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
[摘要]組詩《懷感詩》是徐增詩歌創(chuàng)作的典范,既表達徐增對平生所交友人的深切懷念之情,亦勾勒出明末清初之際,江南文人的生活狀態(tài)及其文化生活,其中部分內(nèi)容可以彌補史料記載缺失的不足。而《懷感詩》以組詩形式出現(xiàn)在清初文壇,既是詩歌自身形式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亦與此時期文人情感內(nèi)涵的復(fù)雜豐富性、徐增本人的性情及人生經(jīng)歷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徐增;《懷感詩》;組詩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6-0055-04
徐增,明末清初頗有影響的詩人?,F(xiàn)存徐增詩歌作品主要集中在《九誥堂集》和《池上篇》中。徐增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頗豐,但研究徐增的成果卻寥寥。除了拙文《徐增〈黃牡丹〉詩的文學(xué)意蘊》,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人對徐增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進行專門性研究,這或許與其文集一度被認為已失傳有關(guān)[1](p.27)。較早注意到《九誥堂集》的是鄔國平先生,在論及《九誥堂集》時,他曾說:“《懷感詩》原本有‘四百二十首,而現(xiàn)存《九誥堂集》中的《懷感詩》遠不足這個數(shù)?!盵2]之后,蔣寅先生、陸林先生亦在相關(guān)文章中,多次提及徐增《懷感詩》。在整理《九誥堂集》后,筆者發(fā)現(xiàn),《懷感詩》確乃徐增詩歌創(chuàng)作的典范,數(shù)量頗多,特色鮮明。
一、《懷感詩》的文本生成
組詩《懷感詩》是徐增懷人詩的代表作。經(jīng)歷甲申之變,本已貧病交加的徐增,更深切地感受到在這個特殊的大動蕩、大是非的年月里生存的艱辛。順治九年(1652年)仲春,徐增所患軟腳病加劇,臥床養(yǎng)病多月。冬則苦其夜長,夏又苦其晝長。多年來,貧病相煎,溫飽尚難,何況湯藥。仰臥竹床,回首往事,思念好友,徐增感慨良多。往昔相交的友人今已生死各半,或已湮沒在易代的歷史大潮中,或不幸歿于戰(zhàn)亂,或在新朝死于非命,或自甘隱遁于山林。即使幸存者亦都“景逼中晚”。況且因腳疾足不出戶,即使好友俱在,亦無法相聚,于是,悲從中生?!胺酁闃?,從閑覓忙,既代按摩,亦當參術(shù),人各一詩,詩各一境”[3](p.19),遂完成《懷感詩》420首絕句。
徐增所作420首《懷感詩》部分已散佚。整理《九誥堂集》,筆者發(fā)現(xiàn)《懷感詩》159首,集中在詩之四五六等3卷中。詩作采取“籍貫+姓+字號+名”的命名方式,與作者同邑之人則略去籍貫。159首《懷感詩》以人為綱,記錄平生交游的153位好友。除了黃光、錢謙益、張世偉、陳宗之、張采、圣默法師等6人為作詩兩首以表懷念,其余好友各以一首紀念之,均為七言絕句,以28個字記錄好友生平梗概或彼此交游。徐增本人的生平事跡亦簡要記錄于此。好友金圣嘆讀《懷感詩》后,曾感慨讀其詩“如在涼秋暮雨,窗昏蟲叫之候;如病中徹夜不得睡,聽遠鄰哭聲,嗚嗚不歇;如五更從客店曉發(fā),長途渺然,不知前期;如對白發(fā)老寡婦,訊其女兒時、新婦時一切密事;如看臘月卅日傍晚,阛阓南北,行人漸少漸歇”[3](p.19),悲涼至極、凄冷切骨,可見徐增傾注情感之深。
