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鳳雪
【摘要】:《蒂爾·歐倫斯皮格爾》是德國非常著名的一本民間書。書中的主人公就是蒂爾·歐倫斯皮格爾。在德語里“蒂爾”代表“聰明”,“歐倫斯皮格爾”代表著“真理”,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預示他將用一些非常“聰明”的方式來告訴人們“真理”。主人公在德國的游蕩村莊、城市以及不同國家的途中遇到了來自不同階層的各色各樣的人,書中對這些人的描述精彩又趣味橫生,當然也頗具諷刺意味。該書自從1515年首次面世后在德國不斷流傳和閱讀,直到今天在德國影響力巨大、頗受歡迎。在中國,該書的影響力卻十分有限,只有相當少數(shù)的人們了解此書,研究此書的還寥寥無幾。本文將對書中出現(xiàn)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析以及當時的社會存進行分析,從而獲得對中世紀的德國社會現(xiàn)狀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民間書出現(xiàn)的理論基礎
1440年德國人古滕貝格發(fā)明了印刷術(shù),為民間書的出現(xiàn)和傳播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這極大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從而進一步促進民間文學的發(fā)展。就語言方面,中世紀科學和文學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但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人們說的都是民間語,很大一部分人對高大上的拉丁語一竅不通。隨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民間語言的傳播得到了極大地發(fā)展,從而促進了民間文學的廣泛傳播和文學形式的多樣化。中世紀廣受歡迎的一種文學形式是“Schwank”,即滑稽故事。滑稽故事的表現(xiàn)形式不一,其最初目的是通過一些惡作劇的滑稽的小故事來娛樂民眾,主題也多為敘述日常生活趣事、社會等級制度沖突或者是社會矛盾沖突等,情節(jié)通常是弱方代表作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通過一系列別出心裁的小智慧小聰明愚弄或者戰(zhàn)勝強的一方。在笑聲中人們感受到了故事所表達的對社會道德淪陷以及傳統(tǒng)固化的思維和行事模式的尖刻諷刺,其寓意發(fā)人深省,令人深思。這種文學形式為“飽受等級制度壓迫,翻身之望渺茫的底層蕓蕓眾生提供了一種精神慰藉和情感解放”(豪士·霍夫曼(2006):德國文學的基本文體風格和形象,58頁)。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所處時代的社會弊端和不公,其教育意義不言自明。
民間書中的階層形象
書中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階層是市民階層,書中的主人公同市民之間發(fā)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蒂爾出生于農(nóng)民家庭,但他通常把城市做為自己的“據(jù)點”和活動場地。蒂爾愚弄市民的方式大多按照一個模式,即他為了能在手工業(yè)主那獲得工作,假裝自己是學徒,然后在跟業(yè)主打交道時他利用手工業(yè)主說話的缺陷來玩文字游戲,造成句意混亂,從而愚弄業(yè)主,進而達到批判市民階層的局限性的高度。比如在“蒂爾·歐倫斯皮格爾烤出了貓頭鷹和長尾猴形的面包”這個小故事里蒂爾成為了面包師的學徒,問面包師該烤什么的時候,面包師立刻不耐煩了,怒氣沖沖的對蒂爾吼道:“你問我該烤什么?你到底是不是烤面包的?該烤啥就烤啥!烤貓頭鷹和長尾猴!”從這段話語中不難看出代表市民階層的面包師的易怒,毫無耐心以及專斷的特質(zhì)。蒂爾為了報復面包師,故意把最后一句話理解成字面意思,真的烤了貓頭鷹和長尾猴形狀的面包。當然面包師的意思是讓他該烤啥就烤啥,按照面包師通常固定的模式來。所以當面包師外出回來之后發(fā)現(xiàn)蒂爾的所作所為之后,不禁對蒂爾破口大罵,“一溜煙沖到蒂爾面前”,“扯著蒂爾的肩膀”, 暴力粗魯一面顯現(xiàn)無疑。讓蒂爾賠他面團錢,并且不給蒂爾發(fā)工錢,勾畫出一個自私自利,毫不顧忌他人的形象。蒂爾竟然烤出了貓頭鷹形狀的面包,這對他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對他來說面包師就應該一直烤傳統(tǒng)面包。因循守舊同時也愚昧的面包師躍然紙上。通過這個故事蒂爾對市民階層的諷刺和批判之意昭然若揭。
