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劉鶴
摘 要 基礎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是青少年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習方式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非正式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tài),對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通過結合科普場館的實際案例,對比分析基礎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特點,發(fā)現科普場館在知識延伸、間接經驗、社會人文和實踐應用等諸多方面對基礎教育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
關鍵詞 基礎教育 非正式教育 科普場館
0 引言
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而無論經濟發(fā)展還是科技進步都離不開教育工作。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已然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生存與發(fā)展的永恒主題。從形式上來說,教育主要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四類。不同于學校教育的非正式教育,正是對基礎教育的重要補充和支持,二者相得益彰、優(yōu)勢互補,共同推動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1 科普場館的非正式教育
在我國,科普場館的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包括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專業(yè)科技博物館、天文館、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教育活動場所。教育功能是科普場館的核心功能??破請鲳^作為基礎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承擔著提高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職責。
(1)展覽 如今科普場館中的展覽,早已不像過去那樣千篇一律,而是以生動形象的展品為載體,強調互動體驗以及觀眾參與。即使是介紹枯燥的定義概念,也會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得展示效果清晰直觀,更具吸引力。
(2)活動 相對于學??贪宓慕虒W方式,科普場館的教育活動則充滿了趣味。新疆科技館根據社會熱點,利用“五一”勞動節(jié)期間,開展了“我是生活小能手”主題活動,組織孩子們進行疊衣服、縫扣子、制墨水的比賽,塑造他們良好的動手能力及生活習慣。除此之外,還可以按照教學大綱,結合場館資源,設計開發(fā)有針對性的活動,諸如科學表演、科學實驗、科普講座、特色培訓等。再如時下流行的創(chuàng)客空間,就是一個把創(chuàng)意變成現實的地方。在這里,青少年可以盡情地施展所長,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
2 場館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關系
目前,基礎教育尚且無法規(guī)避“升學率”的壓力,而場館教育則以非正式教育所特有的優(yōu)勢,在某種層面上正好彌補了基礎教育的“短板”。因此,學校與科普場館應當攜手合作,共同深化館校結合,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2.1 基礎知識與拓展延伸的相互補充
學習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了解科學現象的同時,必須掌握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并學會運用這些規(guī)律。如果說,學校的課堂教學解決了基礎知識的“知其然”,那么科普場館就做到了拓展延伸的“知其所以然”。例如,關于“伯努利定律”的教學:在課堂上,老師會要求學生記住“流速快壓強小,流速慢壓強大”的口訣;在科普場館里,“氣流投籃”、“聽話的小球”等展項令人目不暇接,當學生看到小球被氣流推動前進時,自然就懂得了這一流體力學原理。
2.2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相互補充
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在基礎教育中習得的知識大多來自“書上寫的”或是“老師說的”,屬于間接經驗。而場館教育則側重于“直接經驗”,即通過親身參加實踐而獲得知識。相比死記硬背,親身體驗更容易為青少年所接受,印象也會更加深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知行合一”,但由于體制約束,目前的基礎教育只能讓學生“知”,而缺乏“行”的條件。教師不妨把課堂搬到科普場館,借助實物資源開展現場教學,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綜合能力。
2.3 科學知識與社會人文的相互補充
科普教育不能局限于科學本身,也要關注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在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的同時,大力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例如芝加哥科學與工業(yè)博物館的“遺傳學與基因”展廳,引導觀眾就“轉基因食品”、“克隆生物”等話題展開關于“科技發(fā)展與倫理道德”的討論,把思考和選擇的權利交給觀眾。再如紐約科學館“進化與健康”展廳,以“為殘障者做加法”為展示主題,用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改善殘障人士的生活質量,突顯人文關懷的思想。
3 問題與對策
3.1 問題
(1)對科普場館的性質存在誤解 科普場館的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廣泛認可。在很多教師和家長的心目中,并沒有把科普場館當作教育機構來看待,覺得它只是一個室內游樂場。他們僅以“好玩”或者“不好玩”作為評價指標,而忽略了參觀過程中的學習。
(2)對館校合作的認識存在偏差 如何利用場館資源為綜合實踐課程和研究性學習提供支持,實現非正式教育與正式教育的有效銜接?顯然,光靠科普場館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不少學校都片面地認為走出校門去場館參觀,看看展板聽聽講解,效果不好且意義不大,甚至為了怕擔責任,而因噎廢食盡量減少外出的機會。
3.2 對策
(1)注重科學教育課程的設計 我們可以根據數學、物理、化學、科學等學科的教學需求,開發(fā)配套的資源包、教具等,形成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樹立“做中學”的教育理念,保持科普場館的展覽活力,降低區(qū)域間科普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狀況,避免重蹈“填鴨式教育”的覆轍。
(2)探索協同參與的合作機制 為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科普場館要與學校建立伙伴關系,共同舉辦面向公眾的科普教育活動,積極推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和經?;?。新疆科技館一方面與自治區(qū)教育廳聯合發(fā)文,同十余所學校達成共建協議,構建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另一方面重點實施“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系列活動,開展校內外科技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建設工作;此外,還與烏魯木齊市教育局策劃了“青少年能源大賽”、“青少年科學表演大賽”等多項賽事。
參考文獻
[1]石成金.科技館開展繼續(xù)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J].新疆社科論壇,1999(1):49-50.
[2]劉文利.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非正式學習[J].教育科學,2007(1):41-45.
[3]徐善衍.關于青少年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的認識[J].科普研究,2010(1):84-85.
[4]鄭旭東.從博物館教育到場館學習的演進:歷史與邏輯[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11.
[5]宋嫻.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研究[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