二、《懷感詩》的呈現(xiàn)形態(tài)與文學(xué)意蘊
在《懷感詩》中,徐增注入豐富的情感,既表達其對平生所交友人的深切懷念之情,亦勾勒出明末清初之際,江南文人的生活狀態(tài)及其文化生活,部分內(nèi)容可以彌補史料記載缺失之不足。下面將從以詩記人、以詩記詩、以詩記史等三個角度,分析《懷感詩》的呈現(xiàn)形態(tài)與文學(xué)意蘊。
(一)以詩記人,刻畫出明末清初江南文士的眾生相
《懷感詩》通過“籍貫+姓+字號+名”的方式,有效地將友人的基本信息保存下來。有些資料對今有所填補,豐富了明末清初江南文士的生平資料。陸林先生即通過《懷感詩·申蔤文垣芳》,確定申蔤文即申垣芳,“才輕而易舉地找到其小傳,并進而確定金詩《送維茨公晉秋日渡江之金陵》中的‘維茨就是申垣芳了”[4](p.122)。《懷感詩》中所記載的人物眾多,今所見159首所感懷的153人讀起來毫無重復(fù)之感,其身份各異,性情鮮明,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明末清初江南文士的眾生相,儼然一幅當時社會文人的精神畫卷。
朱澤杰先生曾說:“明清易代之際,大批詩人從明朝進入清朝。在這個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異常激烈復(fù)雜的戰(zhàn)亂年頭,詩人們無論其政治態(tài)度如何,都積極運用詩歌這種文學(xué)體裁,深刻抒發(fā)家國之感,廣泛反映社會現(xiàn)實,形成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盵5](p.5)《懷感詩》中亦可見這種家國之感,透過對多位誓死抗清的殉節(jié)文人的感懷,既反映鼎革之際的社會現(xiàn)實,又表現(xiàn)出對這些殉節(jié)文士的敬仰。如在懷念陳函輝時,徐增寫道:“洞裹煙霞洞外花,仙人忠節(jié)復(fù)才華;石梁天半真難跨,我欲從之路已遮”(《天臺陳木叔函輝》),表達對陳函輝的“才華”和“忠節(jié)”的贊嘆。陳函輝喜讀異書,鐘情詩文,滿腹才華。易代之際,他先后力保福王、魯王,堅持反清復(fù)明大業(yè)。順治三年(1646年),魯王逃走,陳函輝悲憤不已,自縊身亡。徐增特意突出其“忠節(jié)”。乾隆年間,陳函輝亦被賜謚號“忠節(jié)”。徐增亦懷念沈璜、祁彪佳等為保全志節(jié)而犧牲的文人。詩作或字字含淚,碧血丹心掩映其中;或感情大開大闔,激烈奔放。我們從中能感受到徐增對這些殉節(jié)文人的贊揚、對其忠義之舉的推崇。
鼎革之變后,一些文士不愿供職新朝,他們或里居著書,或隱逸山林,或以禪佛為伴,皆以遠離新朝的政治紛擾,保持自己的忠貞節(jié)操。徐增在《懷感詩》中,懷念這些山人、隱士。如在懷念好友盛王贊時,徐增寫道:“解綬歸田即授經(jīng),農(nóng)夫牧子盡忘形;桃源只在公方寸,流水浮花繞戶庭?!保ā妒⒖峦ね踬潯罚┦⑼踬澰诿鞒瘯r,曾為藍溪令,有奇政,愛民潔己,深受百姓愛戴。鼎革之變后,遂選擇辭官歸田家居,以講授經(jīng)書為業(yè),與農(nóng)夫牧子為伴。徐增感懷好友,特意通過其避世隱居之地,突出主人品行的高潔美好,隱逸生活的愜意恬適。
