遍法則,而是混融于精誠惻怛之真實生命中而為具體的普遍,隨著具體生活之曲曲折折而如水銀瀉地,或如圓珠走盤,遍潤一切而不遺的這種具體的普遍。”[8]另一位新儒家劉述先也有類似的評價:“《論語》全書充斥了孔門師弟對于德性體會的相機指點,所著重的是具體的情景,而非抽象的概念性思考?!盵9]為行仁之本的孝,其普遍性是具體中的普遍性,不同于黑格爾演繹的抽象的普遍性,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感受性與貼己性,但它同樣滲透著思維的認知活動,具有客觀性與合理性。也就是說,家庭以愛為其根本,敬愛父母、孝順父母是普遍性的要求,但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孝”的理念,真實地履行孝的義務,這需要考慮特殊性,考慮個體所處的具體情境以及個體的能力,孝的踐行具有多樣性。
首先,普遍的“無違”、順從有特殊性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盲從。雖然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但特殊情況下如果父母有做得不合理的地方,為人子者應該講究方法,以婉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于不義。如果還是勸諫不成,在不違背敬愛的普遍原則下,仍然尊敬父母而不逆,雖然憂傷,卻不埋怨:“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以黑格爾的觀點看,即便如此,仍然有必須堅守的原則,即不違逆父母而做的事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他人生命之上。如,對親親相隱的看法。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孔子認為兒子替父親隱瞞才是正直的,這固然體現了一種自然之愛、人情之理,也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家庭主義的親情主義被看作是最高的價值,是封建宗法等級社會的穩(wěn)固劑。因此,當父子家人如有犯罪,道德和法律都鼓勵或默許他們之間的相互隱瞞和庇護甚至可以代父受刑。但這種私情大于公法的情況,顯然與現代社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相違背的,允許合情不合法的親親相隱,可以保障一家人的親情,但卻損害了另一家的親情,甚至整個社會眾多家庭的親情,從而有礙于現代法治的建設,實現不了人的獨立、平等、自由等權利。如果孔子的“直”也是“正直”的話,“僅僅在一般意義上忠實履行義務的‘正直,還并不是真正的美德。如果不能做到將普遍義務要求特殊化履行,不能在更高價值精神引領下履行義務,這種對于義務的履行還只是為義務而義務,這種美德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美德?!盵5]376
其次,“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對父母盡孝須在身邊照顧,這是 “孝” 的普遍性的倫理道德原則,但并不是所有不在身邊照料的子女都不是孝子、孝女,只要有正當合理的理由,如為了學業(yè)等還是可以外出奮斗的,特別是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環(huán)境,要學有所得,有出息、有功業(yè),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能光宗耀祖,遠游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為民請命,即是明證。
最后,孔子要求子女在父親去世后要“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正如前面所言,是為了強調生存經驗的重要性以及體現父親的家長意志,但也只是要求三年不改而已,話中暗含有三年之后如果子女成熟了,有了更多的經驗和閱歷,如果父道出現了不合理的地方,也是可以對父道進行揚棄的。
(三)“孝”是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
黑格爾認為,在倫理實體中的個體相對于倫理實體,是偶存對實體的關系,這種偶存性“不僅僅指個體生命本身的有限性與偶然性,亦不僅僅指具體個體活動對于倫理共同體影響的局限性與偶然性,更重要的是指個人存在及其意義都必須從倫理共同體中獲得根據?!盵5]366即倫理共同體具有歷史性、客觀性,對個體而言具有先在性,表現在他的出生、成長、勞動等實踐活動都離不開倫理共同體。個人在家庭倫理共同體中得到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同樣,家庭倫理共同體也明確規(guī)定個體應該承擔相應的義務,如積累家庭財產、教育子女、贍養(yǎng)老人等,中國“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就是要求權利和義務統(tǒng)一的一種最直接的體現。朱貽庭先生也認為,“孝”本質上是對父子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反映[1]8??鬃诱J為,父母去世,子女應該守喪三年以盡孝道,因為父母嘔心瀝血哺育三年自己才能脫離父母之懷,這是以時間作為對父母的一種報恩的衡量標準。事實上,孔子的這種對孝的主張也蘊含著孝是權利與義務統(tǒng)一的思想。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已以聽于冢宰三年。”(《論語·憲問》)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荆路蝈\,于女安乎?”曰:“安?!薄芭?,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宰我認為三年丁憂太久,對禮會生疏、對音樂會忘記,認為守喪一年就可以了??鬃优険粼孜业南敕?,認為宰我不仁,因為子女從父母獲得的,父母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盡管不是對等的對待,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平等的對待。從孔子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內在情感的重視,以心理情感作為孝的最終依據。朱貽庭先生也認為,“三年守喪”這傳統(tǒng)禮制,“以子有父母三年之懷愛為根據的,因而是子愛親之心(仁)的自然且自覺的要求,既合情又合理。”“‘仁是‘禮的心理基礎,沒有‘仁這一發(fā)自內心的道德意識,就不能遵守禮制?!盵1]43也就是說,禮這種形式承載著愛親這一情感的內容,這是他要求守喪三年的原因所在,盡管“三年”大概是沿襲遠古氏族傳統(tǒng)“禮制”,沒有理性的依據、解釋[7]305。但在另一方面,孔子的這段關于孝的言論也給后人進行改造打開了大門,即認為如果心安了也可以縮短守喪時間。事實證明,只要對父母有真誠的愛,“孝”的實踐方式是可以多樣的,而且可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增添更多豐富的內容。
