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1979年的一天晚上,我在收聽廣播時,聽到山東煙臺農科所研制成功小麥新品種“煙農15號”的消息。廣播里介紹說,這個新品種秸稈粗而壯,產量穩(wěn),最關鍵的是抗倒伏。
家里田地多,我時常要幫父母干地里的活兒,播種、插秧、割稻、割麥等早已熟練掌握。印象最深的是小麥,我老家是小麥產區(qū),種的是冬小麥,每年四五月份收割的前一個月時間,由于正值春夏之交,雨水多、刮風多,小麥秸稈較高,倒伏現(xiàn)象非常嚴重,不僅產量低,而且收割時需用手將倒在地里的麥子先扶起來,費工又費時。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秸稈利用率便很低。那時候燃料少,秸稈的利用非常廣泛,除當燃料外,還可以編草席、蓋草房、喂牲畜等。倒伏后的秸稈在地里容易腐爛,顏色變黑,牲畜也不吃。
聽了廣播后,我決定在家里搞一塊小麥試驗田,推廣這個“煙農15號”。第二天,我就給煙臺農科所寫了一封信,將這里的情況介紹了一下,表示準備試買幾斤。不久,就收到了對方的回信。購小麥良種得要錢,那時候,最缺的就是錢,我過年的壓歲錢只有幾角,購種子起步價是五塊錢,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大支出。當我跟父親提出要錢購買麥種時,父親堅決不同意。我只好私下求助母親,好話說盡后,母親瞞著父親借了五塊錢給我。
不久,小麥種子便郵寄到了。可試驗田呢?那時候農村還沒有全面分田到戶,只是分到組,五六戶人家以組為單位。我們的組長說,要開個小組會征得大家的同意,才能給我試驗田。小組里有一個剛當兵回來不久的叔叔,思想比較活躍,他第一個帶頭支持我。當年秋天,小麥新品種就播在了我的試驗田里,雖然只有兩分地。
從播下的那天起,我每天都要去地里一趟,看看有沒有發(fā)芽,什么時候能出苗。記得它出苗與當?shù)氐男←溝啾冗t了幾天,但苗壯葉綠。隨著小麥一天天長大,我每天都揪著心,要是試驗不成功砸了鍋怎么辦?
千盼萬盼,小麥開始抽穗、灌漿??斐墒炝耍c當?shù)匦←湵?,其麥稈要矮三分之一,但壯實。此時,本地小麥有近三分之一出現(xiàn)了倒伏現(xiàn)象,我的這塊小麥試驗田里卻風景獨好。后來一算,我的小麥產量高于本地小麥15%左右。消息不脛而走,第二年再播種時,我的“煙農15號”成了村里村外的搶手貨。
這塊試驗田讓我對農業(yè)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高考填志愿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