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欽, 韋文猛, 米東清
( 1.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2.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民族旅游研究中心, 廣西 桂林 541004 )
?
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及現(xiàn)狀
杜欽*, 韋文猛, 米東清
( 1.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2.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民族旅游研究中心, 廣西 桂林 541004 )
摘要:京族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在長期與紅樹林為伴的生存環(huán)境中,積累了豐富的利用紅樹林植物的民族植物學知識。然而,這些知識至今仍不為外界所知。為掌握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和現(xiàn)狀,該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學和植物分類學方法,調(diào)查京族藥用紅樹林知識中的紅樹林植物種類,記錄其具體藥用用途,并分析其生存現(xiàn)狀及其中包含的可持續(xù)利用紅樹林植物資源經(jīng)驗。結(jié)果表明:共記錄到京族藥用紅樹林植物15種隸屬于10科,具體藥用用途共49種。其中,20種已有報道,29種未見報道;通過京族對紅樹林藥用知識認知程度和依賴程度的調(diào)查還表明,京族歷史上依賴本民族草醫(yī)的情形已經(jīng)基本消失,對紅樹林醫(yī)藥的依賴性和需求性也在消失。最后,剖析了京族在藥用紅樹林植物選擇與采集中的可持續(xù)利用經(jīng)驗。該研究結(jié)果不僅補充和拓寬了紅樹林民間藥物的利用知識,而且為紅樹植物資源的管理與可持續(xù)利用提供了新視角。
關鍵詞:紅樹林藥用植物, 紅樹林管理, 生態(tài)智慧, 海洋民族, 北部灣
京族是廣西特有的世居少數(shù)民族,是中國唯一整體以海為生的海洋少數(shù)民族(京族簡史編寫組, 2008)。紅樹林是生長在海岸潮間帶,由常綠喬木和灌木組成的生物群落,廣泛分布于京族聚居地的潮間帶。歷史上,紅樹林的存在不僅為京族提供了薪柴、建材、多種漁業(yè)資源等日常產(chǎn)品,而且由于具有較高的藥物價值,還為京族提供豐富的藥材(符達升等, 1993; 何思源, 2012)。
與其他沿海地區(qū)相比,京族的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至今仍頗為神秘。首先,自16世紀以來,京族主要居住于巫頭、山心、澫尾三座海島,受海洋的分隔,與外界聯(lián)系不便,基本長期處于半封閉的狀態(tài)(韓肇明, 2005; 何思源, 2012)。一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圍海造田和海堤的修建,才與大陸相連(韓肇明, 2005; 何思源, 2012)。受之前長期半封閉的影響,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是否會有別于或不同于外界其他沿海地區(qū)?過去,京族在患病時只能依靠本民族的傳統(tǒng)醫(yī)藥,藥用紅樹林植物對維系整個村落的健康安全至關重要(何思源, 2012)。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融合和醫(y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目前京族傳統(tǒng)紅樹林醫(yī)藥的生存現(xiàn)狀如何?另外,京族聚居地至今周邊仍保留有大片完整的紅樹林,被認為是人—紅樹林—海洋和諧相處的典型代表(何思源, 2012)。京族傳統(tǒng)藥用紅樹林知識中含有哪些樸素的民間經(jīng)驗,能有助于實現(xiàn)對紅樹林植物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雖然國內(nèi)有不少研究者對我國沿海地區(qū)(廣西、廣東、福建、海南)的紅樹林民間藥用知識進行了一定范圍的收集和整理(傅勤和范航清, 1993; 林鵬, 2001; 林鵬等, 2005; 席世麗等, 2011),但對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的收集整理仍然缺失,上述問題也一直難以得到回答(何思源, 2012)。
