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東
人師:麥田里的守望者
第一層境界的老師,最為高明,他們注重人的教育,是麥田里的守望者,永遠不會站在舞臺前面,張牙舞爪,而是隱在學生的后面,用溫和的目光目送孩子的成長。學生只知道有這么個人,絲毫沒感到老師的威權,反而在不知不覺中,由他律變成自律,由他發(fā)變成自發(fā),并且認為是自我的發(fā)現,很容易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偉大教師潛移默化的作用,暗合了道家的“道”。葉圣陶先生說:“不待老師教,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改,學生自能作文?!?/p>
“不待老師教,學生自我教育”,是第一層老師所追求的境界。
經師:嚴慈有度寫春秋
第二種層次的老師,水平很高,愛心很盛,對學生的關心和呵護無微不至。如慈母一樣關心,如嚴父一樣嚴厲,耳提面命。學生在這樣的老師的教導下,具有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他們喜歡這樣的老師,親近這樣的老師,贊美這樣的老師。
但這樣的老師往往把親近、愛護學生當成一種手段,或者當成高效課堂的一種輔助,只給學生現實的教育高效,結果是讓學生考上了理想大學,未能關注到學生的終身教育和人格成長,未給學生確立人之為人的價值底座。換言之,這類老師只是“達人”,而沒有“立人”。故只能屈居第二。
嚴師:方格之中無圓融
第三種層次的老師,雷厲風行,努力樹立權威人格。
他們信奉“一個人人說好的老師不可能成為一個好老師”,他們追求的目標就是“畏之”。一旦告訴了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就會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絕不姑息,決不手軟。學生因為害怕、恐懼,因為這種外在的壓迫感,有可能暫時戒除了自身的懶惰,遵守規(guī)章,勤奮學習,并最終取得了高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嚴師出高徒”。
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類老師與學生產生沖突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造成大面積與學生的對立。當然,這要取決于威權老師的教學水平。但就算他們的教育取得了實效,也僅僅是在威權之下取得的實效,換言之,教育并沒有走入學生的心靈。如果換了一個老師,或者進入一所新的學校,學生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這是很值得懷疑的。所以,這類老師暫列第三類。
庸師:無原則的相安無事
第四種層次的老師是“溫順”的好好老師。
這種溫順不一定是性格上的溫順,而是一種策略性的溫順,他們沒有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上,而是放在師生的人際關系上,以為學生“親其師,信其教”,于是,千方百計地討好學生,以博得學生的好感。
孰料學生最為看重的還是老師的水平,“信其教”,還是信在“教”的質量上,沒有金剛鉆,僅僅想靠討好學生來和稀泥,攬瓷器活,必然會左支右絀,力不從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不把老師放在眼里,公然欺凌老師,侮辱老師。
后兩種的排法非常有意思。不論是從現實的教育效果上,還是從教育哲學上來看,在同等教育水平的情況下,嚴厲的老師要比溫順的老師優(yōu)秀,這一點常常不為老師所接受。
教書育人是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在這個偉大的使命中,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的水平和藝術。而且始終牢記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考試的機器。教師的辛勞在于此,其無法取代的價值和意義也在此。當你把孩子工具化,孩子就會把我們工具化。
做第一層次的老師吧。
引領學生探究知識的偉大魅力,把偉大魅力的知識置于無限寬廣的生活背景之下,在求索的過程中,師生生命產生深刻共鳴,彼此精神交流、碰撞、升華,不斷獲得高峰體驗,都體驗到人生的美好,追求真理的快樂,人之為人的高尚和高貴。
(摘自“搜狐教育learning.sohu.com”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