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娟
關(guān)于為什么要讀書,答案多且顯而易見:讀書可以獲得知識、開拓眼界、提升自信、開啟想像力……更有迷醉天下學(xué)子千百年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狈泊朔N種,不一而足。
近日讀到作家梁曉聲一篇關(guān)于讀書的舊文,說到人生總會面對寂寞,比如想做事而無事可做,想說話而無人可說;或者從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興趣之事,從早到晚所說之話,多非想說之話等等,都會帶給人內(nèi)心的寂寞,讀書則可以使人具有一種長期抵抗寂寞的能力。讀來忽有所動,歲月往來,寂寞是人生的一面,需要我們有內(nèi)心的力量與之抗衡。與此相對,熱鬧和浮躁亦是人生的另一面,同樣會銷蝕人的心靈。而讀書,不僅使人具有長期抵抗寂寞的能力,還可以使人長期保持內(nèi)心的沉靜與安定。內(nèi)心的沉靜與安定,無論對于我們的生活還是創(chuàng)作而言,都是保持獨立,不隨波逐流、不急功近利的定海神針。
如是,我們又需要如何的閱讀呢?
以前讀書,多是劃零為整,講究的是把零碎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一本大書,隨時揣著,乘車、等人、午間、睡前,翻著翻著也就讀完了。后來隨著社會和技術(shù)的發(fā)展,資訊變得越來越發(fā)達,閱讀變得越來越方便,kindle、pad、手機,隨時隨地,天馬行空,再無須正襟危坐、負重勞形。但好像凡事都如雙刃劍一樣,方便、快捷的同時也使“碎片化”式的淺閱讀成為閱讀的重要屬性。那些長的、深度的文字開始受到冷遇,短小精干、把知識點“打碎”、甚至賣萌的圖文混編成為迎合大眾習(xí)慣的方式,更逞論大部頭的書籍。淺閱讀最具代表性的當是每天固定的刷“朋友圈”,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社會新聞、勵志雞湯以及養(yǎng)生哲學(xué),林林總總,似乎不刷便被這世界“拋棄”了。于是乘車、等人、午間、睡前,甚至偶得的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都被不知不覺的“刷”掉了,時間不僅沒有因科技的便利被“劃零為整”,反而是被“化整為零”,平心靜氣的“深度閱讀”倒被擠壓得更少了空間。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抱怨“重復(fù)”的東西太多,“創(chuàng)新”的內(nèi)容太少,淺表的創(chuàng)作太多,深度的創(chuàng)作太少。也許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放慢腳步,停下來做一些安安靜靜的深度閱讀,心靜了,就會安定,思維就會自由。只有自由、滋潤、富饒的心才具有把自己引向深處的力量。