在“蒂爾·歐倫斯皮格爾買大木桶牛奶”這個故事里事情的起因是廚師向蒂爾抱怨說,農(nóng)婦們現(xiàn)在在集市上賣的都是些不新鮮的果蔬、瘦弱的家禽,尤其是牛奶,都是她們摻了水的牛奶。蒂爾為了教訓一下她們,找到一個大木桶并聲稱高價收購牛奶。農(nóng)婦們聞言競相趕來,爭搶著把自己的奶倒進木桶里。桶滿之后蒂爾對她們說他沒有現(xiàn)錢,得以后再付奶錢,“幾乎還沒有人意識到蒂爾話里的意思”,“大家已經(jīng)從四面八方爭搶著打仗般地擠到木桶前”,“你推我擠” “罵罵咧咧”,只是為了取回自己倒進去的奶。為了取奶農(nóng)婦們之間爆發(fā)了激烈的謾罵和爭吵。這些農(nóng)婦們之前結(jié)成了同盟,一同在奶里作假,但在蒂爾小小的利益誘惑之下同盟立刻瓦解,大家各自拆臺。唯利是圖,不講道德,愚昧無知的農(nóng)民階層可憐又可恨。
除了市民和農(nóng)民階層,書中還出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階層和學者階層,但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蒂爾的手下敗將:從一味追求享樂,對蒂爾百般討好的公爵到竟然要求蒂爾教驢學會讀書識字的布拉格教授,這些位于較高社會階層的人的表現(xiàn)更加令人驚詫和可笑。由此可知當時社會的腐朽和愚昧。
中世紀的社會現(xiàn)狀和社會批判
中世紀的德國集市經(jīng)濟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蒂爾·歐倫斯皮格爾的洗禮和童年”里出現(xiàn)了有關(guān)集市的描述:“離城市越近,則集市越多。有人牽著山羊或者綿羊朝集市走去,有些則背上背著籃子,里面兩三只鵝探頭探腦的伸著脖子。這里描述的是趕集日的情形。城市的建立促進了城鄉(xiāng)之間的貨物交換,“農(nóng)民可以在城市買到生活必需品,只要他們手頭有剩余,就可以到集市上賣掉再去買手工業(yè)產(chǎn)品。”(參照 努瑟·皮特(2012): 德國文學—— 中世紀至近代社會和文化史,290頁)。同樣在“蒂爾·歐倫斯皮格爾和賣雞的農(nóng)婦”里也有關(guān)于集市日的描寫:“說閑話聲,討價還價聲,喋喋不休的說話聲以及牛羊叫聲交織在一起,沙拉、小紅蘿卜、黃瓜和南瓜色彩斑斕賞心悅目?!边@段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機勃勃、熱鬧非凡的集市景象。除此之外文中還多次出現(xiàn)行會這個機構(gòu)。在“蒂爾·歐倫斯皮格爾藏在峰筐里”這一故事里蒂爾和母親回老家,親戚都想愚弄蒂爾而沒有人詢問他“屬于哪個行會”,這說明行會對于普通百姓的重要性以及行會的普遍性。
蒂爾的惡作劇從本質(zhì)上而言并不是故意愚弄他人或者給別人造成傷害,而是對社會不公和社會弊端的反抗。書中寫到蒂爾出生的農(nóng)民家庭在父親死后每況愈下,因為沒人從事體力工作養(yǎng)家糊口。除此之外農(nóng)民還受到地主的剝削,要上繳高額租金。但國王的生活卻是奢侈無度的,在書中國王對蒂爾說“宮殿馬廄后面的草坪上全是駿馬,你想要哪匹都行?!辟F族終日無所事事,對蒂爾百般討好,只是為了能讓蒂爾取悅自己,哪怕?lián)p失錢財也在所不惜。這從一個側(cè)面展示了統(tǒng)治者生活的富貴,同時也表達出了貴族生活的腐化墮落,在其位不謀其政以及對貴族統(tǒng)治合理性的質(zhì)疑。讀者也能從書中感受到階層之間的巨大差異以及社會的嚴重不公,加深對蒂爾惡作劇的理解。
結(jié)語
通過分析我們得知,《蒂爾·歐倫斯皮格爾》這本民間書不僅僅只是一本講笑話的書,而是有很深的社會批判意識。本書“不再一味擺出正經(jīng)面孔,而是戲事嘲人,不避俗濁......有論者謂,文字一道,其所以人人者,壯詞不如諧語”(沈婷,《文化研究》)。乍一看蒂爾·歐倫斯皮格爾是個傻瓜,實際上與同時代的人相比他在思考能力及深入事物本質(zhì)的能力上更勝一籌。主人公故意的去追求語言的表面意思而使得人們驚訝至極或者離奇憤怒,不過只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暴露這些人的無知、因循守舊以及揭示時代的種種弊端。這本書給當時甘于壓迫和剝削的人們敲響了警鐘,也給那些不滿社會現(xiàn)狀的人們提供了精神解放和慰藉。對于后人來說我們則可以通過閱讀這本書獲得一個對中世紀德國社會的可靠的、直觀而又生動的概覽。
參考文獻:
[1]豪士·霍夫曼.德國文學的基本文體風格和形象. 2006: 58.
[2]努瑟·皮特, 德國文學—— 中世紀至近代社會和文化史 .達姆斯塔特: WBG, 2012: 290.
[3]沈婷,《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