本文為“京族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研究”藥用民族植物學知識部分的成果,旨在回答:(1)京族具有怎樣的傳統(tǒng)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這些知識又與我國其他沿海地區(qū)紅樹林的藥用知識有何異同?(2)京族傳統(tǒng)紅樹林醫(yī)藥目前生存現(xiàn)狀如何?(3)京族傳統(tǒng)的藥物采集知識中包含有哪些可持續(xù)利用紅樹林植物資源的民間經(jīng)驗?研究結(jié)果不僅能系統(tǒng)記錄京族傳統(tǒng)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進一步豐富拓寬紅樹林民間藥物利用知識,為新藥開發(fā)提供對象與目標,而且能為藥用紅樹林植物資源的管理和可持續(xù)利用提供新范例。
1材料與方法
1.1 京族簡介
京族歷史上稱“越族”。其祖先是16世紀初開始從越南北部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遷徙而來,至今已有近五百年。主要使用京語(與越南語同)和京族粵語(與廣式粵語近似),沒有文字,曾創(chuàng)制土俗“喃字”。改革開放后,京族依靠邊境貿(mào)易,成為少數(shù)民族中經(jīng)濟發(fā)展較為迅速的民族(京族簡史編寫組, 2008)。2007年,被列為中國最富裕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2012年人口普查結(jié)果顯示京族人口為28 199人。
1.2 研究地點與研究方法
京族分布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港東興市境內(nèi)。約有60%京族人口聚居在江平鎮(zhèn)的巫頭、澫尾、山心三個海島上,此三島總稱京族三島。其他則與漢族雜居在江平鎮(zhèn)上及其所屬的潭吉、紅坎、恒望、寨頭、米漏、瓦村,東興鎮(zhèn)所屬的三德村等地。目前,除澫尾無紅樹林分布外,其他各京族聚居地周邊均有紅樹林分布。
我們于2013年1-3月、7-10月,2014年4-6月、10-11月分兩階段對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進行調(diào)查。第一階段為系統(tǒng)收集,主要針對京族集中聚居的巫頭、山心、澫尾三地,通過走訪各村衛(wèi)生站、村長、村支書、護林員、草醫(yī)等關鍵人物,系統(tǒng)地收集記錄相關紅樹林藥用植物知識。同時通過參與式觀察法,隨信息報告員下潮灘進行藥用紅樹林植物的采集與辨認,并詳細記錄植物名稱、用法、用途和藥用部位等,并采集相應植物標本,記錄好來源、利用方法、資源現(xiàn)狀、采集時間等信息。第二階段為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的增補與核實,對各村寨采用每戶走訪的方式進行知識收集。調(diào)查中,實際有效走訪769戶,有效調(diào)查訪談人數(shù)912人,男性581人,女性331人。整個走訪階段,使用京族粵語和越南語作為交流用語。訪談過程中采用“5W+1H”法進行提問(鄭希龍等, 2008),即What(什么)、Where(何地)、When(何時)、Who(誰)、Why(為什么)及How to do(怎樣用)。具體如“這種草藥叫什么名?用什么部位?誰用(大人或小孩,男人或女人)?怎么用?草藥在哪里”等等。
在訪談和野外調(diào)查的基礎上進行室內(nèi)整理與分析,包括憑證標本的鑒定、各藥用紅樹林植物資料的整理和評價。之后進行民族植物學編目,將結(jié)果記錄系統(tǒng)地表現(xiàn)出來。編目的內(nèi)容包括植物學名、中文名、當?shù)孛?、標本號、使用部位、使用方法、治療疾病等。在編目的基礎上,進行京族與我國其他沿海地區(qū)(廣西、廣東、海南、福建)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的比較分析,確認哪些藥用用途已有報道,哪些藥用用途未見報道。紅樹林已有藥用用途的報道記載主要查閱中國知網(wǎng)和萬方資源上的期刊、報紙、會議等文獻(傅勤和范航清, 1993; 林鵬等, 2005; 邵長倫等, 2009; 席世麗等, 2011),以及超星數(shù)字圖書館中的數(shù)字圖書,具體如不同年代版本的《全國中草藥匯編》(1975年)、《常用中草藥手冊》(1969年)、《廣西民族藥簡編》(1980年)、《廣東中草藥》(1969年)、四省的在線植物志、中國在線植物志。最后,將比較分析的結(jié)果在編目中進行備注,注明哪些藥用用途“已有報道”或“未見報道”。
