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葉 陳紅 於邵一
寧波北侖區(qū)百合社區(qū)王國光的家中,掛了十余把大小不一的越胡,很多人以為是他掏錢買的。事實上,王國光不僅會拉琴,還會做琴。
王國光今年65歲,年輕的時候在生產(chǎn)大隊參與過文藝宣傳,與妻子王菊芬也是因此結(jié)緣。他早年學過木匠,后來的幾十年都在跑運輸。到了60歲以后,社區(qū)里文藝氛圍特別濃,夫妻倆重拾愛好,和一群老伙伴又開始拉琴唱戲。
琴用久了就會磨損,壞了還得找人修。王國光就尋思,要不自己也做做看,反正失敗了也沒關系。
雖說做過木匠,可做樂器的活兒并不簡單。第一把越胡算是“復制”的。王國光量好了樣琴的尺寸后,找來各種制琴所需的材料。家里裝修時留下一些廢舊木料,他就用來做琴筒、琴桿,又到市場上買了琴皮、琴弦,甚至學著上網(wǎng)找材料,還讓兒媳婦從網(wǎng)上給他買了雕花的琴頭來搭配。
第一把越胡做了一個星期。琴筒不好做,六棱形的筒子需要無縫拼接,否則用不了多久琴體就會出現(xiàn)裂縫,影響琴的音色。而蒙琴皮的時候,皮又不能繃得太緊,不然沒拉幾曲就該破了。用膠之后,還得反復晾干。就這樣反復調(diào)試和研究,他在“復制”第一把越胡的基礎上,又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些調(diào)整,制作出具有不同音色的越胡。完成之后,又根據(jù)經(jīng)驗細細調(diào)音,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做順手之后,他又開始“批量生產(chǎn)”,就像汽車流水線似的,一批做四五個琴筒,然后同步往下做。
王國光拿起一把越胡講解:“琴筒小的,就像小孩的聲音,尖脆;琴筒大的,就像成人的聲音,平穩(wěn)。筒越大,聲音越低沉。”這些音色不同的越胡,可以應用到不同主題的曲子里。比如一些悲涼的曲調(diào),就必須要用大胡琴,否則根本無法體現(xiàn)曲子的意境。這些越胡還可以組合成越胡組,一起演奏。
今年年初,百合社區(qū)成立了民樂隊,王國光擔任副隊長,夫妻倆對文藝方面的投入就更多了。有時候老朋友們來家里串門,王國光就拿出自己的寶貝越胡,和大伙兒一起吹拉彈唱一番。
“自制的越胡畢竟粗糙,有時就送給老朋友們隨便玩玩?!蓖鯂庹f。自己做的越胡沒有買來的好,但是作為一種愛好,動手琢磨的過程很快樂。再說成本不高,送人時雙方也都覺得輕松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