徐增亦記錄眾多與之交往的詩人、藏書家、書法家、畫家等。如“身托茅峰碧落游,名區(qū)到處有詩留;真金百煉還千煉,一字吟成欲一秋”(《海鹽徐巢友潁》)的徐穎,詩中不但交代徐潁有《碧落游》詩稿行世,而且概括出徐潁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徐穎喜歡給名山古跡提詩,并且作詩刻苦鉆研,講究字句的錘煉,有時為了一個字要思量良久,這讓我們感受到一個詩人的用心。使我們對徐潁其人其詩有了粗略的印象。又如,“天才華贍說陳思,八斗量來有竭時”(《廬州龔孝升鼎孽》)的文人龔鼎孽、“墨妙華精慚欲死,對君不敢寫新詩”(《撫州連璧如城璧》)的書法家連城璧、“延陵畫得大癡全,淡染粗披妙莫傳”(《毗陵鄒衣白之麟》)的畫家鄒之麟和“汲古藏書萬卷存”(《虞山毛子晉晉》)的藏書家毛晉等。通過對這些文人的書寫,為我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不經(jīng)意間,成為記載人物生平的寶貴史料,所記之人身份性情迥異,鮮明地刻畫出明末清初江南文士的眾生相。
(二)以詩記詩,保存當時文人的部分詩作
徐增在感懷友人時,亦在小注中記錄一些友人或自己的詩句、詩作或詩集名,所占比例雖屬鳳毛麟角,但亦可窺見這些文人的詩歌風(fēng)貌、性格特點及精神世界。
如在《姚文初宗典》小注中,記錄順治二年(1645年)陳宗之(號匏園)所作《湖居懷友》一律:
笠庵孤冷畫能工,卜筑高冠志節(jié)同。烏杖每貽芝塢子,黃簾時叩竹溪翁。賁園耿耿心偏苦,皋里悠悠隱更窮。獨臥湖濱春又晚,釣魚槎上雨兼風(fēng)。
陳宗之在詩完成之初,曾寄給好友徐增賞鑒。當時,徐增認為:“所及者笠庵文端文柟、竹溪薛伯清放、賁園丘天民民瞻、皋里楊復(fù)庵廷樞以至不佞芝塢增共五人?!盵6]時光荏苒,陳宗之、楊廷樞、丘民瞻等3人先后棄世,這對徐增觸動頗大,曾親作和詩,以抒發(fā)情懷。在《懷感詩·姚文初宗典》中,徐增不僅附上陳宗之的《湖居懷友》一律,并進一步澄清“皋里悠悠隱更窮”句,所懷之人即為姚宗典。姚宗典和楊廷樞都曾先后居住在皋里。順治二年(1645年)夏,楊廷樞聽說好友徐汧赴難,傷心不已,后決定隱居鄧尉山中。陳宗之寫作《湖居懷友》的時間最晚不超過順治二年(1645年)暮春,此時楊廷樞尚未隱居山林。因此,以“隱更窮”形容楊廷樞確實不合適,實則為姚宗典。徐增特意在小注中,注明此事。并寫道:“故人湖上賦停云,皋里柴門淡夕曛;未亂知幾身遽隱,匏園心念孰如君”,指出姚宗典貧居皋里,未亂隱遁,并寫出陳宗之對姚宗典的惦念。從中可見徐增做人作文之謹慎。也正是因為徐的嚴謹,特意在小注中,錄入陳宗之《湖居懷友》詩全文,使我們在辨析此事時,能有所依據(jù),使此詩得以保存下來,為考證陳宗之的生平經(jīng)歷、詩歌特點,乃至考證文柟、薛宗廉、丘民瞻、姚宗典和徐增本人均留下寶貴的史料。
再如,懷念瞿式耜時,亦在小注中,記錄瞿式耜在順治元年(1644年)秋贈其父的《入山詩》一首及錢謙益與之唱和的詩作。如:
聞?wù)f芝山好,幽人住橘陰,梅藏鮫室暗,云護鶴巢深。山靜鄰鐘吼,花芳谷鳥吟,高風(fēng)如可接,短舤一招尋?!氖今辍度肷皆姟?/p>
芝山何處是,聞?wù)f太湖陰,苑屋數(shù)椽小,梅花十里深。高人無俗事,盡日有閑吟,只隔橫塘路,扁舟不可尋。——錢謙益和詩
據(jù)考察,現(xiàn)存史料中均無以上兩首詩作。徐增以這種以詩記詩的方式,既表現(xiàn)對好友瞿式耜的懷念,亦保存了錢謙益對瞿式耜的唱和之作。
除以上詩作,徐增在《懷感詩》中,還保存朱鷺、張采等人的詩句及一些詩人詩作、詩集名稱,徐增本人青年時的部分詩句或詩名亦有所記載,為后人研究提供極具價值、極其珍貴的資料,亦讓我們進一步地感受到“以詩記詩”的文學(xué)魅力。
(三)以詩記史,記錄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文化生活
《懷感詩》亦以詩記史,折射出明末清初之際,江南文人不同的文化生活。透過徐增詩歌,能真實地感受到鼎革之際文人的生活風(fēng)貌、生活情趣,使我們對此時期江南文人文化生活的認知,心路歷程的嬗變等,有了更深刻地感悟和理解。
