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慣養(yǎng)成和心理準備上做好幼小銜接
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校外專委會理事長叢中笑認為:從幼兒園到小學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過渡得不好,兒童會長期不能適應學習生活,不僅影響兒童的發(fā)展,也會影響家長與兒童之間的關(guān)系;過渡得好,可以促進兒童迅速發(fā)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長的主要任務不是知識上的準備,更多應該是習慣養(yǎng)成和心理上的準備。
(摘自2016年6月12日光明網(wǎng))
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的懲治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律師秦希燕表示:“面對校園暴力頻發(fā),在完善學校管理工作之余,還要強化校園法制教育,加強對青少年接觸網(wǎng)絡的引導,懲治暴力信息的傳播?!鼻叵Q嘟ㄗh,應建立健全校園暴力事件定性和責任追究常態(tài)機制,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的懲治制度,加大對青少年行為矯正的執(zhí)行力度,社區(qū)矯正法應盡快出臺,建立未成年人特殊教育體系。另外,應建立健全專門學校教育制度,對不被起訴、被判非監(jiān)禁刑、尚未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送入專門學校進行教育矯治。
(摘自2016年6月11日《新快報》)
并不是比別人優(yōu)秀才會更幸福
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心理學家畢淑敏指出:在中國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這樣一種觀念:“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困擾,產(chǎn)生自給自足的幸福感?!闭嬲男腋撌怯幸饬x加上長久的快樂。因為快樂是一種停在表層、比較短暫的人生體驗,吃喝是快樂的,但還不等同于幸福,不等同于有意義。
(摘自2016年5月31日《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高考應回歸其教育功能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校長周曉陽指出:“高考誓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方面的作用,其實微乎其微。當高考成為“敲門磚”,學習中求知的樂趣就蕩然無存。那些激勵口號,承載了莘莘學子對高考成就人生理想的熱切期待之情,也隱含著對功名利祿的渴望之情。高考只有從過于強烈的功利性中掙脫出來,才能回歸其教育功能。
(摘自2016年6月8日《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