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姣
【摘要】:“楊柳”是我國古代送別詩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柳與留諧音,作為挽留意象表達詩意的淵源可追溯到《詩經(jīng)》,其意象的產(chǎn)生與民間“折柳贈別”民俗發(fā)展相關(guān)。楊柳意象在唐宋詩歌中引用最為頻繁,本文將以游宦詩與游子思婦詩為例,分析其在送別詩中的內(nèi)在意蘊。
【關(guān)鍵詞】:楊柳;意象;送別詩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1]所有情感中,可以說黯然銷魂者唯有離別,就算是現(xiàn)在這個交通十分便利的時代,每當離別時,親友們與游子都感到萬分不舍,更何況只是以馬為主要通信工具的古時人們。對離別更是不舍,甚至是恐懼。因而,歷代古詩中,離別詩、送別詩可謂是分量出眾。
一、送別詩中楊柳意象的發(fā)展
而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币黄_始,楊柳就與離別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奔赴邊塞的將士望著家鄉(xiāng)的柳樹,那柳條在風中飛舞,多像親人呢依依不舍的收輕撫過戰(zhàn)士的衣裳,仿佛是那無聲的留戀?!傲闭撸粢?“絲”,思也。這樣看來楊柳表離別是再恰當不過了。
到漢代,折柳贈游子已是成為一種大眾民俗,最早記載折柳與送別相聯(lián)系的是記錄秦漢時期關(guān)中歷史地理的《三輔黃圖》一書,其卷六“橋”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客至此,折柳贈別?!薄队轰洝芬噍d:“漢世凡東出函潼,必子霸陵始,故贈行者于此,折柳贈別?!卑粤陿蜻叄瑮盍鴺湎?,那枝枝柳條不知見證了多少離人淚。[2]
如若說折柳離別在漢代仍然是一種地方性風俗的話,到隋唐一代,經(jīng)盛唐詩人的不朽詩筆,則是將楊柳惜別的意義徹底的從地方風俗推進了詩詞意象的行列中?!澳昴炅?,霸陵傷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中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3]連一代瀟灑自如的詩仙李白都為折柳惜別而感到傷感唏噓,更別說那些即將遠行的游子與親人?!皸盍鴸|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4]來來往往的送行人將御河邊的楊柳長枝折的只剩下一茬茬短條,即便只剩短條,送別人還在辛苦的攀折?!扒嗲嘁粯鋫纳?,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5]春日里柔嫩的柳條本是最受人喜愛的,沒想到在離人心中竟是一樹的傷心色啊。
除唐詩中的折柳詩外,宋人詞中的楊柳惜別意象,亦是凄美之至?!敖窆帕鴺蚨嗨蛣e,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guān)情?” “垂楊只解惹東風,何曾系的行人住”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 [6]本來垂楊是只懂得東風的牽絆,但見離人分袂竟也生出了離愁別緒,看到渡口周圍青青的楊柳,每枝每葉都似乎沾上了離情。經(jīng)過唐宋大批詠柳惜別的詩句鞏固,折柳成為表征離別的文學意象內(nèi)涵基本定型。
二、楊柳意象的送別寄遠意蘊
正如袁行霈先生指出:“詩歌語言的情韻又是由于詩人反復使用逐漸涂上去的,這種情韻義在詩中所起的作用,有時甚至比詞語的原有意義更重要,它可以給人多方面的啟示和聯(lián)想,使詩的含義更豐富飽滿?!薄?」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認為垂楊的職責就是掌管別離?!暗X鐘書分析折柳的職能時,認為其有兩種用途:一為送別;一為寄遠。二者的發(fā)生都是緣‘別而起,這是其大端相同之處,但二者亦是有區(qū)別的,不能混為一談。錢鐘書說:‘送一人別,只折一次便是;寄遠則行役有年,歸來無日,必為一人累折不已。折柳是一次性動作。而寄遠則是重復性動作,折柳贈別發(fā)生在臨別之際,做贈的對象是即將遠行的離人;折柳寄遠則是發(fā)生在離別之后,寄遠的對象是遠在他鄉(xiāng)的親友?!盵8]