《懷感詩》曾記錄好友之間的結(jié)社活動。謝國楨先生曾說:“結(jié)社這一件事,在明末已成風(fēng)氣,文有文社,詩有詩社,普遍了江、浙、福建、廣東、江西、山東、河北各省,風(fēng)行了百數(shù)十年,大江南北,結(jié)社的風(fēng)氣,猶如春潮怒上,應(yīng)運勃興?!盵7](p.8)徐增在《懷感詩》中,記錄了幾次結(jié)社。例如:
蘭亭勝集水猶香,吳會千年再舉觴;一自浣花人散去,虎丘寂莫卷斜陽。(《陳季采玄芝》)
這是徐增感懷好友陳玄芝之作,在小注中,還交代崇禎四年(1631年)3月,陳玄芝在虎丘結(jié)浣花社,此次結(jié)社參與者眾多,東南地區(qū)有名望的才俊皆來參加。徐增亦借著名的蘭亭集會,烘托吳門結(jié)社的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廣。在感懷陳元素、王元懋時,徐增曾提到三月三結(jié)浣花社。徐增記錄,與好友結(jié)冷社的趣事。如感懷李模,徐增寫道“冷社提攜逾十年”(《李灌溪模》)。并在小注中,標注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模有了脫離塵俗的想法,因此,組織文彥可、徐增等共8人結(jié)冷社。后來,張采入冷社。朱隗也想入冷社,可是李模認為,朱氏“未冷”,無法離塵脫俗,因此拒絕他。這樣,我們既對冷社的結(jié)社時間、組織者、成員、特點有了大概了解,亦能透過此次結(jié)社,體悟明末文人士子的心態(tài)心聲。
徐增還記錄文人把酒吟詩、品詩下棋、游歷山水的文化生活?!叭f古痛心事,崇禎之甲申,天地忽崩陷,日月并湮沒。當時哀憤切,情詞難具陳。”[8](p.35)這是士人家國頓失,切膚之痛的生動寫照。清初統(tǒng)治者的強硬統(tǒng)治,更是讓知識分子無法接受,他們大都選擇逃離政治、遠離紛爭,或寄情山水,或把酒吟詩,或談詩下棋,隱曲地表達對當時政治的排斥或抵抗。如“詩酒留連夜未央,廿年猶憶辨文堂”(《常熟吳蒼木一標》)、“東雅堂中開夜筵,林泉人物足流連”(《江右劉孝則同春、劉不逾鳴謙》)等,回憶好友相聚、詩酒吟唱、流連忘返。而“飲酒著棋能自遠,春風(fēng)花外小柴車”(《劉元聲應(yīng)》),“少年曾不戀秦樓,訪道名山歷九州”(《楚中鄭雷天壯圖》)等,《懷感詩》進一步印證相聚宴飲、把酒吟詩、品詩下棋、游歷山水等娛樂活動,是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生活常態(tài)。
徐增亦記錄一些文人并稱。在相互唱和過程中,文士們喜歡根據(jù)地域、出身、職位、能力、特點,特別是詩文創(chuàng)作的風(fēng)格等,將有相同特點的人并稱。這既是對文人特點的歸納總結(jié),又突出身份地位,更方便后人記憶。文人并稱在明末清初之際頗多。由于社會動亂、時代久遠,許多史料已經(jīng)散佚。展讀《懷感詩》,筆者發(fā)現(xiàn)徐增在懷念友人時,對此亦有記載。如在感懷林云鳳時,徐增寫道:“論詩昭代有三徐,鼎足吳門謬及余?!保ā读秩魮嵩气P》)因徐增、徐幼文、徐昌榖3人皆聰穎過人、詩才出眾,林云鳳將3人并稱“吳下三徐”。可見3人詩作之出色、在當時影響之大。感懷朱陛宣時,徐增指出與文相國、姚宮詹、周吏部、張孝廉等4人互為知音,雖為官員,廉潔自愛,因此,并稱“吳門五先生”。徐增亦指出李流芳與唐時升、程嘉燧、婁堅喜歡寫景酬贈,且詩風(fēng)自然清新,合稱“嘉定四先生”。這使我們能從另一個側(cè)面感知明末清初江南社會文士的精神生活。
三、《懷感詩》的生成緣由探微
