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勤,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因長期主持《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欄目,被億萬中國家長和孩子親切地稱為“知心姐姐”。七年前退休的她,如今依然在忙碌。
精氣神別丟
不少人退休后,人都邋遢了。
常聽到有人喊:“老王頭你怎么不理發(fā)刮胡子了?”老王頭回答,在家要什么好,誰看啊。而這往往就是退休前皮鞋都擦得锃亮的老王。
老人退休了,角色就轉(zhuǎn)變了,但不能因此就沒了精氣神兒,不管不顧了。要知道,有了精氣神兒,積極樂觀,也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快樂。
我生性“樂天派”,總想給別人帶來快樂,在別人眼中總是充滿了活力。有一次腳骨折了,打了石膏,還被北京西城團委請去給輔導(dǎo)員講課。他們的理由是:“盧老師,您的腳不能走路,可您的嘴還能講課呀!”我只好架著拐走進會場。到臺前一看,我笑了,桌子下放了一床大棉被,讓我放腳用。
這事兒不知怎么被浙江團省委少年部部長俞能知道了,他說:“太好了,您這回有時間了!”硬是把我請到杭州去講課。我是坐在輪椅上下飛機的。見了面,我對俞能說:“太好了,你讓我享受了一次殘疾人的待遇!如果不骨折,哪有這種體驗呀!”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敬一丹和制片人杜禹來看望我,我們談笑風生,開心極了。離開我家,敬一丹問杜禹:“咱們今天干什么來啦?”杜禹說:“看盧老師來了?!?/p>
“盧老師怎么啦?”
“不是有病了嗎?”
“什么病來著?”
“不是腳骨折了嗎?”
“怎么沒看出來呀!”
我不建議老人這么拼命,但這種精氣神兒卻能讓自己更快樂。
家家有本快樂經(jīng)
我媽臨終前的一年,從床上摔下來,骨折了。她平心靜氣地躺在床上靜靜地調(diào)養(yǎng),誰去照顧她,她都笑臉相對。大家說:“有病的老人一般脾氣都怪,瞧這老太太心態(tài)多好,那么通情達理!”
樓上一位老奶奶也骨折了,卻是整天在床上又哭又罵、不吃不喝,兒孫們慌成一團。聽說我媽好得快,立刻派了三名“代表”下樓來討教“妙方”。
我媽給他們開了三個方子:“一、想得開。回去告訴你媽,摔也摔了,病也病了,怨誰也沒用,三分治,七分養(yǎng),好好養(yǎng)著,傷筋動骨一百天。二、吃得進。愛吃什么吃什么,愛喝什么喝什么,沒有,叫兒女給你買去。三、想得美。甭想那么多,老人有病,身邊有兒女照顧,這就是福分,好好享受吧!”幾位“代表”如獲至寶,回去傳達了媽媽的三條“妙方”。聽說這“藥”還挺靈,老奶奶聽進去了,也想明白了。
人們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其實,應(yīng)該是“家家有本快樂經(jīng)”。
把孫子當拐杖
雖然一直從事教育工作,但我的觀點是,誰的孩子誰來帶,教育孩子是他父母的事情,而不是老人的事情。
很多老人對孫子過于溺愛,事事都替孩子去做。老人應(yīng)該把孩子當拐棍使,而不是給孩子當拐棍用。我經(jīng)常讓孫子幫我做事。孫子三歲時,有一次帶他出去玩,因為我腿不好,要上臺階的時候,就讓孫子輕輕扶著我,他這樣做了之后很有成就感,回來一直說:“今天我扶著奶奶上樓梯啦!”東西掉了,我就讓孫子幫我撿一下,他當游戲就做了,也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