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一種粗砂無土氣,竹爐饞煞斗茶人?!薄怨乓詠恚娜藗兌疾涣邌萦趯σ伺d紫砂壺的贊美。自清代陳曼生以來,書法、繪畫、金石、篆刻,多種藝術形式在紫砂壺上巧妙運用,文人推動了一場紫砂藝術的大變革,也留下了許多合作的美談,從而造就了紫砂的獨特品質與藝術品位。在宜興陶瓷博物館內就珍藏著由三位名家珠聯(lián)璧合精心打造的文人壺——“漢君壺”(見圖1)。
“漢君壺”器型傳統(tǒng),源于曼生“扁石壺”式,后經歷代藝人不斷改進,于清末民初基本定型。這把“漢君壺”由紫泥制作而成,壺腹圓而周正,至壺蓋、壺底漸收,蓋為平蓋,蓋與口沿嚴相契合,足見壺藝之精。壺嘴、壺把、壺鈕圓渾,比例適當。此壺還采取了捂灰工藝,這是一道傳統(tǒng)的紫砂燒制工藝,原本是對花泥等瑕疵的一種補救措施,將燒好的壺放入缽內,填充草灰類碳性物質,在缺氧環(huán)境下二次燒成。利用捂灰工藝燒制的壺泡養(yǎng)后的色澤像墨玉一般溫潤,受到了紫砂愛好者的青睞。此壺整體上工整質樸,細微中見神韻。仔細觀察此壺,會發(fā)現壺蓋上鈐有“陸大”印,底鈐 “金鼎商標”款,壺身正面刻“神州名產”,反面銘 “漢文先生 右任”。因為這些印款和銘文,這把壺還有“三名合作”的佳話。
首先是“漢君壺”的作者邵陸大,他是民國制壺名手,宜興丁蜀蜀山人,名藝人俞國良之養(yǎng)子。俞國良亦是一代制壺名手,曾受聘至蘇州金石家、書法家吳大澂家中制壺,作品構思巧妙、韻味秀美,在國內外大賽上多次獲獎。邵陸大得其養(yǎng)父傳授技藝,得其神髓,制技精湛,曾受聘于吳德盛陶器店,宜興陶瓷博物館內還藏有他所做的“供春壺”。
第二位是吳德盛陶器行店主吳漢文,即壺身所銘的漢文先生。他于1916年在宜興縣城開設了吳德盛陶器行。民國年間,宜興逐漸產生一批新興窯戶,獨資或家族經營手工工場,制作普通日用壺和特制陳設壺,除滿足國內需求外還遠銷國外。其中比較著名的紫砂陶器店有鐵畫軒、陳鼎和、豫豐等,吳德盛也是其中之一。而底印“金鼎商標”是吳德盛的特定印款,1920年后啟用,商標中央以鼎為圖案,四角分別為陽文楷書“金鼎商標”四字。吳漢文經營吳德盛陶器行二十多年,在此期間網羅了當時諸多制壺名家和雅士名流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如程壽珍、馮桂林、俞國良、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等,商店與名家合作,不斷鉆研創(chuàng)新,提高了紫砂的知名度,開拓了紫砂壺的銷售市場,我們不得不佩服吳漢文的經營手段。吳漢文不僅善于經營還精于陶刻,許多作品皆自留款識,如:“歧陶”、“企陶”、“潛陶”和“松鶴軒”。
第三位是書法名家于右任。“漢君壺”上的銘文“右任”,指的就是近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先生。他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封建統(tǒng)治立下卓越功勛,積極倡導國共兩黨合作,興辦教育、興修水利,廉潔、清正、儒雅、豁達的形象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精神財富,堪稱人中典范,是位真誠的愛國者。于右任書法極佳,作品沉穩(wěn)而富于變化,行書中偶夾草楷,并非刻意而是他豁達性情的自然表達,毛澤東主席也十分尊重這位書品、人品俱佳的才子。
這位被譽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于右任先生也十分喜愛宜興紫砂,抗戰(zhàn)前曾慕名來到宜興,結識了吳德盛店主吳漢文,感嘆紫砂文化之悠久、紫砂壺之精美。他在這里于邵陸大制作的“漢君壺”上留書“神州名產”,這是于右任先生對紫砂的崇高贊譽。
斯人已逝,茗壺永留。宜興陶瓷博物館作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收藏的這把“漢君壺”更顯珍貴,它不僅寄托了一位書法大家的紫砂情懷,而且盈滿了一位老人濃濃的鄉(xiāng)愁。
“漢君壺”燒成后,因吳德勝陶器行毀于戰(zhàn)火,故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之父徐祖純先生收藏。1955年,將此壺作為資產的一部分帶入合作社,為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收藏,最終入藏宜興陶瓷博物館。從這把普通而不平凡的“漢君壺”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陶藝家在藝術上的嚴謹細致;可以體會到一位陶器店主在紫砂壺上的苦心孤詣;可以感受到一位文人雅士對紫砂的鐘愛之情。這把“漢君壺”將永遠留下他們的名字,記錄下這段“三名合作”的佳話。
(潘奕宇 文/劉戀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