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中國有句古話:“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此話常用來進言他人,抑或自警。然而仔細揣摩這句話,卻有另外一番味道。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容易以自己的處世標準來要求別人,很難做到寬以待人。也就是說,越是對自己苛刻的人,可能越是會挑剔別人。】
A西漢末年有個人叫鮑永,擔任綠林軍大將軍時,穿著與普通士兵沒有什么兩樣,老百姓一眼就能認出他。后來擔任司隸校尉,他嚴于執(zhí)法,不畏權貴,王公大臣莫不小心謹慎,連光武帝劉秀都贊賞他。
就是這樣一個剛直清廉、不畏強權的人,卻因一點小事休了自己的妻子。《后漢書·鮑永傳》記載:有一天,妻子在婆母面前呵斥驅(qū)趕家犬,鮑永由此判定妻子不穩(wěn)重,在婆母面前喧嚷是不懂禮節(jié),不知孝道,于是把妻子休了。妻子哭著謝罪,請求給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鮑永終是沒有答應。我們說“無情未必真豪杰”,鮑永竟然為此采取休妻的手段,這不是無情,而是絕情了。
B明朝人姚叔祥在《見只編》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海瑞有一個5歲的女兒,吃了一個男仆給她的糕餅,海瑞得知后大怒,說:“女子哪能隨便接受男仆的糕餅?你不是我的女兒!你如果能餓死,才算我的女兒!”結果,女兒最后餓死了?,F(xiàn)在想來,一個5歲的女孩,哪知什么男女大防,海瑞極端偏執(zhí)又哪有一絲寬容可言?
C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也往往是“嚴于律己”不算,還要“嚴以待人”,結果是自己不痛快,外加惹得別人不高興。
母親是個急性子,每年的農(nóng)活,她總是趕得非常緊,用老百姓的話說,她有“恨活兒”的毛病。早晨出工早,晚上收工晚,明明自己很累,也要堅持把事情做完。父親勸她休息,她說:“你休息你的,莫管我。”父親怎么忍心讓她一個人干,雖然心里不情愿,也只好跟著她去。有時候別人不去,她自己也去干,她嘴上不說什么,臉上卻有著一絲不愉快。說到底,母親是不知道心疼自己。
“我常想,一個不能寬以待人的人,是不快樂的,或者說是壓抑的。他自己樹立了一個標桿,起引領作用讓別人效仿,很難做到不去要求別人,也就很難寬以待人。而一個快樂的人,應該是寬以待人的。寬以待人是美德,就是欣賞;寬以待己是智慧,就是放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