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蒂
永遠忘不了中學時期,我在課堂上偷偷閱讀史鐵生作品《奶奶的星星》的情形,當讀到“奶奶已經(jīng)死了好多年。她帶大的孫子忘不了她。盡管我現(xiàn)在想起她講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話,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卻時常還像孩子那樣,仰著臉,揣摸哪一顆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講的那個神話,我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這一段時,我淚水開始嘩嘩地流,只好把頭埋得更深,不斷用衣袖拭去淚水。同桌惶恐不安,老師莫名其妙……我也是奶奶帶大的,我的奶奶也這般善良,也這般疼愛我,也被“地主”帽子壓得抬不起頭來?!澳棠桃呀?jīng)死了好多年。她帶大的孫女忘不了她?!蔽页槌橐?,念念叨叨,瘋瘋魔魔。幸好,一向偏愛我的老師,照舊寬容了我。
我哭,還因為少女的敏感多情——命運為什么要這樣殘忍地捉弄他?!一個“喜歡體育(足球、籃球、田徑、爬山)、喜歡到荒野里去看看野獸”的男孩子,“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疾了雙腿”,從此再也不能活蹦亂跳了,“無論怎么說,這一招是夠損的。我不信有誰能不驚慌,不哭泣?!彼嗳酰核桓胰チw慕在花叢樹行間漫步的健康人,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輕人;他憂傷: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覺?想走到哪兒就走到哪兒是什么感覺?踢著路邊的石子走是什么感覺?他失望:他曾久久地看著一個身穿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著方步曬太陽,心想自己只要能這樣就行了就夠了!
況且,21歲的他,渴望愛情而愛情正光臨?!耙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那時候,愛情于他比任何藥物和語言都有效,然而……
“結(jié)尾是什么?”
“等待?!?/p>
“之后呢?”
“沒有之后。”
“或者說,等待的結(jié)果呢?”
“等待就是結(jié)果。”
他這樣寫道。他愛得虛幻,我痛得真實。他曾對中學B老師懷有善良心愿:“我甚至暗自希望,學校里最漂亮的那個女老師能嫁給他?!蔽耶敃r就全是這樣一份心思,暗自希望講臺上這個學校里最漂亮的女老師能嫁給史鐵生。
殘疾、失戀,讓史鐵生猛然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他孤憤、悲愴、怨恨,甚至長達十年無法理解命運的安排?!盎钪€是死去?”這個哈姆雷特式問題,日日夜夜糾纏著他,年輕的他,心靈的痛苦更勝于肉體的痛苦。
“人不懼苦,苦的是找不到生之喜樂?!薄妒ソ?jīng)》如此教導上帝的子民,給人指點迷津。
好在,這個終日在死亡邊緣掙扎的少年,最終沒有被痛苦淹沒,反而被苦難造就著。通過寫作,他找到了生活的出路,找到了精神的征途,找到了生命的尊嚴,也找到了生之喜樂。
“寫作,剛開始就是謀生?!笔疯F生直言。隨著作品的不斷發(fā)表和連連獲獎,他靠意志和思想站了起來,站成一位文學的強者。
“在謀生之外,當然還得有點追求,有點價值感。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興致和價值感”,他如是說,“一個生命的誕生,便是一次對意義的要求”。
人要賦予世界以價值,賦予生命以意義。人要求生存的意義,也就是要求生命的質(zhì)量。曾經(jīng),史鐵生寫下小說《命若琴弦》,表達盲人對荒誕人生和自身宿命的抗爭,以獲取生存的價值與意義;在近作《許三多的循環(huán)論證》中,他一如既往對生命意義提出質(zhì)疑,同時做出解答:沒有誰是不想好好活的,卻不是人人都能活得好,這為什么?就因為不是誰都能為自己確立一種意義,并永“不放棄”地走向它。
是的。人來到人世時緊握拳頭,去世時手卻是張開的;人生到最后,位子、票子、房子、車子四大皆空,所有功名利祿,一切榮華富貴,都煙消云散。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愛人終究離去,我們?yōu)槭裁催€會全心全意去愛?為什么還要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的事物?我想,也許就在于生命的恩賜是珍貴的,愛情是無價的,人類創(chuàng)造的美好是永恒的。所以,盡管“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見自己的丑弱,越是無邊,越看到限制”(史鐵生語),我們依然應該盡量去追求理想而不是物質(zhì),因為,只有理想才能賦予生命以意義,也只有理想才具恒久的價值。
可是,時間會像沼澤一樣,逐漸淹沒我們的理想,讓我們?nèi)找嬗褂孤德?;時間也會像沙漏一樣,不斷過濾著我們的記憶,讓我們漠然于逝去的似水流年。而獨具慧眼的史鐵生,卻從一件件往事中,擷取出一個個片段,寫可感之事、可念之情、可傳之人:寺廟、教堂、幼兒園、老家;佛樂、誦經(jīng)、鐘聲;僧人、八子、B老師、莊子、姍姍、二姥姥……像一幅幅精雕細琢的工筆畫,徐徐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令人神往,引人入勝。這些往事有的溫暖有的苦澀,在他筆下懷舊而不感傷,少年的輕狂、青春的綺麗,年輕的夢想、命運的跌宕,歷史的沉浮、人間的溫情,良知與情義、反思與懺悔,由他一貫純凈優(yōu)美、純樸平實、沉靜睿智、沉穩(wěn)有力的語言娓娓道來,有時一塵不染,有時直逼塵世的核心,沖淡悠遠,意蘊深長。他曾說,二十一歲那年“我沒死,全靠著友誼”“那時離死神還遠著呢,因為你有那么多好朋友”,那些好朋友,除了經(jīng)常帶書去醫(yī)院看望他的插隊知青,也有八子、莊子、小恒他們這些童年伙伴吧?