為了了解目前京族傳統(tǒng)紅樹林醫(yī)藥的生存現(xiàn)狀,我們對山心村和巫頭村兩個村落進行了京族傳統(tǒng)紅樹林藥用知識認知程度和依賴程度的調(diào)查,以此來判斷京族傳統(tǒng)紅樹林醫(yī)藥的生存現(xiàn)狀。我們采用問卷調(diào)查,輔助以訪談記錄,隨機對山心村和巫頭村共136名村民進行了紅樹林傳統(tǒng)醫(yī)藥的認知調(diào)查。調(diào)查的問題主要包括:紅樹林林植物可以治病嗎?若可以,能具體列舉描述嗎?同時,針對上述列舉人,還進行了他們對紅樹林醫(yī)藥依賴程度的調(diào)查。問題主要包括:患病求醫(yī)時做何選擇“去衛(wèi)生站(所)或醫(yī)院還是去找村落中的老草醫(yī)”。
2結(jié)果與分析
2.1 藥用紅樹林植物資源種類
京族民族聚居地周邊分布共有14科的紅樹林植物19種,包括真紅樹植物8科10種,半紅樹植物3科4種,伴生植物4科5種。其中,具有藥用價值被京族民間使用的藥用紅樹林植物共有10科15種,包括真紅樹植物8科10種,半紅樹植物3科4種,伴生植物1科1種。京族藥用紅樹林植物涉及到的紅樹林種類較多,約占周邊分布紅樹林植物種類的79%,且同一種紅樹林植物,常常具有多種藥用價值。
2.2 藥用紅樹林植物治療的疾病與用法
京族民間對紅樹林植物藥用知識的認識與使用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生活方式及生產(chǎn)活動緊密相關。如京族聚居地地處南亞熱帶濱海區(qū)域,氣候炎熱多雨,加上世代沿襲的漁業(yè)捕撈的生產(chǎn)方式,風濕病是京族群眾常見的疾??;京族長期從事拉大網(wǎng)、漁箔、扒螺、挖沙蟲等潮灘漁獵作業(yè),經(jīng)常在勞動中出現(xiàn)外傷出血、摔打扭傷等;京族地區(qū)過去一直缺乏純凈的飲用水,長期食用魚蝦蟹等產(chǎn)品,群眾易發(fā)肝炎等疾病……。在這樣的生活條件與生存環(huán)境下,京族祖輩很早就懂得利用“海欖山”(京族對紅樹林的俗稱)中的植物治療常見疾病。
本研究共記錄到15種紅樹林植物共49種用途,內(nèi)服用藥32種,外用17種。京族在對風濕病、皮膚病、跌打扭傷、清熱降火、肝炎等疾病上積累了較豐富的紅樹林植物用藥經(jīng)驗。如治療風濕的有3種隸屬3科、治療皮膚病的有5種隸屬5科、治療跌打損傷的有5種隸屬4科、清熱解毒的有4種隸屬3科、治療肝炎的有2種隸屬2科。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其他沿海地區(qū)(廣西、廣東、福建、海南)的人們也具有較豐富的紅樹林植物藥用知識與經(jīng)驗,雖然這些知識與經(jīng)驗與京族的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京族的一些紅樹林植物的藥用知識卻鮮見于其他沿海地區(qū),目前未見有報道。如白骨壤(Avicenniamarina)是我國沿海廣泛分布的紅樹林植物,但其嫩葉搗爛后外敷能止血消炎和樹皮能治療皮膚瘙癢的藥用用途在其他沿海地區(qū)卻未見報道??傮w來說,本調(diào)查在記錄到的紅樹林植物藥用用途中,有20種已有報道(廣東中草藥選編組編, 1969; 廣州部隊后勤衛(wèi)生部, 1969; 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 1975; 黃燮才等, 1980),占總用途的41%,29種未見報道,占59%。
2.3 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的現(xiàn)狀
2.3.1京族對藥用紅樹林植物知識的認知程度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被調(diào)查的136位村民中,有90位能列舉出至少1種藥用紅樹林植物, 有46位不知道或了解紅樹林能治病。具體為僅有16.9%的村民能列舉出3~5種,主要包括老鼠簕治療肝炎和外敷消炎、苦榔樹治療肝炎、白骨壤的果實治療痢疾等,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6.3歲;有22.8%村民能列舉2種藥用紅樹林植物,主要包括老鼠簕治療肝炎、白骨壤果實治療痢疾等,其平均年齡約在44.8歲;有26.5%的村民僅能列舉1種藥用紅樹林植物,即老鼠簕治療肝炎,其平均年齡為38.5歲;最后,還有33.8%的村民不知道紅樹林能治病,其平均年齡在25.2歲。調(diào)查中,所有列舉人均能說出老鼠簕治療肝炎的藥用用途,其原因主要在于改革開放前,肝炎在村落中流行,老鼠簕的作用常在村落中流傳,列舉人均經(jīng)歷過該階段,記憶比較深刻。
