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慧
在女教師遭遇網(wǎng)約車司機劫殺案件中,雖然司機表示是在快車平臺注冊,但滴滴回應強調乘客搭乘的是“順風車”,如果滴滴的回應得到支持,即滴滴不是承運人只是信息“撮合”者,可能意味著在此事件中,滴滴無需承擔任何責任,而滴滴回應中所謂的“不推諉責任”,可能更多是道義責任。
但問題是,乘客通過滴滴等各類網(wǎng)約車平臺預約用車,其出行安全責任到底該如何保障?除去加強對平臺司機的事前入駐篩選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建立完備的事中、事后管理機制。
事中方面,在司機處于接單狀態(tài)時,系統(tǒng)對是否系本人接單以及是否系登記車輛接單進行核實??蓮乃緳C和乘客角度,提供拍照上傳及圖像識別比對機制,對于可能的異常訂單,及時給乘客發(fā)送提醒,并保持服務跟蹤,對于行進過程中的司機異常取消訂單或明顯繞路行駛,也應及時給乘客發(fā)送提醒。
事后方面,應建立24小時不間斷人工舉報受理機制以及車輛及司機黑名單管理制度,一旦出現(xiàn)惡意違法或違規(guī)事件,相應的車輛或司機就不得在任何平臺從事與網(wǎng)約車相關的服務。
專車或網(wǎng)約車的優(yōu)勢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更好地趨利避害,需要各大平臺及監(jiān)管部門反思。各地“先行先試”也沒問題,但是,如果不建立健全乘客安全保障等機制,所謂的“先行先試”可能就變成拿乘客做“活體實驗”了。
因此,明確各大平臺承運人責任,強化對平臺司機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管理,才能構建更加有利于乘客的出行服務體驗和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