心靈的超凡脫俗,使他把目光抬高,俯瞰自己的塵世命運,“這個孩子生而怯懦,稟性愚頑,想必正是他要來這人間的緣由”,殘疾是“今生的懲罰與前生的惡跡”;而一個善于反思的人,在面對自己的靈魂時,會黯然神傷:“現(xiàn)在想起來,我那天的行為是否有點狡猾?甚至丑惡?那算不算是拉攏,像k(矮小枯瘦的可怕孩子)一樣?”“幾天后奶奶走了。母親來學校告訴我:奶奶沒受什么委屈,平平安安地走了。我松了一口氣。但即便在那一刻,我也知道,這一口氣是為什么松的。良心,其實什么都明白。不過,明白,未必就能阻止人性的罪惡。多年來,我一直躲避著那罪惡的一刻。但其實,那是永遠都躲避不開的?!薄拔乙苍@樣祈求過神明,在地壇的老墻下,雙手合十,滿心敬畏(其實是滿心功利)……”
讀他的作品,你的心靈會異常寧靜、開闊、博大、悲憫。
史鐵生最負盛名的散文是《我與地壇》。《我與地壇》語言清澈而精雅、清靈而深刻、清癯而豐華,人物豐富生動,文章甫一發(fā)表,立刻引起全國讀者的注意,被多家選刊轉(zhuǎn)載,被入選高中語文課本,被公認為建國以來最優(yōu)秀的散文之一;文中最為動人心弦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的母親——一個苦難而偉大的女性。關于母親,史鐵生還寫下了深受讀者喜愛的《秋天的懷念》《合歡樹》《第一次盼望》等,尤其《秋天的懷念》,短小的篇幅,精致的文筆,純粹的意境,寫盡了母親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真摯深沉的母愛,以及母子生離死別的苦痛,感人至深,余韻裊裊(曾在課堂上淚流滿面的天真少女,已是飽經(jīng)人生凄風苦雨的婦人,然而,每次重溫它,我都會潸然淚下,久久不能釋卷,久久難以釋懷)。但流傳最廣的,還是《我與地壇》。一些中學教師和同學說,老師講解《我與地壇》時,經(jīng)常是女生哭男生也哭,學生哭老師也哭,以致師生們執(zhí)手相看淚眼于課堂上。很多年里,很多的人,都是因為讀了《我與地壇》而向往地壇,去地壇找尋史鐵生的足跡。
我住得離地壇近了,去的次數(shù)多了。我知道,史鐵生現(xiàn)在住得離地壇遠了,他大部分時間在受病痛折磨與病魔搏斗,有時候,為了把精力攢下來讀讀書寫點東西,他半天不敢動彈。所以,他來地壇少了。但他的心魂還守候在京都這座歷經(jīng)五百年滄桑的古園里。
我去地壇,只為能與他相遇。我記得史鐵生說過的話:一進(地壇)園門心便安穩(wěn),有一條界線似的,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來,悠遠、渾厚。而我一進地壇,就覺得他的氣息撲面而來。
近20年過去了,《我與地壇》沒有隨著歲月的推移而褪色,直到現(xiàn)在仍有人說,到北京可以不去長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壇。這就是《我與地壇》的影響力,這就是文學的生命力。
史鐵生的散文為什么這么吸引人?