表 1 京族傳統(tǒng)藥用紅樹林植物的民族植物學編目
從以上結(jié)果初步看出,京族目前對藥用紅樹林植物的認知程度十分有限,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者(年齡過50歲),其認知范圍也是比較有限,年輕一代(20~30歲)由于缺乏經(jīng)歷,甚至都不知道紅樹林植物能治療疾病。
2.3.2京族對紅樹林醫(yī)藥的依賴程度針對上述90名列舉人,還進行了他們對紅樹林醫(yī)藥依賴程度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90%(81名)列舉人會選擇“直接去衛(wèi)生站(所)或醫(yī)院”,有10%(9名)列舉人“會視病情,先去找鎮(zhèn)上老中醫(yī),治不好再去衛(wèi)生站(所)或醫(yī)院”,列舉人這里所說的鎮(zhèn)上找老中醫(yī)是指到江平鎮(zhèn)上找漢族的老中醫(yī),而非本民族的草醫(yī)。從以上結(jié)果初步可以看出,京族在歷史上依賴本民族草醫(yī)的情形已經(jīng)基本消失,對紅樹林醫(yī)藥的依賴性和需求性也在消失。
2.4 藥用紅樹林知識中可持續(xù)利用紅樹林植物資源的經(jīng)驗
我國其他許多少數(shù)民族采集利用各種藥用植物的方式方法都表現(xiàn)出可持續(xù)利用的特點。事實上,京族在對藥用紅樹林植物的采集利用過程中同樣也蘊含著一些可持續(xù)利用的生態(tài)知識。
首先,京族藥用紅樹林知識與經(jīng)驗具有“一病多藥”的特點。即京族草藥在選擇藥用紅樹林植物時,同一種疾病常有許多可供選擇的紅樹林植物。如治療風濕病的紅樹林植物有秋茄(Kandeliacandel)、水黃皮(Pongamiapinnata)、苦榔樹(Clerodendruminerme);治療皮膚病的紅樹林植物有白骨壤、欖李(Lumnitzeraracemosa)、楊葉肖槿(Thespesiapopulnea)。這一特點在客觀上避免了集中采集某一植物而導致的種群數(shù)量下降,有利于可持續(xù)利用紅樹林植物資源。
第二,京族草醫(yī)“見病即采即用”的行醫(yī)特點,能降低對紅樹林的干擾,有利于紅樹林植物資源的保護。一般來說,京族草醫(yī)只會在村民上門看病,治療疾病時才會針對所患疾病,有目的地采集所需紅樹林植物。通常情況下,受漲潮落潮的影響,“即采即用”紅樹林植物似乎難度很大。但采訪中,幾位年紀較大的老草醫(yī)對其村落周邊紅樹林在各時刻潮水線位置的預測,何種紅樹林植物何時可以接近的判斷十分準確。我們依據(jù)其所報時刻,多次下灘接近所報紅樹林植物,幾乎沒有誤差??梢?,在熟悉潮水漲落規(guī)律后,“即采即用”也能實現(xiàn)。
第三,京族草醫(yī)在采集根、樹皮等關鍵部位藥用植物時,也表現(xiàn)出一些可持續(xù)性利用紅樹林植物資源的特點。當藥用部位為樹皮時,草醫(yī)懂得環(huán)狀剝皮易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在采集樹皮時,僅采集“海欖柱”(紅樹林樹干)約1/4的樹皮,采集口為“小指形”(即小手指的長度與寬度),且不會對同一植株進行二次采集;在采集植物根部時,草醫(yī)認為樹冠緣下透光處的“根條”(包括紅樹林地上根系和地下根系)最適宜采集。因為此處的根系密集,萌生快恢復也快。這些傳統(tǒng)的采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考慮到了植株在采后的生存與生長,客觀上也有利于保護這些藥用紅樹林植物資源。
第四,對頻繁采集的紅樹林藥用植物,京族草醫(yī)會有意識的進行人工種植和看護,以防將來無法采到。最具代表性的是紅樹林植物老鼠簕(Acanthusilicifolius)的采用。老鼠簕在京族民間被認為是治療肝炎的靈藥,特別是對乙肝。老鼠簕的根、枝條、全株均可入藥,因此在乙肝高發(fā)年代,老鼠簕經(jīng)常是被頻繁采用。草醫(yī)在采集過程中的一些采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老鼠簕種群的恢復是有利的。具體如:草醫(yī)將大叢的的老鼠簕看做是“母樹”,僅會選擇性的采集少量枝條,并告誡從事潮灘捕撈的漁民和下灘玩耍的孩童,不可傷害大叢的“母樹”;對全株采集的老鼠簕小苗(約30~40 cm高),采集后,在采挖點,草醫(yī)會從周邊灘涂,分體過密幼苗(即分株繁殖),種植于采挖點,并在日后采藥過程中多加看護,以備將來仍有藥可用。這些傳統(tǒng)的做法,對減小老鼠簕種群恢復的壓力起著積極作用。