三、“孝” 的現代價值與傳承發(fā)展
孝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穩(wěn)定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和萬事興”。尤其在古代的宗法社會,忠君與否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孝順,選拔人才的標準也是看其是否孝順?!靶⒋?,則忠”(《論語·為政》),李澤厚認為這“是基于小農業(yè)血緣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結構之上的生活規(guī)范,發(fā)展而為此儒家之倫理政治,其中所含之‘溫情脈脈,今日只個體完善的宗教性私德的意義,而非以契約性和理性主義為特征的社會性公德所必需了。但前者對后者又仍可起某種‘范導作用?!盵7]49“孝”對社會公德能起范導作用主要是因為其中的愛,能真心實意地愛父母,就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地愛他人的父母、尊重別人,沒有愛的外在約束是難以使人形成社會公德的。道德,更多的是一種自律,自律來自于對人類的愛,對他人的愛,甚至對動物、植物的愛。故孝愛在現代社會仍具有社會、國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愛為規(guī)定的特質仍然是我們生命個體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地,是我們休息的港灣和精神的加油站,是我們調節(jié)身心和諧的一個處所,只要存在著家庭,孝愛就是家庭倫理共同體明確規(guī)定的必然之則。我們要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首要的就是家庭和諧,而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由己及人的同心圓式的倫理道德模式由于符合人性,可以給當代人以借鑒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愛國 敬業(yè) 誠信 友善”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去倡導,也符合人性發(fā)展的思路。
在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的背景下,在個體日益追求民主化、主體化、獨立化而又面臨物質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沖擊的當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需要從國家層面和個體層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使老有所養(yǎng)、所醫(yī)、所樂。如,對于個體來說,“孝”的踐履方式需要多樣化和具體化。這是因為,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交通的便利,家庭成員的活動范圍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村、一縣、一省、一國之內;另一方面,在現代民主社會,每個人都有理性、自由,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價值觀,因而對于父母的孝也就具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首先,父母是自由能動的主體,盡孝要考慮父母的不同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以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在父母最需要物質的幫助時,首要的就是提供經濟上的支持,給錢是最好的方式;父母在又必須遠游才能有更大的發(fā)展時,事業(yè)發(fā)展順利、生活如意也是對他們的一種盡孝;可以出資給父母旅游,或讓他們參加公共活動;可以給他們購置軟硬件設施都完備舒適的的房子,房子可以是買與自己所住的同一個小區(qū),不同住一屋檐下,既可以方便照料,又可以享受小家庭的自由與樂趣;可以保持傳統(tǒng)的盡孝方式,和父母住在一起,親自服侍他們,與父母享受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樂趣;如果父母生病不能在身邊照料,則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請保姆、醫(yī)護人員或社區(qū)人員照顧,但如果老人期望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與子女共度,這就需要排除各種阻礙因素回家陪伴父母,子女應該在父母的有生之年盡孝,否則出現“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情況,悔之晚矣;父母都有退休金,沒有經濟負擔的,需要的只是子女的精神安慰,只是子女“?;丶铱纯础保蔷统;丶铱纯?,幫父母捶捶背、洗洗碗、嘮叨家常。