世界越發(fā)展,人類便越渺小,物質(zhì)越發(fā)達,人心就越孱弱;當今社會過于喧囂浮躁,人的各種欲望空前膨脹,導致不少人心靈貧乏、精神荒蕪、信仰沒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期,在這個急需道德力量的時代,社會需要精神食糧,讀者需要文學營養(yǎng),需要關注靈魂、呼喚良知、震撼心靈、柔化溫暖人心的作品,這是當代散文必需的精神歸宿,這是時代賦予作家的文學使命。
史鐵生寫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滅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嬌發(fā)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創(chuàng)痛、悲憤、絕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跡,但他的作品始終祥和、安靜、寬厚,兼具文學力量和人道力量。他用睿智的眼光看世界,內(nèi)心則保持純真無邪,正因為他返璞歸真的赤子之心,他的作品體現(xiàn)出廣博而深遠的真、善、美、慧。
一個有著豐饒內(nèi)心和深刻靈魂的智者,不會沾沾自喜于世俗的得失,史鐵生看出了榮譽的羸弱,警惕著聲名的腐蝕:
“寫作為生是一件被逼無奈的事……居然掙到了一些錢,還有了一點名聲。這個愚頑的鐵生,從未純潔到不喜歡這兩樣東西,況且錢可以供養(yǎng)‘沉重的肉身,名則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虛榮。待他孱弱的心漸漸強壯了些的時候,確實看見了名的荒唐一面……
“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偽裝,還可能出于某種文體的積習——中國人喜愛贊歌……我其實未必合適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近似的)路上來了……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而這樣的找,利于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向?qū)庫o……我僅僅算一個寫作者吧,與任何‘學都不沾邊兒。學,是挺講究的東西,尤其需要公認。數(shù)學、哲學、美學,還有文學,都不是打打鬧鬧的事?!?/p>
我想起了瞿秋白,瞿在《多余的話》中展示的高貴自省、偉大謙卑。
雙腎壞死、尿毒癥,每隔一天就得去醫(yī)院透析一次,任誰也難以承受,不過,在21歲時挺過了最受煎熬的時光,而今,哪怕面對死亡的威脅,對史鐵生來說都不可怕了。曾經(jīng),醫(yī)院的王主任勸慰整天痛不欲生的他:“還是看看書吧,你不是愛看書嗎?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將來你工作了,忙得一點時間都沒有,你會后悔這段時光就讓它這么白白地過去了”;現(xiàn)在,醫(yī)生這樣評價他:“史鐵生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也是一個智慧與心質(zhì)優(yōu)異的人。”幾十年風霜雪雨過后,他已經(jīng)可以坦然面對人世間的一切苦難、災難、劫難?!拔业穆殬I(yè)是生病,業(yè)余寫一點東西”,他笑稱,“做透析就像是去上班,有時候也會煩,但我想醫(yī)生護士天天都要上班,我一周只上三天比他們好多了?!彼^五十壽誕時,對作家朋友陳村說:座山雕也是五十歲,就要健康不說長壽了吧。這幽默令人心酸。但“幽默包含著對人生的理解”,這是他的話。
心靈的成長需要時間,更需要命運的提醒。
《病隙碎筆》就是在透析期間的輪椅上、手術臺邊寫出來的,足足寫了四年之久。“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jīng)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人粤?,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shù)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jīng)?;杌枞徊荒芩枷耄透討褢倨鹜諘r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這些感悟,將哲思與個人生命體驗交融,使我們看到作者的謙遜感恩、平和堅韌,使我們懂得:幸與不幸,在乎人的感受;少欲少求,保持一顆虔誠的心,一顆感恩的心,一顆祥和的心,人才能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真正的幸福。
《阿伽門農(nóng)》中有一句名言,“智慧從苦難的經(jīng)歷中得來”。當然,不是所有的苦難都能產(chǎn)生出智慧和德行,舉目四望,苦難、清貧、病痛,也造就精神的頹廢、道德的沉淪。但是,必須有大痛苦才有大深刻,有大深刻才會有大悲憫,有大悲憫才能有大智慧。智慧的人,懂得通過苦難走向歡樂。對史鐵生來說,快樂當然不是幸運的結(jié)果,而是一種德行——英勇的德行。在德行的牽引下,他用喜悅平衡困苦,從而獲得了心靈的安妥生命的自足。“當有人勸我去佛堂燒炷高香,求佛不斷送來好運,或許能還給我各項健康時,我總猶豫。便去燒香,也不該有那樣的要求,不該以為命運欠了你什么。唯當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貪迷?!?/p>