3討論
3.1 京族與我國其他沿海地區(qū)的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
本研究共記錄到京族15種紅樹林藥用植物的49種藥用用途,其中有29種用途在我國其他沿海地區(qū)未見報道。為什么同一紅樹林植物,在京族地區(qū)會出現(xiàn)如此之多新藥用用途呢?對此,在整理出京族藥用紅樹林植物的編目后,我們多次赴京族地區(qū)進行確認與核實。據(jù)山心村和巫頭村的幾位京族老草醫(yī)供述:京族的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屬于越南一帶的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是其祖輩從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市一帶)遷徙過來時就已經(jīng)基本掌握,所以自然與我國其他沿海地區(qū)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存在一定差異。
針對此信息,我們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Web of Knowledge、Sciencedirect、Springer等國內(nèi)外數(shù)據(jù)庫,對越南的紅樹林文獻進行了檢索,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京族的藥用紅樹林植物種類在越南中部沿海一帶確實有分布(Nguyen, 2014; Tri et al, 1998; Van Hue & Scott, 2008),但有關其藥用價值和民族植物學的研究卻十分稀少,因而目前仍難以說明京族與越南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間的關系。下一步研究有必要對這些未有報道的京族紅樹林植物的藥用用途進行植物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分析,以確定其藥用用途的科學性。
3.2 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的傳承與開發(fā)
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不僅是本民族認識與利用紅樹林植物最鮮活生動的記錄,更是一部民族的藥用辭典,具有潛在的藥物開發(fā)價值。我們認為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的延續(xù)可以從文化傳承和藥物的開發(fā)兩方面著手。
首先,應該讓京族青少年充分認識這些傳統(tǒng)紅樹林醫(yī)藥的獨特價值,理解其在歷史上對本民族的生存與繁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京族老輩的草醫(yī)應該從其家庭(族)中選定有學習興趣和一定資力的繼承人,特別是具有現(xiàn)代醫(yī)藥專業(yè)知識背景的繼承人,這樣不僅延續(xù)傳承了本民族傳統(tǒng)的紅樹林醫(yī)藥知識,而且更能促進本民族傳統(tǒng)紅樹林醫(yī)藥知識與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的結(jié)合發(fā)展。
另一方面,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具有數(shù)百年用藥的實踐基礎(何思源, 2008),能為新藥物的開發(fā)提供最直接的目標與對象。如京族紅樹林醫(yī)藥知識中有不少治療皮膚病、外傷止血消炎的紅樹林特效植物,未來若能開發(fā)出新型的藥物,不僅是對京族傳統(tǒng)紅樹林醫(yī)藥知識的肯定,更是其藥用價值的延續(xù)。
參考文獻:
COMPILE GROUP OF A BRIEF HISTORY OF JING PEOPLE, 2008. A brief history of Jing people [M]. Beijing: Ethnic Press:16-93. [京族簡史編寫組,京族簡史 [M]. 北京:民族出版社:16-93.]
COMPILE GROUP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1969.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M]. Guangzhou: Compile Group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23-356. [廣東中草藥選編組編,1969. 廣東中草藥 [M]. 廣州:廣東中草藥選編組編?。?3-356.]