楊柳本就有祈福的吉祥之意,又因其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頑強生命力。在遠方游子久不歸之時,親人折柳寄遠算是為游子祈福,祝福漂泊在外的親人能像柳樹隨遇而安,適應外面的生活,過的紅紅火火。有別離當然會有相思,兩地相隔太遠,久久不見,濃濃情意產(chǎn)生牽掛,游子在外見到他鄉(xiāng)柳樹竟似乎像是見到家鄉(xiāng)村口的那兩棵。纏綿痛苦的相思通過柳深情的表達了出來。[9]
(一)游宦詩
“柳映江澤底有情,望中頻遣客驚心。”李義山《柳》一詩中就將客居他鄉(xiāng)游子見柳而思鄉(xiāng)驚心的感情刻畫了出來。古時文人做官,游宦全國各地而不能歸家的官員是大有人在的?!板鄙蠞h南千萬樹,幾人游宦別離中?!庇位略谕猓姷剿l(xiāng)的柳條想到離別時霸上折柳送別的情景,進而想到遠在他方的親朋好友,這讓他又怎能不思鄉(xiāng)呢!“巫山巫峽長,垂楊復垂楊。同心宜同折,故人懷故鄉(xiāng)?!薄霸詶盍习叮粍e江南兩渡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衣裳高樓萬古愁,蒹葭楊柳似汀州”。 [10]這些詩句都可說是游子借楊柳表相思情的見證。旅途漫漫,在游子的眼中,一地又一地掠過的垂楊無意中記起兩年前在江南種下的楊柳,都讓他不自覺得懷念起故鄉(xiāng)。而“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雜曲修辭《送別詩》“主父西游歸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這一類詩中寫到的卻是家人對在外游子。
(二)思婦詩
這種相思其實還可以分出另一種特殊人物身份的相思?!伴|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在《閨怨》這首詩中,就指出了這一特定人物的相思,即思婦——游子詩。春天本是多情的季節(jié),盛妝的少婦上翠樓觀望著春天燦爛的美景,哪知望見了路邊的新柳枝,由柳枝想到了離別時的情景,于是思念起在外面覓封侯的丈夫。事實上,柳做為相思意象的含義在中國這類游子——思婦詩中可謂是常常運用到的。漢代《古詩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郁郁蔥蔥的楊柳本是多美妙的景色啊!但蕩子的久久不歸,讓獨自守空床的少婦怎能有好心情賞柳呢?再美好的景物此時 恐怕都成為了哀怨的對象。“自君之出矣,楊柳正依依,流年無上極,軍去何時歸”虞曦《自君之出矣》更是將少婦對君的思戀通過依依楊柳表達了出來?!袄扇缏尻柣?, 妾似武昌柳, 兩地惜春風, 何時一攜手?!北M管洛陽與武昌同是春光明媚的日子,但“妾”卻不知何時才能與“郎”攜手??!思婦對“君”的思念最深,這讓楊柳作為此相思的媒介也描上了深沉的意味。當美麗的少婦們登樓遠眺時,見到楊柳依依又有幾人不思君呢?“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盵11]楊花飛逝一年又一年,冬去春來,只是該回來的人還是未還家。
三、小結(jié):
楊柳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意象。歷代文人對其都青睞有加。而一提到楊柳,人們的第一印象是別離、相思等憂愁哀傷的情緒。唐詩宋詞中大量的有關(guān)寫柳的生離死別、閨愁相思更是加深了這一印象。唐代文人為建功立業(yè),西出塞外,到處游歷,與親朋好友時常面臨著生離死別,這也是唐詩中有關(guān)游宦的題材受到大家的關(guān)注。與之相當?shù)?,就是閨怨詩中的離別情懷。兩類詩歌中都時常用到楊柳這一重要意象,通過淺析,希望對楊柳意象在送別詩中的意蘊有所探討。
參考文獻:
[1] [2] [3] [4] [5] [10]劉亞玲著. ?中國歷代詩歌鑒賞辭典「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8年版
[6] [11]王方俊著. ?唐宋詞賞析「M」?jié)希荷綎|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7]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戴明璽著. ? “折柳”的歷史演變、文化意蘊和宗教情感「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2
[9]袁行霈著. ? 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