丹納曾說:“如果我們想了解一件藝術(shù)品、一個藝術(shù)家、一群藝術(shù)家,我們就必須要認真考察他們所生活時代的精神和風(fēng)俗狀況??梢赃@么說,時代的精神和風(fēng)俗狀況是產(chǎn)生藝術(shù)品、藝術(shù)家的根本,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盵9](p.2)特定的社會生活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審美會產(chǎn)生影響和制約,時代特點必然會在作家、作品中有所折射。徐增的組詩《懷感詩》,既受明末清初文壇創(chuàng)作風(fēng)尚的影響,又與其自身的性情經(jīng)歷有關(guān)。
明末清初文壇盛行組詩創(chuàng)作,涌現(xiàn)出大量的組詩作品。題材涉及詠懷、詠史、傷時、紀行、悼亡、贈答、論詩、田園、唱和等多方面,如錢謙益詠懷詩《后秋興》104首、屈大均詠史詩《明妃廟》4首、王夫之詠物詩《落花詩》99首、朱彝尊紀游詩《鴛鴦湖棹歌一百首》、夏完淳悼亡詩《絕句口號八首》、龔鼎孳贈答詩《贈歌者王郎南歸和牧齋宗伯韻》14首、洪吉亮“論詩”詩《道中無事,偶作論詩截句二十首》、錢澄之田園詩《田園雜事》17首、丁澎邊塞詩《東郊十首》等,此外,還如陳子龍《秋日雜感》10首、《遼事雜詩》8首、《都下雜感》4首、《晚秋雜興》8首,吳偉業(yè)《避亂六首》、《揚州》4首、歸莊《古意十二首》《卜居十四首》《己丑元日四首》等等。雖然組詩形式在唐代即已定型,歷代作品豐饒。然而,組詩還是“以其內(nèi)容的包容性、結(jié)構(gòu)的系統(tǒng)性及抒情獨特性”[10](p.10)吸引越來越多的文人,特別是那些明末清初文人。組詩作為一種獨特的詩歌形式,能使特定的主題得到多元的、完整的、系統(tǒng)的展示。這正適合明末清初文人情感的表達。正如嚴迪昌先生所說:“至于大型組詩,包括五七言短古形式的組詩的成批涌現(xiàn),則是清代詩人對詩體容量、詩形態(tài)改造的一種有效的實踐。其于古典詩歌的體裁以至韻文結(jié)構(gòu)漸趨老化時所進行的彈性新變嘗試,實為詩體詩式研究提供后期嬗變現(xiàn)象的參照。”[11](p.11)組詩創(chuàng)作在明末清初文壇即已逐漸形成一種潮流,其后更是風(fēng)行文壇。徐增組詩《懷感詩》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壇風(fēng)尚下產(chǎn)生的,它亦從另一個側(cè)面印證明末清初的文壇生態(tài)。
僅徐增個人而言,組詩《懷感詩》創(chuàng)作與其性情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徐增酷愛組詩創(chuàng)作,若以至少2首為一組的話,檢視徐增現(xiàn)存詩作,其中組詩創(chuàng)作135組、961首,約占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1/2。內(nèi)容涉及懷人、詠物、悼亡、贈答、傷時、題畫等。其中組詩《懷感詩》是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一組。究其緣由,與徐增尚友重情的個性和人生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一方面徐增喜交友。時人陳宗之曾評價他說:“吾友徐子能少負奇志,嘗思交宇內(nèi)豪杰,踏遍天下名山?!盵12](p.13)徐增自己亦曾說:“弟平生無它好,獨不可一日無友。幼時稍事筆研,從諸大人君子游,是時當盛際,四方名賢輻輳于吳門,弟得承唾咳,觀若平生亦有未識面而通情愫者,郵筒無虛日?!盵13](p.441)徐增13歲即以《芳草詩》聞名,亦因此結(jié)交當時眾多有道君子。后雖患腳疾,然而并未改變其尚友重情的本性。他曾感慨“十載不知門以外,一生卻在友當中”[14](p.202),“平生最貪成癖,無逾友生一途”[15](p.146)。