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莉
一、藝術設計的“真”——實用性
在羅馬時代人們在建筑方面十分注重其實用性,建筑家維特魯威所提出的建筑三原則當中,第一位便是建筑的實用性。格洛佩斯也說過:不論是房子、桌子還是凳子,物品所應該具備的一些功能性要求我們在設計師都應該要考慮進去,在這基礎之上設計的物品都要為自身的目的服務,也就是說物品在應用時,要將其實用性的功能體現出來。其實, 實用,不僅僅是指客體本身,而是要讓其的某種功能,效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的需求,而藝術設計的實用性則是在滿足人對建筑的基本要求之后,還要在美感上滿足人類的需求。在現代,人們針對自己的最基本的物質需要和生活需要來設計和制造物品,不管是高檔物品還是平民物品,都會以實用性作為設計的本質特征,究其來源都是實用性,這已經成為了現代設計的一個最基礎最關鍵的原則。
產品的使用價值就是人類在設計和制造物品時物品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功能,同時使用價值作為產品的根本屬性之一,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產品沒有使用價值就失去了其作為商品的意義。而人類在設計產品時,就是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而這種活動對于人類來說是具有一定的自覺性的,也就是這種自覺性在督促人類在以前的基礎之上不斷的進行改進。
人的需要決定了產品所需具備的功能,如此注重產品功能就是因為產品的價值取決于功能。要想人類生活有所提高,我們就得從人類需要上對產品進行改造,創(chuàng)造更好的產品。如果產品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能夠服務于外在目的,這樣的設計才是成功的。因為設計產品的價值意義依存于它的功能,所以功能有效性成為判斷產品價值的重要尺度。
藝術設計的功能性特征對于產品來說是第一位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藝術設計的功能還在不斷地衍生新的功能,滿足人們更為多樣、細化的需求。
設計的功能性分為以下幾點:
(1)使用功能,又稱物質功能,即產品的最基本的功能,是為了達到預定目的、滿足某種用途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如茶杯可以用來飲水,建筑可以用來居住等等。
(2)認知功能,即產品的外在形式向人們表明它是什么,意味著什么,而這種功能應該從心理層面或者精神層面來分析。其中,這種功能有大體分為四種:1.指示功能 2.展示功能 3.象征功能 4.審美功能
1)指示功能。指示功能和實用功能息息相關,商品的實用功能得通過其指示功能實現。指示功能的含義,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能夠讓人類在操作上更加迅速、便捷,在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下,產品從外形上提供一定的信息,讓人們能夠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形勢;進而根據這些來判斷應該用哪種行為來對待產品。
2)展示功能。人類的文化成果通過產品這一信息傳播的物質載體,用影像、音樂文字等具現化的功能來展現出來,然后想外傳播,將產品的展示功能充分發(fā)揮。
3)象征功能。產品除了從外觀上顯示其表面特征,還用自身作為表現產品內在特征一種表達符號,可以用來表達不一樣的觀念和思想、不同的態(tài)度和心愿,讓其成為一種象征或者隱喻,然后用抽象化的形態(tài)來豐富自身形象,使產品更加深入人心;而人類自己也利用產品的象征和隱喻的功能這一點來塑造更加豐滿,具有感情的人物,來推銷自己,從而實現自我滿足。
4)審美功能。美是每一個人都追求的東西,而產品的美則會給人帶來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悅,這種美就是人針對產品的形式特征所產生的審美功能。如果產品不僅具有指示功能、展示功能、象征功能,同時還具備審美功能的話,就可以喚起人們對產品的外在形式的審美感受,從而滿足自身對美的追求。審美功能有三大特征:普遍性、直覺性、超功能性。而且審美功能在審視的過程當中并不需要作過多的審理和判斷,而是直接由表象和視覺來判定其美丑,給人更加直觀的切身體驗。
二、藝術設計之“善”——精神性
藝術設計產品的美除了具有自然屬性,還具有審美特征,這是人的某種精神,是人的主觀情感決定了審美動機和需要。而這種需要在達到滿足之后,精神上變回產生超于物質的愉悅感、舒適感和美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便會需求精神上的刺激,正如古話所說:飽暖思淫欲。這正是藝術設計的“善“的特性,精神性便是從此而來。產品的精神性就是在滿足了功能性需求之后,還能滿足其精神需求。這種精神性需求也在設計師的考慮范圍之內,畢竟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精神性需求之一。
這種根據人的精神性需求進行設計,其實是設計的人文價值的體現,也是物質和精神的交流。正如美國設計家在《設計21世紀的產品中所說的》個性應當存在,在未來,個性會為設計提供前衛(wèi)的思想觀念,不僅僅只有設計的美感,還有人性上的關懷。這種人性的關懷就是設計師對消費者的愿望的深入理解,然后在進一步的實現,這種從物質到精神上的交流是每一個設計師都需要的,而消費者在消費精心設計的物品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愉悅感和舒適感,又會反作用于設計師,以達到雙方的精神追求。
由此可見,設計除了能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實用功能之外,還能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使接觸或實用設計作品的人產生愉悅的情感是設計家的創(chuàng)造帶給消費者的精神滿足。科技的發(fā)展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而在其發(fā)展的同時還在不斷的促進著人類世界的全面發(fā)展。藝術設計師在表達自己所想要表達的精神世界和象征意義時,都會采用顏色、材質和空間組合等建筑當中經常運用的元素來構造一種具有自己特點的藝術形象,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藝術設計之“美”——欣賞性
藝術設計的欣賞性從不同方面來講也是其設計的審美性。審美性就和產品的審美功能相似,都是要從內在和外在讓人們能感受到美的共鳴,在美的需求方面滿足群眾,也是讓設計師或者說之后的使用者在精神方面達到互通的程度。
一個產品是否具有審美功能,主要還是要看設計的物品和人之間在交流時是否能夠達到對美的共鳴,而產品的美感則要從兩方面取得。而另一方面是物質層面,這一層面就是看產品自身的外表和其功能是否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其實就是功能美和形式美是否都具備。
一方面,就是從情感層面來分析是否具備審美功能,主要還是來自人對產品的的情感體驗。從情感方面來看,我們能夠、完善形式美和功能美來獲得審美體驗,但是同時有很多的審美體驗都是不理性的,毫無邏輯的,這時候的審美體驗很難說是否具有審美功能。要想對產品產生比較客觀公正的審美功能,可以將其實用功能、精神需求、還有一些對產品使用過的經驗知識進行綜合,在此基礎之上在進行審美功能的判斷較為科學。深入研究這些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將會是設計定位的重要依據,也是設計者對人的本質的關懷。
設計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外在表現,是一種具有美感經驗、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動,所以設計與審美有天然的關聯(lián)。設計的審美表現為功能美、形式美、情感美三個不同的層次。三個層次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功能美,畢竟功能美作為一種物質基礎給形式美和情感美提供了來良好的發(fā)展前景,形式美和情感美都以功能美作為出發(fā)點,不斷的向后延伸、深入。而三者之間也存在著辯證關系功能美是形式美和情感美的基礎,形式美則是功能美的深化的結果,情感美則是功能美與形式美的升華,三者相輔相成。處理好這三種美之間的關系,是增進設計品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必要條件,也是設計美學追求的目標之一。優(yōu)秀的設計應當體現功能美、形式美和情感美的高度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