我國2013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已從法律制度上保障和維護孝道,如規(guī)定家庭成員有義務對老年人進行“經濟上供養(yǎng)、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并鼓勵家庭成員與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如果子女冷落或忽視父母則屬于違法行為。2014年10月南京市民政局推出的養(yǎng)老服務新舉措即是對孝道的傳承和發(fā)展。工作人員在調查居家養(yǎng)老時了解到,許多特困家庭老人的子女是下崗失業(yè)人員,每天起早貪黑地在外面打工,沒掙幾個錢,卻不能照顧服侍自己年邁的父母?;谶@種情況,南京市民政局采取了把政府購買服務照顧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錢拿出來,直接“聘用”老人的子女這一措施,這樣就可以實現失能老人家庭養(yǎng)老與解決子女家庭經濟負擔雙受益的效果。此外,南京將大力推廣建立的“養(yǎng)老服務時間銀行”也體現了孝中的權利與義務統(tǒng)一的思想。即志愿者參與服務老人的時間,就像到銀行存錢一樣可以存進“志愿時間銀行”,當志愿者本人需要幫助時,可以像取錢一樣從“志愿時間銀行”中提取一定時間,得到其他志愿者的服務。這得到諸多市民的認可,如南京在秦淮區(qū)大光路街道大陽溝社區(qū)開通的首家社區(qū)“志愿時間銀行”,就已吸引了不少“儲戶”。浙江臨海市的東溪單村(全國首個孝文化建設典范村)則是通過召喚新鄉(xiāng)紳回鄉(xiāng)開展鄉(xiāng)治公益活動,設立了民間非營利組織——孝心基金會。孝心基金主要用于改善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增加他們參與社會集體活動的機會,獎勵由百姓自己評選出的身邊可敬、可信、可親、可學的孝子、孝媳等孝老典型,將“孝”與“信用”劃上了等號。正是在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和鼓勵下,東溪單村使“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的愿景得以實現。這種借助于市場經濟的經濟手段、激發(fā)權利與義務意識而成功實現的孝文化的現代轉型,極大彰顯了黑格爾的倫理實體精神,即對老人有真誠的敬與愛,權利與義務能夠得到統(tǒng)一,普遍和特殊也實現統(tǒng)一。也就是說,不管是哪一種盡孝方式,只要心意到且行動到,遵守最基本的孝的價值觀,對父母盡孝出自內心的自覺自愿,注重對父母身體噓寒問暖,注重精神關懷,等等,這種孝就是真正的孝。個體也正是通過對孝的具體踐行來成就自己的道德理想,使自己的道德價值取向與人類美好的社會生活所追求的價值統(tǒng)一起來。
毫無疑問,對老人的孝需要國家與外在輿論的制約與監(jiān)督。如,國家從制度上做到公平正義的安排。這主要體現在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從物質上讓老年人免除后顧之憂,或者完善社區(qū)的設施,以個性化的服務照顧老人;如果有子女沒有盡到贍養(yǎng)老人義務的,國家應有相關的法律制裁。之所以需要國家這一公器,主要是由于一方面?zhèn)€體有任意性、沖動性,有可能完全執(zhí)著于自己的特殊利益、個人利益而忽視了其在倫理共同體中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另一方面,由于“愛是感覺,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對于這種主觀的東西,統(tǒng)一無能為力?!盵6]170所以孝需要外在的制度正義安排,同時需要輿論的監(jiān)督,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清明良序的和諧社會。但孝得到踐履最終還需要個體主體“孝”美德的養(yǎng)成,即通過個人美德、個體的良心,實現孝行的自律。而這離不開家庭倫理共同體,離不開其他倫理共同體,如學校、社會、國家等。正如孔子所認為的,人在其本性上原是相差無幾的,只是由于后天習俗的不同造成道德品質上的差別,這一后天習俗就體現在不同的倫理共同體中。在黑格爾那里,個體美德的養(yǎng)成也是依靠人的自覺意識、生活實踐的教育以及倫理共同體中良好的風俗,使“孝”的行為方式成為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成為性格中的“習慣”,這就是人的“第二天性”[6]170。在家庭倫理共同體中除了進行規(guī)范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親身示范,這種言傳身教可以潛移默化地內化成子女自覺的道德要求。學校的德育不只是教會學生懂得外在的孝道規(guī)范,還要結合學生的特殊性及不同情境引發(fā)他們孝的意識,同時強調道德的實踐,如布置作業(yè)讓他們回去幫父母做家務、洗洗腳等。知識與美德具有統(tǒng)一性,但德性的培養(yǎng)最根本的途徑還是實踐,它是在生活實踐中表現的道德的品質,唯其如此,才能如蘇格拉底所說:美德即知識。
參考文獻:
[1]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增訂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8.
[2][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19.
[3][英]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1999:127.
[4][美]A.麥金太爾.追尋美德[M].寧繼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1.
[5]高兆明.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導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6][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李澤厚.論語今讀[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8]鄭家棟.道德理想主義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學論著輯要[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275.
[9]鄭家棟.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劉述先新儒學論著輯要[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