他的表白,不是偽崇高,沒有人格造假,體現(xiàn)的是更高層次上的道德感。
讓人欣慰的是,眾目仰望的不是權力人物而是思維人物,畢竟,文化與思想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權力。史鐵生以他的人格精神高度,深深打動著人們的靈魂,無數(shù)讀者從他的作品中得到慰藉和鼓勵,因而對他敬佩、敬重、敬愛、敬仰。有人說他的文字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猶如一盞盞明燈照亮了人們的心靈,讓人深刻地審視生命,讓人找回自我、本性、靈魂,讓人的靈魂得到升華;有人說“他的作品幫助我想明白了生命的很多問題,幫助我度過了人生最迷茫難熬的時光。”網(wǎng)友“崇拜你的同齡人”甚至說“您的作品救過我的命”;有人稱他為中國的霍金、中國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稱他是當代最值得尊敬的作家,稱他是自己的精神引領者,質(zhì)問“為什么感動中國沒選他?”更有人呼吁:課本和媒體應該多推介史鐵生作品以告訴孩子們什么是真、善、美和堅強。讀者說:我們是幸運的,因為能讀到他的文字!讀者說:如果站在您面前的話,我真的很想給您鞠一躬。作家莫言也由衷感嘆,“我對史鐵生滿懷敬仰之情,因為他不但是一個杰出的作家,更是一個偉大的人?!?/p>
文學沒有衰落,更不會死亡,文學的作用,正如沃倫所言,“作家不僅受社會的影響,他也要影響社會。藝術不僅重現(xiàn)生活,而且也造就生活。人們可以按照作品中虛構的男女主人公的模式去塑造自己的生活。他們仿效作品中的人物去愛、犯罪和自殺?!?/p>
愛情與死亡是文學藝術的永恒主題,也是史鐵生永遠的人生命題。當年,充滿哲學色彩和文學神韻、給讀者以無比新奇閱讀體驗的《務虛筆記》問世,其中的生命思考和心靈獨白,是那樣地激蕩著我,讓剛剛開始涉足文學寫作的我,不滿足于只是驚喜閱讀,還廢寢忘食地大段大段抄寫,那些筆記至今保存完好。
我至今對適逢《務虛筆記》問世時,某省舉辦的作家讀書班上,當?shù)匚膲叭齽汀敝皠Α钡臓幷撚洃洩q新。一個說,史鐵生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為他被命運限定在了輪椅上,除了苦思冥想便無事可做,否則他不會如此智慧,不會成為這么優(yōu)秀的作家,他的殘疾,對他來說未必不是幸運。
另一個反唇相譏:你也可以坐在那兒去想??!你由于行動靈便,就自甘于俗務糾纏,更自墮于欲望滾滾,自己不去沉思,怪誰呢?再說,你去苦思冥想,就一定能產(chǎn)生出思想嗎?!
而對史鐵生來說,哲思不是沙龍里的討論,它是生與死的搏斗。
他坦言,《務虛筆記》亦可稱為《心魂自傳》,而且,“一個作家無論寫什么,都是在寫他自己”?;蛟S有人認為他太過玄虛,有人則說他證明了神性。其實,這是他的必然。黑格爾認為,藝術發(fā)展到最后一個階段,絕對精神就不再滿足于用藝術來表現(xiàn),而走入宗教與哲學的領域。
哲學家把人的生活分作三個層次: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鐘情于靈魂生活的人,不肯做本能的奴隸,不滿足于虛幻的聲名,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追問宇宙的根本,才能滿足他的人生欲?!叭丝梢宰呦蛱焯?,不可以走到天堂”,史鐵生說。對一個深刻的靈魂而言,痛苦、磨難甚至是死亡威脅,也不會損毀它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史鐵生提出真知灼見:在奧運口號“更快、更高、更強”之后,應該再加上“更美”。我們看到,他正一步步走過人生的三個階段——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宗教階段。
《務虛筆記》問世十年之際,《我的丁一之旅》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史鐵生在書中對愛情、人生、信仰和靈魂石破天驚的追問,令當下一些或?qū)憣嵒蛱摌?、或拘謹或夸張、或精致或粗鄙的情愛小說相形見絀黯然失色。它的出色,評論家何東一言以蔽之:“此書堪與《百年孤獨》等等國外優(yōu)秀的名著相比,一本真正的愛情小說。”當時供職于一家選刊的我,傾倒于小說情節(jié)布局之恢宏之闊大,想象力之瑰麗之天馬行空,筆下之汪洋恣肆之從容不迫,語言之千錘百煉之爐火純青,根本不記得自己要作編校,顧自深深沉浸于幸福閱讀的心靈之旅。直到暮色蒼茫,終于,我從書里探出頭來,對亦師亦友的同事素蓉姐說,我從來不追星,但一直景仰史鐵生。那一刻,我眼前浮現(xiàn)出的卻是《奶奶的星星》里“趕快下地,穿鞋,逃跑……”還有《老海棠樹》里“奶奶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我兩腿攀緊樹椏,一個海底撈月把碗筷接上來”那個聰明、可愛、淘氣、頑皮的小男孩。
史鐵生獲過很多獎,但讀者記住他,人們敬仰他,跟形形色色的獎項無關。薩特宣稱,“我的作品使我永恒,因為它就是我。”這句話可以套用到史鐵生身上:他的作品使他永恒,因為它就是他。生命雖短暫,但精神永存,且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