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南雨岐
?
奶奶的歌聲
文_南雨岐
從小到大,每到春節(jié),回老家過年都是我最期待的事,今年也不例外。我和爸媽趕在大年三十晌午回到了老家。下了車,老遠便看到奶奶拄著拐棍,邁著碎步顫顫巍巍地向我們走來。看到奶奶慈祥的笑臉,一個學(xué)期的思念都得到了慰藉。廚房的煙囪升起陣陣炊煙,奶奶高興地招呼我們進了屋。
新年的清晨,我窩在溫暖的被窩里品味著一杯香濃的早茶。奶奶一會兒摸摸炕是否燒熱了,一會兒又拿來香軟的油餅,忙碌半天,為我們準(zhǔn)備好一切后坐到了我身邊,稍坐了一會兒,又拿來糖罐,給我的茶杯中加入兩勺紅糖。我不想讓奶奶這么操勞,正想勸阻,爸爸微笑著搖頭并拉住我。我雖不解,但還是沒有再阻攔奶奶。
一切都安排妥當(dāng),奶奶終于安心坐了下來。屋內(nèi)漸漸安靜,只聽到火爐中的炭火燃燒的聲音。困意襲來,我打了個盹兒,蒙眬中聽到歌聲,低沉卻不失婉轉(zhuǎn),使人寧靜而心安。我立刻清醒過來,發(fā)現(xiàn)是奶奶正搖著身子輕輕吟唱。我認真地聽了起來,奶奶見我感興趣,便頗有興致地從家鄉(xiāng)的特色小調(diào)唱到我聞所未聞的山歌。我越聽越吃驚,奶奶已經(jīng)九十歲了,耳朵早背了,卻能清晰完整地唱出這么多優(yōu)美的曲調(diào)。也許是小時候貪玩,未曾耐心地陪在奶奶身邊,今天竟是我第一次聽到奶奶的歌聲!
聽到動情處,我忍不住要奶奶給我講講這些歌背后的故事。我大聲說了幾遍后,奶奶明白了我的意思,開始緩緩講述她的故事。聽著奶奶的敘述,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故事中的一幕幕場景,也明白了這些歌對奶奶的意義。
在那個年代,大山里的生活十分貧窮。奶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撐起了這個家,養(yǎng)育了幾個子女。一年四季,只要是在勞動,就少不了奶奶那美妙的歌聲。它回響在半山腰的梯田上,回響在晾曬柴草的后院里,回響在驢車顛簸的山路上。在大山的溝壑中,奶奶背著背簍,尋找晚飯要吃的野菜。仔細翻找間,竟發(fā)現(xiàn)了一片誘人的野山莓。奶奶臉上滿是驚喜,仿佛看到了孩子們吃到野山莓時的快樂。她唱起了歡快的小調(diào),這小調(diào)讓她忘記了腰背的酸痛,好像有了無窮的力量。奶奶的歌聲,是力量,是陪伴。
在奶奶看來,當(dāng)時雖然窮,可逢年過節(jié)卻比現(xiàn)在更有滋味。那時,每逢節(jié)日,奶奶都會忙里偷閑,帶著孩子們和村里的女伴一起小聚。奶奶唱起山歌,這歌聲讓大家暫時卸下了平日勞動中的艱辛,卸下了分配糧食時的斤斤計較,卸下了一切令人煩惱的瑣事。這歌聲拉近了鄰里間的距離,唱出了那個年月的人情冷暖。奶奶的歌聲,是友好,是善良。
寂靜的夜晚,奶奶一邊縫補著全家的衣物,一邊哼著歌謠,哄年幼的孩子入睡。爸爸說那是他聽過最動聽的搖籃曲,讓他每次憶起都幸福無比。日子雖苦,奶奶卻身體力行地教育子女“人窮志不窮”的道理,她用歌聲告訴孩子們,要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奶奶的歌聲,是母愛,是希望。
耳邊傳來煤炭入爐的聲音,我回過神,原來是奶奶發(fā)覺爐火漸弱,正在吃力地收拾著火爐。我突然明白了之前爸爸制止我的用意:奶奶為子孫操勞了一輩子,所有的心血都用在我們身上。雖然現(xiàn)在日子好了,她卻無法改變多年來養(yǎng)成的勞動的習(xí)慣,用點滴的照顧表達著對我們的關(guān)愛,因此,欣然接受更能讓老人覺得滿足。
奶奶在忙碌中又唱起了小調(diào),歌聲中有生活的甜味,當(dāng)年的苦澀已毫無蹤跡。奶奶現(xiàn)在的歌聲,是欣慰,是回憶。
“五月十三,娃娃舅舅來呀,打發(fā)女娃子割韭菜,點點花兒紅呦……”這古樸動人的歌謠已鮮有年輕人會唱,我嘗試著跟奶奶學(xué)唱,希望這些歌可以傳承下去,因為這些歌包含著家鄉(xiāng)這片土地的傳統(tǒng)文化,歌里有老一輩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奶奶對我們深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