COMPILE GROUP OF COLLEC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1975. The collec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Press:3-235. [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1975. 全國中草藥匯編 [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3-235.]
FU DS, GUO Z, WEI JP, 1993. The customs of Jing people[M]. Beijing: Press of Minzu College of China: 10-103. [符達升,過竹,韋堅平,1993. 京族風俗志 [M].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0-103.]
FU Q, FAN HQ, 1993. Traditional utilization of mangrove resources in Asia-Pacific Region [J]. J Guangxi Acad Sci, 9(2), 116-121. [傅勤,范航清,1993. 亞太區(qū)紅樹林資源的民間傳統(tǒng)利用 [J]. 廣西科學院學報,9(2), 116-121.]
GUANGZHOU MILITARY COMMAND HOSPITAL INSTITUTE FOR DRUG, 1969. Commonly used herbs handbook [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Press:102-765. [廣州部隊后勤衛(wèi)生部,1969,常用中草藥手冊 [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02-765.]
HAN ZM, 2005. Jing People [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Press:5-51. [韓肇明,2005. 京族 [M]. 北京:民族出版社:5-51.]
HE SY, 2008. Jing people in China [M]. Yinchuan: Ningxia People’s Press:8-165. [何思源,2008. 中國京族 [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8-165.]HUANG XC, ZHOU ZC, ZHANG J, 1980. Collection of Guangxi ethnic herbs [M]. Nanning: Nanning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Drug Control of Health Bureau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12-213. [黃燮才,周珍誠,張駿,1980. 廣西民族藥簡編 [M]. 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局藥品檢驗所?。?2-213.]
LIN P, 2001. A review on the mangrove research in China [J]. J Xiamen Univ: Nat Sci Ed, 40(2), 592-603. [林鵬,2001. 中國紅樹林研究進展 [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0(2), 592-603.]
LIN P, LIN YM, YANG ZW, et al, 2005. Research status, civil utilization and prospect on marine mangrove drug in China: a review [J]. Haiyang Sci, 29(9):76-79. [林鵬,林益明,楊志偉,2005. 中國海洋紅樹林藥物的研究現(xiàn)狀、民間利用及展望 [J]. 海洋科學, 29(9):76-79.]