可見,友人在徐增生命中,占據(jù)的重要位置。徐增即使在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臥床養(yǎng)病多年的情形下,惦念的亦是平生結(jié)交的友人,組詩《懷感詩》可見其懷友范圍之廣、情義之深。另一方面,徐增充滿苦難的人生經(jīng)歷,亦為《懷感詩》增色較多。少年出名的徐增,正當壯年卻患腳疾,足不能行,曾經(jīng)的理想抱負付之東流;胞弟、母親相繼去世,昔日和睦溫馨的家庭不再完整;明末腐朽動蕩的社會,又使原本富足的徐家家產(chǎn)盡落、無以自存;鼎革之變,兵荒馬亂,更讓其無家可歸、漂泊流離。經(jīng)歷人生種種苦難的徐增,內(nèi)心情感更加豐富,人生感悟更加微妙,對友人的情義亦更加炙熱。而立之年,回首往事及往昔交往的友人,感慨頗多。
總之,徐增《懷感詩》以組詩的形式出現(xiàn)在清初文壇,既是詩歌自身形式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亦與此時期文人情感內(nèi)涵的復(fù)雜豐富性、徐增本人的性情及人生經(jīng)歷有關(guān)。徐增組詩《懷感詩》數(shù)量之多、所感懷人物之眾、文學(xué)意蘊之豐,使其成為明末清初文壇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
[參 考 文 獻]
[1]樊維綱.徐增和他的《說唐詩》[J].中國文學(xué)研究,1989(2).
[2]鄔國平.徐增與金圣嘆[J].中華文史論叢,2002(2).
[3]徐增.九誥堂集:卷首·懷感詩序[G]//清代詩文匯編: 第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陸林.徐增與金圣嘆交游新考[J].文史哲,2016(4).
[5]朱澤杰.清詩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6]徐增.九誥堂集:詩之四·和陳玉立懷友詩[G]//清代詩文匯編: 第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歸莊.歸莊集·除夕七十韻[M].北京:中華書局,1962.
[9][法]丹納.藝術(shù)哲學(xué)[M].彭笑遠,編譯.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7.
[10]李正春.論組詩文體特征與表達功能[J].學(xué)術(shù)交流,2007(10).
[11]嚴迪昌.清詩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2]徐增.九誥堂集:卷首·徐子能諸刻序 [G]//清代詩文匯編: 第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3]徐增.九誥堂集:古文·致薛劍公[G]//清代詩文匯編: 第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4]徐增.九誥堂集:詩之十一·歸元恭同葉云期枉顧志喜[G]//清代詩文匯編: 第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5]徐增.九誥堂集:詩之四·懷感詩 有引[G]//清代詩文匯編: 第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講師)
[責(zé)任編輯 吳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