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
在“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旁,有一座由著名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設計的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它既有古典園林的藝術風格,又在幾何造型中體現(xiàn)了錯落有致、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特色,與周邊古建筑和諧融合,相映成趣。
在內部的設計上,貝聿銘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間,將中庭設計成八角形,隨著層高的遞增而變換墻面造型,體現(xiàn)了錯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頂?shù)慕ㄖ厣?。由于結構多變,透過頂窗照射進來的陽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筑,他著迷于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在建筑中的運用,每一件作品都匠心獨具,曾獲得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普里茨克建筑獎。
貝聿銘認為,建筑應該融入人類活動,提升人們生活的品質,所以他的建筑造型與所處環(huán)境自然融合,通過對建筑內部的精巧設計,合理地運用空間。人們來到他所設計的建筑前,總是先感受到造型藝術的美感,步入內廳后,更是對建筑師實用又巧妙的設計由衷贊嘆。
約翰·肯尼迪圖書館于1979年落成,由于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筑界引起轟動。美國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人們稱贊他的這件作品是“一曲燈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繪畫和雕塑的建筑交響樂”。
1980年,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邀請貝聿銘翻修盧浮宮。盧浮宮是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建筑,如何避免新舊建筑沖突的矛盾,對于貝聿銘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貝聿銘通過對其周圍環(huán)境的研究后,進行了一個新奇的設計。擴建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入口則設計為一個玻璃金字塔。別具匠心的設計,被贊譽為“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貝聿銘的代表作品還有很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整個建筑群雄踞山頂,就像山上的一堆堅硬厚重的巨大巖石。德國歷史博物館螺旋式樓梯蜿蜒在三個樓層之間,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蝸牛殼,在樓梯上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角度的景色。
貝聿銘所取得的這些藝術成就,除了他天才般的創(chuàng)造思維,更離不開他多年的實踐探索和潛心研究。只有腳踏實地,方能達到成功的彼岸,讓我們一起為了理想而積極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