Nguyen HH, 2014. The relation of coastal mangrove changes and adjacent land-use: a review in Southeast Asia and Kien Giang, Vietnam [J]. Ocean Coast Manag, 90(3):1-10.
SHAO CL, FU XM, WANG CY, et al, 2009.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of mangrove resources and medicinal research in ChinaⅢ, Status of folk medicinal usage and medicinal resarch [J]. J Ocean Univ Chin: Nat Sci Ed, 39: 712-718. [邵長倫,傅秀梅,王長云,等,2009. 中國紅樹林資源狀況及其藥用調(diào)查 Ⅲ.民間藥用與藥物研究狀況 [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9: 712-718.]TRI NH., ADGER WN, KELLY PM, 1998.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itigating climate impacts: the example of mangrove restoration in Vietnam [J], Glob Environ Chang, 8(1):49-61.
VAN HUE LT, SCOTT S, 2008. Coastal livelihood transitions: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mangrove forest management and land allocation in a commune of Central Vietnam [J], Geogr Res, 46(1):62-73.XI SL, CAO M, CAO LM,et al,2011. A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mangrove forest ecosystem in Beihai, Guangxi [J]. J Inner Mongolia Norm Univ: Nat Sci Ed, 40(1): 63-67. [席世麗,曹明,曹利民,2011. 廣西北海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民族植物學調(diào)查 [J].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40(1): 63-67.]
ZHENG XL, CHEN HF, LI RT, et al, 2008. Medical ethnobotany of the run dialect people of Li Minority in Hainan [J]. Acta Bot Yunnan,30(2): 195-210. [鄭希龍,陳紅鋒,李榕濤,等,2008. 海南潤方言黎族藥用民族植物學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30(2): 195-210.]
Knowledge and existing status of medicinal ethnobotany of mangrove among Jing People in Guangxi
DU Qin*, WEI Wen-Meng, MI Dong-Qing
( 1.CollegeofTourism,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2.TourismResearchCenterofGuangxi,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
Abstract:Jing people is the only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of China. Under the long-term situation surrounded by mangrove plant, they have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n how to use mangrove plants. However, these knowledges and experiences are still being kept under wraps.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ngrove medicinal plants from classical mangrove knowledge of Jing ethnic group in Beibu Gulf, South China.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surveys regarding medicinal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and experience for sustainability via ethnobotanical and taxonm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15 plant species were recorded belonging to 10 families, these species could provide 49 medicinal services, among which 20 medicinal services had been previously documented, and 29 medical purposes still had not been reported from previous researc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level of awareness and dependence on mangrove medicinal ethnobotany showed that the situation of Jing people’s dependence on Jing medical practitioner and mangrove medicinal plants were disappearing. In addition, the ecological knowledge with respects to how to harvest mangrove medicinal plants was also analyzed. These findings from this work can broaden our knowledge regarding mangrove medicinal plants from minorities in remote districts, and present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in utilization of mangrove plant resources.
Key words:medicinal plants from mangrove, mangorve forest management,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ethical group living along coast, Beibu Gulf
中圖分類號:Q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142(2016)04-0405-08
*通訊作者
作者簡介:杜欽(1978-),男(回族),廣西桂林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海岸河岸生態(tài)系統(tǒng)管理研究,(E-mail)dqin2000@163.com。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13YJCZH034);廣西民族旅游研究中心基金(MZLY01)[Supported by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Youth Foundation of the Education Ministry of China(13YJCZH034); Foundation of Tourism Research Center of Guangxi (MZLY01)]。
*收稿日期:2015-10-13修回日期: 2015-12-22
DOI:10.11931/guihaia.gxzw201508008
杜欽,韋文猛,米東清. 京族藥用紅樹林民族植物學知識及現(xiàn)狀[J]. 廣西植物, 2016, 36(4):405-412
DU Q, WEI WM, MI DQ. Knowledge and existing status of medicinal ethnobotany of mangrove among Jing People in Guangxi[J]. Guihaia, 2016, 36(4):40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